【专业研究】无障碍设计细节之楼梯踏步的安全考量
发布于 2021-01-30 03:43
大美无障爱:发现美 传递爱
楼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障碍通行设施,在有明确的无障碍通行需求的情况下无法满足无障碍要求。但作为一种城市和建筑普遍使用的垂直交通设施,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楼梯和台阶可方便除乘轮椅者之外的行动障碍者和视觉障碍者的使用,体现了通用设计的原则。
今天所要讨论的是楼梯的主要构成要素——踏步的无障碍设计,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考量,是为包括障碍人士在内的所有人安全独立的出行和居家活动创造条件。各国及地区无障碍设计规范对踏步的踏面与踢面、尺寸以及危险警示的设置均提出了规范要求,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分析研究。
文中各国及地区标准具体指:
国标:我国国标《无障碍设计规范》、港标:我国港标《设计手册:畅通无阻的通道》、英标:英国《批准文件M:建筑的可达与使用》第2卷:非住宅建筑、美标:美国《残疾人法案无障碍设计标准》、德标:德标DIN 18040-1、日标:日标《考量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便利出行的建筑设计标准》、IPC:IPC无障碍指南
1.踏步的踏面与踢面
踏步主要由踏面与踢面构成,对其形式、颜色、材质的无障碍设计要求如下。
我国国标提出,不应采用无踢面和直角形突缘的踏步,踏面应平整防滑或在踏面前缘设防滑条。关于颜色与材质要求,规定踏面和踢面的颜色宜有区分和对比,楼梯上行及下行的第一阶宜在颜色或材质上与平台有明显区别。
■ 无踢面踏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直角形突缘踏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国港标就踏步的形式给出了更为具体要求。其规定,梯级竖版(踢面)须装设垂直或后斜面,而这些垂直面或后斜面应与垂直线相隔不超过15毫米。此外,竖版(踢面)不可有向外伸出的突缘。
关于材质与颜色,我国港标指出,须安装有颜色对比的防滑级面突缘,楼梯的踏板与墙壁的颜色必须互相对比,并建议防滑级面突缘与毗连面之间,踏板与楼梯墙壁之间,均应有不少于30%的亮度对比。
■ 踏步前缘具有颜色对比的防滑条设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标及港标均对踏步突缘提出了限制要求。由于不符合规范的突缘会对行动障碍人士(如装有义肢或膝关节出现硬化的人)造成潜在危险,如上楼梯时,将鞋尖部分陷入伸出的突缘下导致磕碰。因此,“美标”就踏步突缘给出了更为具体的设计方案。
"美标"规定,踏步前缘处的曲线半径最大应为0.5英寸(13mm),超出踢面的突缘应使前缘的下侧弯曲或斜切,允许的突缘在踏面上延伸最大 1.5 英寸(38 毫米)。
关于踢面与踏面间的角度,“美标”要求,踢面应允许从垂直方向在踏面下向内倾斜最大 30 度。“美标”同我国国标一致,均明确指出不允许使用无踢面踏步。此外,还强调了不允许踏面本身的高度变化。关于材质要求,提出应注意在潮湿环境下防止水的积聚。
■ 踏步前缘
(图片来源于美标)
■ 倾斜的踢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英标”就踏步突缘的规定为,应避免踏面向前突出,如不可避免,其突出部分不应超过25毫米。此外,“英标”还就踏步前缘的材料做出了规定,其要求前缘应明显,并由在踏面与踢面上各55毫米宽的永久性对比材料构成。
■ 楼梯踏步
(图片来源于IPC)
“日标”考虑到突缘会造成磕绊脚部的风险,提出踏步前缘部分不应伸出并且要防滑。关于材质与颜色要求,其规定应避免踏步使用金属物体以防止拐杖打滑。踏步前缘与踏面要考虑亮度、色相、饱和度(确保亮度比)与光洁度等方面的差异,以便老年人和视障人士可以轻松识别。
“德标”同“日标”相似,规定踏面不允许突出,且必须保持水平并垂直于楼梯边缘。同时,要求踏步必须有踢面,其与踏面之间允许最多2厘米的倾斜度。
以上标准均强调了踏步前缘的的颜色对比度及防滑性。试想当我们在下楼梯时,由于只能看到踏面,如踏步前缘部分不易于识别且未采用防滑材料,下楼梯的过程将伴随极大的踩空及滑倒风险。为此,对踏步前缘的安全考量至关重要。
■ 未对前缘做任何颜色对比及防滑处理的踏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
2.踏步尺寸
为方便所有使用者,尤其是行动障碍人士,应确保在楼梯中所有的踏步规格保持统一,并采用适宜的尺寸。各国及地区无障碍标准对踏步的尺寸要求汇总如下:
随着通用设计原则的推广,楼梯的踏步尺寸已经作为“通用性”的设计指标体现在通用性的设计标准中,逐渐不再作为专门的无障碍设计要求提出。
3.危险警示
隐蔽的楼梯对于视觉障碍者来说,会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因此,有必要在平面高度的变动处铺设提示盲道,以便让所有人在足够的距离前便可及早察觉,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我国国标规定,距踏步起点和终点250mm-300mm处宜设提示盲道。
我国港标对提示盲道的设置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不论踏步的数目为多少,触觉警示带均须安装在楼梯的顶部、底部及楼梯平台。若平台是通往另一楼层,或本身被墙壁、栏杆或扶手围绕,则铺设在其上的触觉警示带的宽度须有300 毫米。若平台是通往一处空地或建筑物的出入口,触觉警示带的宽度就必须有600 毫米。
■ 于楼梯间设置触觉警示带
(图片来源于港标)
“英标”规定,通道的两端应设置危险警示面,以警告与下图相关的水平面的改变。此外还提出,因为尚无被认可的室内用危险警示面,能够在和相邻的不同摩擦系数的地面材料共同使用时,不会造成绊倒的危险,因此无需在室内楼梯前端铺设。然而,与通路直接对齐的楼梯存在潜在危险,出于对行动障碍者安全的考虑,规定楼梯与通路至少应有300mm的距离。
■ 危险警示面的设计
(图片来源于英标)
"日标"规定应在楼梯的上部,在踏步前约30厘米处放置一个“导盲地砖”,以引导视障人士台阶的存在。同时考虑到在楼梯下端铺设可达到预告的目的,因此提出期望同时在上端及下端铺设。
"IPC"与各国标准相似,规定易觉察的预警标识必须配置在每个楼梯的顶部,其宽度应等同于楼梯的宽度,深度为600mm,并与最顶部的台阶有一个踏步的距离。预警标识的颜色必须与周边地面形成反差,而且用手杖能够探测到。
■ 提示盲道的设置-1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焦舰提供)
可以看出,各国及地区标准关于踏步的无障碍设计要求,主要聚焦于踏面与踢面之间的角度、突缘及其形式、踏步前缘及踏面的识别性、材质的防滑性以及危险警示的设置几个方面。
虽然当我们在谈论无障碍通道时,并不会把楼梯纳入其构成部分,但对它进行适宜的设计与足够的安全考量,却能让一些行动或视觉障碍者、老年人、小孩以及所有人安全和有效的使用,从而让楼梯成为包容性的通用设施。
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
论坛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带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为目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与建设进行研究和讨论,对城市中通过提高建筑用能效率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路线和策略进行分析和交流。通过政策研讨、技术交流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提高建筑能效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每年度在北京、上海轮流召开两次专题论坛。
来源: 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
转发:无障碍智库-无障碍文化
主办: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智库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