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热点素材 | 「人民日报」“六大主义”精评:让青春在坚守初心中绽放

发布于 2021-03-31 12:03



让青春在坚守初心中绽放
来源:人民时评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为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大大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发展事业,反复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在本次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青年一代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是一篇政论文,针对青年人在本次战疫中的表现进行论证,展示了坚守初心的青春的特有魅力。文章语言很有感染力,值得我们好好研读】
【本段主要阐述青年人在本次战疫中的突出表现】疫情发生以来,举国上下同心战疫,青年的表现可圈可点。援鄂“90后”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坚守一线的“90后”干警不惧风雨、日夜操劳,“90后”志愿者在城乡社区防控中不辞辛苦、发光发热【这些就是青年人在本次战疫中的缩影,词汇可以积累下】……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青春风采,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笃定初心,给人以欣慰和激励。“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正如大大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强调的,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在这次全民战疫中,新时代青年没有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心怀家国情怀,勇担社会责任。让人不禁感慨,青年人所在,就是高地】
【本段主要阐述青年人通过在本次疫情中的磨练,对初心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信仰也更坚定,青春的价值也得以彰显】“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青年从来都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行动者、热忱付出者。越是在为国为民担当中历练,在锤炼初心使命中成长,越能品味到“真理的味道”,触摸到“信仰的真谛”。面对疫情,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党员以义无反顾、救死扶伤的实际行动,擦亮了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向党和人民作出了最有力、最坚定的信仰宣誓。正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一名“90后”党员所说的,“最重要的不是‘几零后’,而是‘努力后’‘奋斗后’,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够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完全可以相信,经过抗疫洗礼与淬炼的火红青春,会更加坚定地勇立时代潮头,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这次疫情将成为青年人成长中的“试金石”“检验场”,激励着我们奋勇拼搏,不断向前】
青春之美,正是奋斗之美。青年之快乐,正是奉献之快乐。100多年前,李大钊同志热情称赞:“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关于青春与奉献、奋斗的“成品”评价,建议积累】那个年代的“90后”,高举五四运动的精神火炬,在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中打开了中国的光明前程。今天,新时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不负韶华、锤炼初心、砥砺前行,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青年一定能跑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谱写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彩篇章。【结合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进行展望,语言非常有力量】

后浪

——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文字版)
红色字体为金句
那些口口声声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享用。自由学习一门语言,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而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向你们的大气致敬。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生活。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这次演讲,给我们带来的是力量。

一百年前是动荡的时代,青年人用热血和赤子之心主动扛起未来祖国的大旗。一百多年后的今年,虽然岁月静好,但是时代的发展仍然暗流涌动,更需要年轻的人坚定信心、奔涌向前,祖国的未来掌握在一群年轻人的手中。

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肩负起社会的使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今天是青年节,同时也是立夏的前一天。联合国对青年年龄的定义,是15到24岁。放到人的一生,也是我们人生的夏日阶段。希望青年的我们,可以敢爱敢恨、敢想敢做、横冲直撞、无所畏惧。


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

目录:
1、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
2、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
3、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4、远离“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
5、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
6、拒绝"功利的实用主义"
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铁
【点评:标题即观点,动宾结构,有问题针对,有行为导引】
近期,“最美”一词,再成对平民英雄的礼赞。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最美”中闪耀人性的光辉,也触发人生价值的思索。无论是面对失控的汽车还是忍受剧烈的疼痛,千钧一发之际做出“最美”选择,都已超越了一己得失的考量,遵从着崇高道德律令的召唤。【点评:联系新闻事件,以“最美”正面切入】
然而,更多时候,我们却容易被“利己”俘获,在利益的加减法中迷失了人生的价值。这样的利己,不仅是漠视受伤孩子、倒地老人的复杂利己考量,也不仅是催生地沟油、毒胶囊的强烈利己动机,更有一种貌似无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点评:以“然而”转折,反面对比,引出“利己”的话题,再上升至“精致的利己主义”,照应标题】
精致的利己主义,或是工于心计、圆滑世故,一举一动都笼罩着利益的影子;或是把利益当做唯一驱动,原则、信念都可以为了利益让路;或是吃透规则甚至潜规则,善于钻空子、找漏洞达到自身目的。所谓精致,不过是为绝对的利己主义,穿上了一件合情合理的外衣。【点评:解析“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内涵与表现,三个“或是”概括精炼而准确】
应该说,利己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倾向。主张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无可厚非。日益激烈的竞争,急功近利的风气,确实容易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生演变为个体福利的速度狂飙。但我们也要时时自问:这些以“自我”为圆心精心设计的生命旅程,果真增进我们的幸福了吗?如果陷入了利己的泥淖,把整个生活都设计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棋局,再“精致”也只是算了人生的小账。【点评:承认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但厘清与“利己主义”的界限】
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却可以突破一己的限制。如果把生命的意义局限于一己之私,难免会哀叹生命的限制,裹足于小小的得失。精致的利己设计得再巧妙,也无法突破个人的狭小格局。帮助他人的快乐、承担责任的充实、坚守理想的笃定,才可能让我们拥有更丰富更完美的人生。【点评:承接上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展开论述】
有外国媒体票选最快乐的人,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筑沙堡的小孩、为婴儿洗澡的母亲、挽救了患者的医生获选。跳脱利益的枷锁,放开功利的束缚,这样的快乐,可称纯粹。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俯仰,视风向转移,即便自视高明,也终究只是“俗士不可医”。【点评:继续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展开论述】
从社会的层面看,“精致”的马甲,软化了对利己思想的认识,钝化了对利己行为的敏感,弱化了对利己主义的警惕。更糟糕的是,倘若在“精致”的设计下,绝对的利己变得不那么扎眼,逐渐在社会成员中获得“理解”、得到认同甚至可以跟随,整个社会的价值难免被消解,一个时代的风尚难免被侵蚀。【点评:由个人上升到社会层面,进行分析】
在一个“最美”和“最牛”泥沙俱下的转型社会,在一个“最好”与“最坏”交织呈现的复杂时代,我们面对更为深刻的价值选择,因此更需要我们时时拷问内心: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出发?【点评:以疑问结尾,给思考留白】
 

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

生活中,围绕一个具体事件,常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意见。不仅一方根本不理会另一方的意见,即使中允的看法,往往也会“两头不讨好”。这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则是“极端主义”。

“极端主义”大多固守一隅而放弃全面、客观、公正的视角,习惯性地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一个层次看问题,又下意识地遮蔽了其他角度、方面和层次,狭隘是其主要特征。在“极端主义”者眼里,一说到“文凭腐败”,似乎所有官员的在职文凭都是以权谋私的结果;一论证某人抄袭,所有寻常的细节、片语都被牵强附会成有力论据;说点本土实情为本土利益辩护的,则被指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当某个具体事情被上升到“爱国”层面讨论时,一方往往指责对方是崇洋媚外的“卖国贼”,另一方则斥之为误国误民的“爱国贼”。


因为有消极腐败现象,就把国家说得一无是处;因为有为富不仁,就对所有富人怨、恨、怒;批评社会存在一些矛盾,就被斥为“抹黑中国”;强调一下阶段性国情,又被讥为“高级五毛”;看到国企亟待改进,就干脆主张全面私有化;指出国企问题不少,就是对公有制的“攻击”;小悦悦事件发生了,就断言世风日下已至道德末日;“最美”出现了,又认定道德滑坡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极端思维,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不管是哪个极端,都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真实判断我们所处的方位,客观评价国家社会的进步,更无益于形成社会合力、促成问题解决。

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时代,开放包容的观念,健康理性的思维,不仅是个体修养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杆。作为一种偏激的价值观,“极端主义”的判断扭曲了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悖于行为的内在规律。作为一种片面的方法论,高中语文作文)“极端主义”审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违背了事物存在的现实逻辑。作为一种情绪化的社会心态,“极端主义”的言行不仅是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侵犯,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走向现代化的大国,十分不利。

越是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社会就越需要理性的思维、健康的讨论。每个社会成员若都能以清醒的头脑、客观的视角、辩证的思维,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就会更加公允持正,与人相处就会更为和煦宽怀,我们的社会必会少些矛盾、多些和谐。(江柳依)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车奴”、“卡奴”……“奴”字头新词,几成文化现象;“裸婚”、“裸活”……“裸”字头新词,展现另一个向度。从“奴”到“裸”,两级之间的过山车,启示我们思考:如何走出“心为物役”,告别“消费异化”?

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流风所布,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像阿里巴巴的山洞,成为触发购买欲的引擎,个别人甚至要卖肾购新“苹果”。其实,拥有再多,也永远渴望货架上的下一个。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理性经济人”不再是对人性唯一的预设,物质财富也不再是对成功唯一的判定,多元的标准、多样的观念、多维的思考,消费行为才能远离“异化”的危机。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唐 宋)


远离“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


在探索真理、求解真相的进程中,怀疑有着积极的意义。“怀疑”之所以能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进步动力,就在于植根于实践土壤,以追求真理为旨归,以独立思考为支点,通过架设科学理性的桥梁,从而达到接近真理、还原真相的目的。但是,经验也告诉我们,高中语文作文)不加分析地“怀疑一切”和不加思考地“一切不疑”,都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怀疑”。“最美婆婆”陈贤妹打破路人冷漠出手相救女童,被人猜度为“想出名”;“最美司机”吴斌忍着剧痛完成了“最后的制动”,有人却质疑他违章在先才这么做;看到热心人帮扶摔倒的老人,一些围观者反而疑心“人就是他撞的”……这样的事情让人很痛心。

从为追求真理、寻找真相而怀疑,到为了怀疑而怀疑;从警惕人性的缺点而怀疑,到动辄以恶意揣度人;不是依据事实去求证,而是毫无缘由地臆测;不是理性求解,而是放任情绪宣泄,这种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与求真、务实、向善的目的渐行渐远,看似有主见、有想法,其实是朝着另一个极端方向狂奔的“盲从”。

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于个人而言,可能会导致徘徊在疑心、疑虑、疑惧的疑云中,总是看不到希望的明天,总是活在灰色的天空下,如此又何以能看清楚、想明白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如此又何以鼓起“太阳照常升起”的信心?于社会而言,可能会陷入虚无的泥沼。当“怀疑”成了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事事都不可知,什么都不可信,发展进步的社会共识何以达成?人与人之间基本信任何以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何以形成?

当然,我们也需正视,有的怀疑确有其现实根由。因为王亚丽等篡改履历骗官的害群之马不时出现,可能会让许多人对出身贫寒的焦三牛们的简历也疑窦丛生。因为三聚氰胺奶粉让消费者“过度受伤”,可能会让群众对乳制品的安全疑心重重。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语文作文)树立诚信观念,加强诚信的制度建设,大力整治各种欺骗、欺诈行为,对于人们摆脱怀疑阴影、建立起互信的关系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只有在政府公信、商业诚信、社会信任等方面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让人们释疑、释怀,纾解社会情绪,建立社会互信,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和友好。

培根说过:“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 在快速发展、问题凸显的当代中国,我们需要以更加富有建设性的姿态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赞成不加分析地怀疑一切,但我们要坚持探索不息、求索不止的科学精神,去伪存真,去非存是;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激发人们的思想活力,祛除种种社会弊端,以创造性的姿态推动社会进步。(詹 勇)

拒绝"功利的实用主义"


近日,北京市一位老领导在座谈会中说,群众对有些干部不满意,主要是对干部的德不满意,有的干部仅仅为了升迁而做事,有的为一己私利拉帮结派,等等。


实际上,作为一种伦理原则,如果“功利”指的是“整体福利最大化”,是“幸福总量最大化”,这自然不无可取。但功利的实用主义者,却往往缺少看大局、看长远、看全体的眼光,因此沉迷于短期效果、计较于局部利益、裹足于一己得失。在这样的“实用哲学”之下,底线可以突破,规则可以冲撞,信仰可以亵渎,道德可以无视。

作为一种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功利的实用主义者们往往因私忘公,只讲索取、不讲责任,他们会把社会、他人都当成达到目的的工具,可以不择手段、背离道义。作为一种发展观,功利的实用主义者们则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跟实事求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这是当前一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主要根源,也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

拒绝功利的实用主义,并非否定个人对利益的追求,更不是反对务实的精神,而是要警惕把一切都功利化、目的化、实用化的倾向,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一些地方为了GDP增长,高中语文作文)不惜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为了“大干快上”,欠下巨额财政债务;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违法占地,造成诸多社会矛盾。如果功利的实用主义弥散开去,难免会成为侵蚀正确价值观的毒雾。

要廓清功利的实用主义,需要还原事物的本真意义,形成超越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公共价值观。比如,办企业要讲究“取之有道”,而不能不择手段;办大学要追求大学精神,不能要求学生“赚不到4000万别来见我”;做媒体要讲求社会责任,不能唯“眼球”是从;做人要讲诚信,不能“有奶便是娘”;做官要讲政德,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

对一个社会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是一块试金石,它决定着世道人心,社会走向。少一些功利的实用主义,就会多一些高尚的道德理想;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就会多一些可持续的发展;少一些膨胀的功利意识,就会使我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李长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