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基于学情分析中考复习自主学习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记录)
发布于 2021-03-31 22:09
20210331每天思考一点点
(接昨天内容)
一次基于学情分析中考复习自主学习课程设计和实施
活动记录
四、中考试题我讲解(典型例题)
教师:请学生们完成【中考试题我讲解】栏目,共六个例题,限时八分钟。完成后举手示意,领取“问题解惑单”。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中【中考试题我讲解】栏目。
教师:巡视并记录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发放“问题解惑单”。
学生:部分学生完成后举手并领取“问题解惑单”。
教师:在限时学习的节点,发出新的学习指令:请各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尽快完成本组所有同学的学习任务单的评价,并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老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单的评价。
教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例题2”典型错误做法。谁能评价这个同学的解答?
学生5:指出错误并改正。教师追问“画力的示意图时,一些同学常常多画力或者少画力,怎么避免?”该学生没能答出。
学生6:要明确让画的是什么力,然后通过分析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确认这个力。
教师:谁能给同学们讲解“例题4”?
学生7:选项A正确。教师追问“你是怎么选出的?”学生回答“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排除CD选项”,但不能解释B的错误。
学生8: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排除CD,根据少量液体,排除B。
【观课反思】
1.在学生展示讲解后,教师能够通过追问的形式,纠正或者加深学生解题思维的正确性和规律性。这种基于学生即时回答,追问点评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包含的规律和技巧。
2.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收集学生即时学情,能够依据学情分析,确定需要展示讲解的例题,学生带着疑问听讲,积极性和针对性较高。
3.教师在例题的选取上目的性不强,例题要和【学前学情评价】的内容相配合,突出对典型疑点、难点、重点的训练,突出对解题技巧分方法的归纳和总结,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提升。如本章中的疑点和难点:“弹簧所受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而不是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而不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物体的受力分析实例”等等。本章中的重点:“力的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及其生活实例”等等。
4.例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多设置一些,课堂上基于学情分析选取所需题目,或者分层选取所需题目,增加课堂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5.教师点拨的能力需要加强,要帮助学生总结与归纳例题中蕴含的方法、技巧。教师的点拨要切中学生思维的困惑点。如“例题1”中鸡蛋已破裂的生活常识的干扰,“例题2”中画力的示意图的易错点,“例题3”中容易漏掉单位、读数时容易判断错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例题4”中不会利用重心位置做出正确判断,“例题5”中不理解题目中的生活实例中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措施,“例题6”中对控制变量法应用的理解、对定量分析数据方法的生疏等等。
五、当堂评价我闯关(2015-2020年济宁市中考原题)
教师:请学生们完成【当堂评价我闯关】栏目,共四道题目,限时八分钟。完成后举手示意,领取“问题解惑单”。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当堂评价我闯关】栏目。
【观课反思】
本节课时间把握有偏差,教师没能及时调控,没能完成此环节。当然,没能完成预设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不是教学事故。
第二节执教教师:李老师。
【课堂观察】
环节一: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三分钟进入教室,发放“学习任务单”。
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等待教师上课。
【观课反思】
环节二:新课进行
一、学前学情评价
(一)异步自主学习阶段
教师:交代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情评价我清楚】栏目。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情评价我清楚】栏目。
【观课反思】
1.教师交代学习任务用词要清晰、准确,要一次性安排完,不要在学生已经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后仍不断提示、提醒,这样会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会对学生的专心听讲习惯的养成造成影响。
3.教师的时间把控能力需要加强,要学会基于学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规划。
(二)同步班级学习阶段
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反馈、讲解【学情评价我清楚】。
学生1:T1.(2)。教师追问“为什么对?反映了力的什么特点?”
学生2:T1.(3)。教师追问“为什么对?”学生没能答出。教师讲解。
学生3:T1.(7)。教师追问“为什么错?”学生没能答出。教师讲解。
学生4:T1.(9)(10)。教师追问“为什么错?”学生没能答出。教师讲解。
学生5:T3.(2)。学生没能答出。教师讲解。
学生6:T4。
学生7:T7。学生没能答出。教师讲解。
【观课反思】
1.当教师讲解持续时间较长时,学生学习状态明显下降,参与度下降,课堂效率降低。
2.教师的讲解要有针对性,要重视对易错点的评析和疑难点的剖析。
二、知识网络我构建
教师:结合板书讲解知识网络。
学生:听讲。
【观课反思】
1.教师的讲解要基于学生的需求。
2.知识网络构建和学前学情评价的讲解不能“两张皮”,应该是在讲解学前学情评价的过程中生成知识网络。
3.整节课的讲和练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三、中考试题我来讲
教师:交代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单中【中考试题我来讲】栏目。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中考试题我来讲】栏目。
【观课反思】
1.例题的设置不合理,部分例题综合性太强,且难点不是本部分内容。
2.教师要重视从例题中提炼、总结、归纳出方法、技巧。
四、中考原题我来做
教师:交代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单中【中考原题我来做】栏目。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中考原题我来做】栏目。
【观课反思】
教师要基于学情及时调控时间,因时间关系,学生没能完成本栏目。
流程二:【评课研讨】
张老师:
1.课堂上教师讲的少,缺乏深度,学生思维提升少。
2.学习任务单设计的内容偏多,一个课时不能完成。
3.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小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习任务单的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安排在课下完成。
李老师:
1.缺少对重点实验的温习、训练。
2.学前学情评价,能否让学生反馈后再讲解。
杨老师:
1.没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2.通过增加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郭老师:
1.学习任务单【学前学情评价】中的题目的设置很关键,知识点是考虑易错点,还是围绕知识网络设置。
2.怎么构建知识网络?感到第一节在知识构建时流于形式,没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第二节单纯是教师的讲解,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没达到构建知识网络的效果。
3.两节课都没能完成课前预设,我们应该怎么把握一节课复习的量?
4.复习课要有知识、方法的训练,要有学生思维的提升,才能应对中考,这两节课都有这方面的欠缺。
刘老师:
1.学案导学,让学生参与,比单纯的讲解好。
2.学案内容过多,难度偏大,处理不完,剩余的内容怎么办?
3.实验是物理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可以单独重点处理。
刘老师:
1.本章知识点比较多,可以把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
2.可以采用分层按需讲解。
姜老师:
2.要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可以采用分层教学。
3.基于网络设计学前学情评价内容,通过讲解,生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就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整合知识的过程。
李老师:
1.学习任务单设计较好,就是量有点大。
2.可以提前将学习任务单发给学生,课下完成部分内容。
姜老师:
1.学习任务单要注意题目的难度,可以依据复习目标,分层次命题。
2.学习任务单都放在课堂上时间不够用,可以课上、课下相结合。
3.要重视生活实际问题的分析。
杨老师:
1.学习任务单中“学前学情评价”注重基础性,以题代练,通过“解惑单”实现优等生的深度自主学习,本栏目的主要任务是实现自我评价和学情收集,但是学生完成后对知识的认识仍停留在碎片化状态,而教师在点评讲解中产生网络式板书,重点放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图。
(篇幅所限,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