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 · 技术 · 未来” 中文论坛回顾

发布于 2021-04-01 15:25

“人类 · 技术 · 未来 - 警醒、责任和行动,对后人工智能时代的思考”中文论坛于3月21日晚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世界华人华侨人机交互协会(ICACHI)青年委员会、日本华人教授会创新推进委员会联合发起,日本高知工科大学人机共协研究所与中日青年产学联合会协办。整个论坛持续约4小时,在线观众超过2000人。

有效期至4月8日为止

论坛回顾

本次论坛我们邀请到了3位主持嘉宾、7位来自大学与企业的资深研究者、与14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生/青年一起探讨了对于未来技术发展的看法。论坛开始,首先由日本高知工科大学任向实教授做了题为“人机共协计算”的主旨演讲。随后,由早稻田大学金群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徐迎庆教授、日本杏林大学刘迪教授、同济大学王建民教授、三井化学主席研究员时亮博士、北京邮电大学刘伟教授、富士通主席研究员金坚敏博士和华为人机交互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李维博士分别结合自身背景与经验对未来技术的问题、发展与机遇给出了宏观观点,14位博士生/青年也结合自身课题发表了包括传感器设计、智能系统设计、机器人交互、无障碍设计、精神健康等方面的演讲。

“人类 · 技术 · 未来 ”圆桌论坛环节由日本会津大学程子学教授主持,各位专家首先对先前各位同学/青年的研究工作给予肯定,并期待从未来技术如何支撑、扩展、建设人的精神、情感、互信与审美等研究课题中看到新的方向。但同时,各位专家也抛出了一些有关于AI的传统问题:AI向“坏”的方向发展怎么办?技术能力的不平等是否意味着社会的不平等?而关于这一点,富士通主席研究员金坚敏博士认为,智能发展的重点还是要落到系统中和系统外决策权的分配上,而治理机制与规范的落实是重中之重;来自日本杏林大学的刘迪教授从人文学者的角度认为:一个良善的社会应当是公平公正的社会,当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了社会失衡,伦理道德就会建立在近代资本主义的观念之上;对此,我们不仅应当思考未来的技术伦理问题,更应当审视与修正当下的伦理标准。

在此讨论过程中,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我们需要怎样的技术伦理,而这也成为论坛讨论过程中最高频的词汇之一。而在伦理之前,我们能设计什么样的系统,而这样的系统究竟会不会超越人,又不可避免地引申到智能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对此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刘伟教授为大家讲解了他对于智能的看法。刘伟教授认为当下的智能系统设计更多是基于西方的数学思维,依赖于确定性的输入输出与可编程的处理;但所谓智能应当是客观事实与主观价值的结合,从系统角度来说应当是小数据或无数据的,是开放动态变化的,更倾向于不确定的输入输出与部分可编程的处理,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数学无法作为绝对的基础。就解决所谓的复杂问题而言,机器擅长“复”,而人更擅长“杂”,“杂”是对于宏观与微观因果关系的变通理解,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算计”。这里的“算计”是中性词,而正是有了这个概念,智能才成为可能,而我们最近也正在研究“计算计”这个概念。

从技术发展的讨论归结到课题研究本身,清华大学徐迎庆教授谈到了他对于探索从0到1研究的教育感想。徐教授认为在宏观上,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带来了很多新的机会和探索,但与此同时,他更鼓励同学要积极观察思考生活周围的人和事,比如思考电梯上各种装置的摆放逻辑,去理解其中的设计道理;而同学在深入思考后,就可能从中看到很多机会,理解很多需求;在选题过程中,思考和行动都很重要,不管从哪一个侧面切入,都要避免全局的朦朦胧胧,并从不断在更高学术舞台的发表中看到自身研究的价值;来自华为人机交互实验室的李维博士也补充道,要学会去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也欢迎同学们到企业界去接触大量的实际问题。

在论坛最后,任向实教授说明了之所以把本次论坛定名为“后人工智能时代的思考”的原因:不用担心AI超过人,即使真的发生,根据J.C. R. Licklider当年的预测从现在起也要百年至五百年,因为人机共生/共协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在世界各处都在讨论AI的时候,我们需要超前思维,思考AI热潮过后或AI变成常态化后,我们应该做什么?技术的问题终会得到解决,与其问技术对人类未来有多大影响,不如问:我们人类希望有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希望造出什么样的技术为人类造福?

我们希望从更深层次去革新自身的思维范式,首先理解人性是什么,再去重新审视过去的经验、方法和观点等是否符合我们对于未来价值的一种期待。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ICACHI青年委员会将继续努力,将继续为大家奉上有意义、具思考性的活动,期待下一次见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