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里耶秦简》

发布于 2021-04-03 13:19

水墨兰亭 佛学听我的 - 天籁佛音合集

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今晚咱们继续分享古帖,大家一起学习。翻开秦代历史和秦代书法史,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而以“书同文”的文字统一成为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要国策之一。2000多年来,秦始皇以小篆统一六国文字的说法已经根深蒂固,已经成为界定这一阶段历史的“基本常识”。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一把火,几乎烧尽诸子百家之言;项羽攻入咸阳后,又火烧阿房宫,把焚书中仅存的秦史也付之一炬。这两场大火,给中华民族精神财富蒙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里耶秦简的发现,为我们复活了那个时代。

秦朝的历史并不长,只有短短的14年,这个短命的王朝,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秦朝本身的一手文献资料,却并不多见。在此之前,各地有一些零星的简牍出土,让我们能够窥得当时社会之一斑。里耶古城的横空出世,大大改变了这一局面。这周咱们就来分享《里耶秦简》。

《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

负责发掘和清理里耶秦简的张春龙副研究员介绍,里耶古城出土的简牍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增添和充实了秦代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崇文认为,里耶秦简对研究秦的统一和秦文化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是研究秦王朝地方政权的一个标本。

里耶古城遗址的发现,起初是因为当地的一项基本建设,当时湖南省的扶贫工程规划在湘西武陵山区的酉水流域建设碗米坡水电站。2002年开始发掘里耶古城的时候,我们已经完成淹没区古文化遗存调查,里耶遗址一号井从2002年5月28日开始清理,6月3日发现了第一枚简牍,到发掘工作完成,共计出土了38000枚简牍。此外还有大量的生活遗物。

里耶镇处于武陵山的腹地,里耶古城处于盆地中部,发掘面积5500多平方米。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旧石器晚期就有先民来到了里耶盆地。里耶古城有两个主要的建造和使用时期,第一次是战国晚期的楚国,第二次是秦王朝。历史上里耶一带是多个民族的杂处之地、文化交汇之区,也是土家族的发祥地,它的发现对于在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史研究具有一定意义。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已基本完成,里耶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对应的城址和秦汉墓葬又丰富了这一地区的历史面貌,完善了历史考古框架。

楚国到两汉,湘西北地区城址的密度超过了现在县的设置,今天的湖南省区域内最北边是孱陵(今天湖北公安县一带),孱陵往北就是荆州,我们判断,在战国晚期,楚国的国防力量在这个方向上有所加强,里耶再往西就是云贵高原,江汉平原地区已经被秦军攻占。秦国的军队攻击路线可以分为两道:一是沿长江向东,直接威胁楚国的防域;二是溯乌江而上,到达今天重庆的秀山、酉阳,穿过山间坝子进攻楚的西部地区,继而向西南发展。这应当是里耶城成为当时楚的边城和秦的重要据点的原因之一。
到了秦代,里耶所在的迁陵县城,虽然是秦王朝在武陵山区的一个偏远小城,但是它还是秦王朝向西南地区发展的前线军事据点。

西汉时期,里耶城已经被毁坏,酉水河对岸不到1公里的魏家寨古城是西汉时期这一带的中心地区。这个时候,里耶(迁陵)作为县治已经撤销,迁到了东边保靖县境内的四方城,但迁陵之名得到保留,现在四方县的县城还叫迁陵镇。

里耶一号井开凿于战国晚期的楚国,使用至秦,废弃于秦末。井深17米,井底直达砾石层,这砾石层与酉水河道的砾石层是相通的。我们推测当时之所以费这么大的力气挖出这口井,主要是为里耶城军事防守,为备战而掘井。当楚秦两军对垒时,楚一方挖了这口井用于军备供水,而此后控制这里的秦也利用到了它。到了秦末农民起义之后,当地的秦朝基层官吏跟秦朝首都咸阳联系不上,里耶城池守不住了,因此这口井也就随之废弃了。

一号井井内的堆积主要由淤泥和生活遗弃物组成,出土有铜矛、铁锸、玉玦、打水罐、残破的漆器构件以及秦代货币半两钱等。其中最令世人关心的就是简牍,这些简牍记录的主要内容是秦时迁陵县衙署公文档案,包括行政日常的各个方面:人口、田地、物产、赋税、仓储、邮递、军务、司法、医药等,年代从秦王政二十五年到秦二世胡亥二年(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

里耶秦简的形制,有椠、椠材(空白简)、简、牍、检(邮签)、封简、封泥匣(配合使用,保密或物资保全)。简牍文字是用毛笔蘸墨汁书写,墨汁比较浓稠。里耶简分成两批,另一批出土于护城壕底部的十一号灰坑。有些简是没有字的,里耶秦简中有上千枚无字简牍,但这些无字秦简依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秦末农民战争时期,里耶城弃守,城中的这口古井也随之被废弃了,正因为这口井被废弃了,当时人才把这批简当作垃圾往井里面扔,他们并不是为了保存简牍留下来给我们看的。这批简牍跟垃圾混在一起,它们处于一个潮湿密封的相对恒定的环境内,经历2000多年没有太大变化,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秦朝虽然时间很短,但它整理制定的这些制度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继承。通过里耶秦简,我们了解到,当时邮件物资的邮递,有简牍负责记录传递期间每一站的交接时刻。当时计时用的是漏壶,将白天分为十一刻,简文中称之为“水十一刻,刻下……”。夜晚重设漏壶,简文记录“夜水下……刻”,计时的漏壶配置到大部分的驿站。除了邮递之外,其他的绝大部分工作也都有时刻记录。

有秦简提到,“田时也,不欲兴黔首”,指的是大规模的军事物资征调时,地方官员既要执行上级命令征发劳力完成任务,又不能影响农业生产,这其实是很考验地方官员的行政能力。
通过秦简我们知道,当时的秦代农业是分为公田和民田。公田是国家拥有、政府管理,收成也归官有;民田就是黔首田,平民田地,通过“行田”制,国有土地分成小块后分给百姓,分到手的田地不可以买卖,必须按规定交赋税。对于那些新开垦的田地,前两三年赋税很轻或者是不收税。而当时农业的劳动力来源,主要是家庭成员,也可以雇工。而公田的劳作者主要是刑徒,戍卒也是公田的主要劳动力。
里耶秦简还有一组简提到过这样一件事: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阳陵这个乡的宜居里有一个居民,他在阳陵老家欠了官府的钱,但是本人已经来到洞庭郡服兵役了。阳陵的官吏并不知道他具体在哪个县,只知道此人在洞庭郡。于是阳陵县相关官员就行文到洞庭郡,请洞庭郡这边的官吏来落实追债这件事。这一组简实际说的是比较超前的事情,在当时没有异地汇兑的情况下,秦朝法律已经规定政府欠老百姓的钱,老百姓可以向异地的政府索要。同样,老百姓如果欠政府的钱,政府也可以追讨。这个方法是很先进的。

在里耶秦简中,关于钱粮物资的往来是有专门记录的。而且上面的年月日、经办人、接收人、抄写人都记录得很清楚。比如其中一枚三联券,涉及的问题是秦代的财产权,具体来说就是女子可不可以继承财产。秦简里提到,当时有一个叫广的居民,他要求把他们家里的奴隶、庄稼、衣服、器具以及六万钱,全部都赠给他的大女儿。最后是他所在的乡的乡长经办此事,并且把这个事情记录了下来。

这批埋藏了2200多年的秦代简牍,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正史中关于秦朝的记录不足千字。专家认为,里耶秦简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它是继兵马俑以后秦代考古的又一惊世发现,蕴涵着巨大的学术价值。
2002年11月,里耶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增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里耶镇被授予全国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里耶秦简内容丰富,涵括户口、土地开垦、物产、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奴隶买卖、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相关政令和文书,公文中的朔日干支是研究秦汉时期历法的重要依据,数量众多,内容详备的公文形式,为研究秦汉公文制度打开了新的窗口。秦简的整理结果已经证明,它不但是一本秦代的百科全书,更为我们了解秦代历史,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实录,提供了一个全息式的思维空间。

在秦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乘法口诀,是启蒙儿童必须背诵的数字运算基本工具。而2200年以前的乘法口诀表,竟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表有着惊人的一致,它给世界算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古人的乘法口诀表里还涵盖了二半而一这样的分数运算,这是不同于现代教科书的地方。秦简改写了世界的数学发展史,西方最早的乘法口诀表是在1600年前发现的,这就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发明乘法口诀表比西方早了600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再一次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有这样一封信,在今天读来还饶有趣味。秦始皇三十二年的某一天,迁陵县县长是一位名叫色的人,谦卑地向上级报告说,您的来信已经收到了,信中出现的"敢言之"一语是一种礼貌用语,相当于的"此致、敬礼"。"快行",就是让送信的邮差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相当于特快专递。"欣手",就是抄写公文的秘书的名字叫欣。这些都是与现代汉语迥异的地方,反映了那时的语言风貌。

在湘西,随处可见一种叫芦茅的植物,用它的茎可以做蜡烛的芯。2200年以前,在芦茅杆做的蜡烛光下,一条条公文被这样抄录下来,再由专门的信使沿着酉水河送往其他的地方。
"邮人",就是邮差,在秦朝时属于国家公务人员,可以享受减免赋税的待遇,因此,这个职位虽然辛苦,却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有一枚竹简上所记述的内容,就是启陵乡乡长向上级请求,任命一位叫成的人当邮差的请示报告。也许是上级领导看出了这位乡长保荐自己亲戚的企图,也可能邮差在上级领导心目中已有人选,请示报告被驳了回来。

另一枚简上的简文告诉我们,迁陵的守丞色告诉另外一名官员,遵照您的命令,您要的钱和布匹已经开始启运了。这就是说,当时的邮差不仅仅要肩负传递信件的任务,还要承担送邮包的工作。
酉水河,是当年信件、物资往来的主要通道,从酉水顺流而下,到达沅水,需要走上一天的时间。山上的崎岖山路,至今仍然险峻坎坷,而在2200年前,这条小路却是从迁陵通往四川的必由之路。

秦简中有一张迁陵县衙的罚款的单据,其中的"一盾"、"一甲"是指数额,意思是让犯错的人缴纳一副盾牌或是一副铠甲。
"数耐"就是刮去胡子和鬓角,这可不是美容,在2200年以前,这是一种近似毁容的刑罚。把错误写在脸上,让别人都知道他是个受刑罚的人。许多出土的青铜剃刀至今仍然锋利,不知他们在当年刮去过多少人的胡子和鬓角。
官员犯错则是不可容忍的,根据秦简的记载,在一年的时间里,迁陵县的县长就由色变成了都。

在一张当时迁陵县武器库里的库存单据上详细记载了迁陵县武器库里面弩的存量。发往益阳,沅陵的弩箭的数量和库存的余量记载得非常详细。弩箭是当时战争中最先进的武器,射程可以达到300米,从青铜箭镞上做工精致的血槽上看,它的杀伤力是相当强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二月的一天,迁陵守丞都向上级政府请示买的奴隶的数目是否合乎法律。这段文字说明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这里仍有奴隶买卖的活动。从出土的这批文物来看,墓葬的主人应该是低于贵族,高于平民的人,这些人是买不起奴隶的。
秦王朝在中国的历史中仅仅存在了15年,里耶秦简出土之前,能够触摸那段历史,对于史学家来说是一种奢望。36000枚秦简,几十万字的文献资料,尘封了2000多年的那段历史已经触手可及。
从战国末年到西汉初年,几十年的战争使得生活在酉水河两岸的人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远道而来的移民又与这里的土著相融合,形成了又一批新的先民。
"迁陵以邮发洞庭",洞庭肯定是一个地名,而且是迁陵县的上级单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迁陵县的邮件是发往洞庭郡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可能也没有想到,他所著的《史记·秦皇本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而其中却并无洞庭郡,由此,这7个简文将推翻2000多年的权威记载。

秦王朝短短的15年,就像湘西大山里的云雾一样,无法看得清楚。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治的一种手段。相传在那个时候,有两位老人不堪那些珍贵的书籍被付之一炬,便冒着生命危险携带了大量的书籍,来到了湘西的大山中。
在沅陵西北15公里,有一座二酉山,在山腰的绝壁处,有一座二酉洞,两位老人把书藏在了洞中,后来就有了"书通二酉,学富五车"这句成语,意思是读了二酉洞里的藏书就能够成为一个博学的人。但是至今并没有在此发现过任何书籍,可距此50公里的里耶镇的古井里,却发现了大批秦简,书通二酉,会不会指的就是这口古井呢﹖ 而作家黄摩崖在其著作《头颅中国》中质疑了藏书的传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加浩指出,里耶秦简的大部分文字字体属于秦隶,从小篆演化而来,和湖北龙岗睡虎地秦简的字体相似。李加浩教授说,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全国通用小篆,但在某些场合也有例外,如一般官府文书为追求实用、方便、简洁,就用秦隶写就。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郭伟民说,里耶秦简发现的大批简牍字体,有古篆书、古隶书、隶中带楷书等。字全部是笔墨书写,字迹工整,运笔流畅;简牍字体繁简有别,姿态各异。
古文字学家张春龙认为,里耶秦简的文字全用中锋,笔画遒劲,意境酣畅淋漓。秦简文字中的许多笔划,特别是撇、捺、竖、点等笔划十分漂亮。这样大量的简牍文字对于研究小篆、隶书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一片木片上写道:南阳户人荆不更郑不宝,妻曰有,子小上造虒。这句话讲的是,两千两百年前的一户人家生活在南阳,户主名字叫郑不宝,享有爵位不更,他的妻子叫有,两人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儿子虒。这样一看,确实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户口本,记录了一家人的信息。即使千年的时光过去了,文字也会替他们留住存在过的印迹,使他们一家人在文字上团聚。

还有一片木简上写道:故邯郸韩审理大男子吴骚为人黄皙色隋面长七尺三寸。看着文言文晦涩难懂,又没有标点的样子是不是有点迷茫?现在我就给大家解释一番:来自邯郸韩审理的男子,他的名字叫吴骚,皮肤有些黄,椭圆的脸,身高一米七左右。这块木简就像吴骚的身份证一样,有了这块简,他就可以避免被冒名顶替,而且官员检查人口流通时也有依据可循。千年的时光过去了,他的身体早已经化为尘埃,但是木简却记住了他的模样,还讲述给了千年后的人。
类似于这样的身份证,我国古代还有很多,比如隋唐时期的鱼符、宋代的鱼袋、明代的牙牌等。鱼符,顾名思义就是长得像鱼,由木头或者金属制成,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以及品级,但是只有官员才能使用。明代的牙牌,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板片,不同于前朝,明代牙牌已经开始向中下阶层的平民们发展了。历史总是在不算进步发展的,21世纪的今天,身份证已经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是我们身份的证明。
一个不起眼的迁陵县,一群平凡的秦代官员,他们日复一日地记载着官府文书,户籍资料,慢慢组成了现在的里耶秦简。有人评价说,一个时代浓缩于一个县,,一个县浓缩于一片木简,而这三千多枚木简就像是秦朝县城生活的百科全书写满了当时的各个方面。里耶秦简就像是在向我们介绍着秦朝的发达与强大,算术、纪事、买卖都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

里耶秦简的发现,得出了小篆并非秦代主流官体文字的颠覆性结论。其理由有三:
一是里耶秦简属官方文档,古隶书是主流官体文字。出土的37000枚内容涉及秦代典章制度、行政设置、军事动态、民族关系、当地水文等方面,是标准的秦代官方文档,所书简牍文字绝大多数为古隶书文字,鲜有官方颁布的小篆文字,里耶秦简的出土,以实物证实了隶书是秦代的官方文体。
二是小篆繁复严谨,难以书写和推广。作为秦代“书同文”的主要举措,秦始皇虽然采用了李斯等人的建议,并由李斯等人专门整理、规范了小篆,但由于小篆结构繁复,笔画严谨,加之秦王朝的统治仅短短的15年,在远古交通、信息闭塞,民众教育缺失的封建社会,让小篆成为大秦帝国唯一的官体文字只能是一种美好愿望。小篆只能成为朝廷纪功刻石和体现皇权印章的御用文字而已。而秦所谓的“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旨在消除六国异体,并没有禁止秦国在统一前就流行使用的古隶书的使用,秦隶以便捷的书写方式被秦广泛使用,并成为秦官方的实用“手写体”。

三是诸体并用,隶书为盛。秦朝在小篆通行的同时,允许其他书体并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隶书以简洁的书写方法被广泛地使用,成为秦代书写的主流书体。因此,秦代各郡县官方文档广泛使用古隶书作为官体文字是历史的真实景象。
里耶秦简的发现已改写中国书法史凡简牍都属“民间书法”的界定
在中国书法史的论述中,已经习惯将简牍、帛书、瓦当、残纸统称为“民间书法”。一般说来,民间书法主要是指社会非主流的、平民的、非精英的书法群体。而官方书法,指的是社会主流的、精英的、官方大力提倡,并采用权力加以推行的书法体系。在历史上二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都属于官方书法范畴。而大量的简牍,敦煌抄经,汉砖瓦当文字等都属于民间书法之列。

究其原因:一是几千年封建皇权至上,官尊民卑思想影响。在皇帝眼中天下都是家天下,书法岂能尊民乎。二是把书写当做科举考试必备技能进行考核,书优则取,书劣则废,使尊官方书法成为一种必然。三是官方书手的书法易于保护和传承,民间书法生灭自然,大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分析出土的大量里耶秦简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秦简牍文字属官方书法,其理由有三:
一是秦简的书手不是民间人士,而是官方选拔的书佐。秦朝各郡县负责书写官方公文的书手一定是通过选拔培训的专业刀笔吏,秦简书写属官方书佐在出土的秦简中得到证实,是毋用质疑的。

二是里耶秦简署有书手签名,是官方考核书佐的主要依据。在对里耶出土的秦简文字研究中发现,秦代官方公文内容不管多么繁杂或简单,秦代书佐书写各类文书格式都遵循一个非常统一和隐蔽的特点:行文单位制作的文牍必须具备公文原件和副本,抄写公文的书佐在文牍背面左下角的最底端署名“某手”,原件已经送出,留下的是副本。“某手”作为书佐签名,成了文牍的责任人和官方考核书佐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
三是秦代教育水平低下,民间能操刀弄笔者甚少。后世历朝历代能写能刻的民间书手虽然不乏其人,但在秦以前,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民众教育水平十分低下,民间有文化者,能操刀弄笔书手甚少。里耶秦简作为官方文档资料,由民间书手来书写是不可能的,在对里耶秦简文字的研究中,也没有民间写手书写的痕迹。因此,中国书法史应该将秦代简牍书法归属官方书法,还其秦代简牍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历史本来面目。

里耶秦简的出土,让秦简牍史料极大丰富。它与《青川木牍》、《云梦秦简》、《放马滩秦简》、《汉帛书》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隶书发展史料。时间上从处于战国时期的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至汉代,都是隶书发展、成熟的时期。以此来研究隶书的产生和发展,我们有理由正隶书二点史论:

一是正隶书始于秦始皇统一之时,由程邈所作之谬误。通过研究秦简牍我们不难法发现,隶书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比较成熟的字体,这点从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的《青川木牍》来看可以应证。秦和其他六国在这一时期都在经历由篆向隶书转换的一个“隶变”时期,官方在隶变时期做一些文字整理和统一均属正常的文化建设工作,对推进文字改革和统一有积极的意义,但而不应该依此来断定隶书的产生和始创。
真正历史面目应该是:隶书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秦和其他六国对“篆引”笔法进行简化,经历长时间“隶变”,并经过有效地整合而发展完善的。
二是正秦书八体,隶书最末之歧视。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含有歧视意义的字体,在秦时并不称为隶书,是以便捷的秦书“手写体”在官方和民间广泛流传。隶书之名则出于汉代,带有强烈的贬低之意。《汉书·艺文志》云:“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而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已将隶书排位至最末也。历史上贬隶之习由来已久。但隶书在秦即为官方使用的主要文字,经过漫长的“隶变”以后,删繁就简,去曲为直,使中国的文字由 “古”化“今”,为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其功劳当推其首。因此,隶书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得地位不容贬低。

里耶秦简字迹工整,运笔流畅;简牍字体繁简有别,姿态各异。文字全用中锋,笔画遒劲,意境酣畅淋漓。
里耶秦简其中一枚有秦时的乘法口诀表。这枚两千二百多年前的乘法口诀表与我们现代人的口诀表惊人的一致。从文字角度,秦时数字七为横长竖短,十为横短竖长。从书体看,隶书特点已经相当明显了。是非常有趣的一枚秦简~里耶秦简九九表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乘法口诀的最早实物。与过去发现的“九九表”不同,这个表多了“二半而一”一项,这实际上已经是小数运算,最后说“凡一百一十三字”,是表中所有乘积之和。

主要出自嬴秦政权底层佐吏之手的秦简手书墨迹,有着碑铭等刻铸文字无可比拟的鲜活性。它那纤毫毕现的精到细致、自然率意的质朴本真和多姿多彩的灵动变幻,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相对于其他秦简牍墨书,里耶秦简书法更是以其量大面广、纪事清晰、书者具款和风格多样等特色,受到了书法界的深深喜爱和追慕。
由于里耶秦简的形成年代毕竟距今久远,因此,掌握一些必备的基础知识,学习起来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里耶秦简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大秦帝国扑朔迷离的历史,更可以让我们找到许多改写湘西历史、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谜底。
“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假如说“兵马俑”是大秦帝国的形象和躯壳的话,那么,给这个形象和躯壳注入思想与灵魂的便是“里耶秦简”了。

里耶秦简是为大秦帝国洞庭郡迁陵县的官署档案,其中又以公文居多。公文的交往一是向直属上司洞庭郡请示报告,但也有与苍梧郡、桂林郡、巴郡、象郡、巫郡等的公文来往。二是与同级的酉阳县、沅陵县、益阳县、弋阳县、临沅县、零阳县及一些千里之外的县、道公文交往。三是迁陵县所辖的启陵乡、贰春乡、都乡及成里、渚里等下属乡里的请示报告。林林总总,内容繁多。

“敢言之”从字义上来讲,一是敢于直言进谏,二是冒昧陈述。但在秦简公文中,它应是一种“上行文”,相当于现在公文中的“请示”、“报告”,就是下级向上级报告事项,说白了就是下属对上言事时的最新套语。因迁陵是大秦帝国基层的县级政权,多是向上级请示报告工作情况,或所属乡里向县请示报告工作情况,故而留存的档案公文中“敢言之”最多了。还有的公文中出现了多个“敢言之”,特别是行文前后都有,据相关专家学者推测,应是为了防止公文被人篡改而作。

“敢告之”从字义上来讲是指对别人诉说自己要办的事,但在秦简中它应是一种“平行文”,相当于现在公文中的“函”,就是同一级别之间告诉所要做的事项。秦简中主要是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或同一级别的官吏之间行文办事。

另外,秦简中的“谓”,从字义上来讲是指说或告诉的意思。而秦简中的“令”就好理解了,便是命令的意思。故而“谓”“令”在当时应是一种“下行文”,就是上级命令下级要做的事项,必须无条件执行。在许多秦简公文的背后还出现了“欣发、处手”、“端发、壬手”、“气发、居手”等等,这是什么意思呢?据研究秦简的专家告知,所谓的“欣发、处手”,就是县衙叫“欣”的官吏负责收发、叫“处”的官吏负责登记记录来往的公文。若公文丢失,这些官吏都要受到“赀一甲”“赀一盾”的处罚!

“里耶”系土家族语,即“拖土”的意识,就是开垦耕耘土地之意,由土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从渔猎转向农耕而得名。2002年,考古人员在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发现了共三万多枚中国秦代的简牍,该井也被誉为“中华第一井”。这口井记载着强大帝国高度精致的文明。
它们由洞庭郡迁陵县里平凡的大小官员日复一日书写。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已经远去的秦朝帝国推行的集权制度与各项统一政策,以及洞庭郡迁陵县的行政治理,它们高效运转的每一个真实环节。
里耶木简形制多样,常见长度23cm,宽窄不一,有的宽达10cm或长46cm。
大部分文字字体属于秦隶,从小篆演化而来,和湖北龙岗睡虎地秦简的字体相似,犹存篆法隶变之势。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全国通用小篆,但在某些场合也有例外,如一般官府文书为追求实用、方便、简洁,就用秦隶写就。
古隶书是主流官体文字,里耶秦简属官方文档,大部分用古隶写就。

秦简里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书信实物,其中一枚写有“迁陵以邮行洞庭”7个古隶文字,相当于现在所使用的邮签。里耶秦简“迁陵已邮行洞庭”
这枚简上的“酉阳丞印”就是当时人们在发送信函时用胶泥盖在封口上的一个印记,相当于今天使用的密封条。这是当时官方传递信函所必须的一个程序,能够保证邮件安全送达目的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邮差记录。

有秦简提到,“田时也,不欲兴黔首”,指的是大规模的军事物资征调时,地方官员既要执行上级命令征发劳力完成任务,又不能影响农业生产,这其实是很考验地方官员的行政能力。
通过秦简我们知道,当时的秦代农业是分为公田和民田。公田是国家拥有、政府管理,收成也归官有;民田就是黔首田,平民田地,通过“行田”制,国有土地分成小块后分给百姓,分到手的田地不可以买卖,必须按规定交赋税。对于那些新开垦的田地,前两三年赋税很轻或者是不收税。而当时农业的劳动力来源,主要是家庭成员,也可以雇工。而公田的劳作者主要是刑徒,戍卒也是公田的主要劳动力。

里耶秦简还有一组简提到过这样一件事: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阳陵这个乡的宜居里有一个居民,他在阳陵老家欠了官府的钱,但是本人已经来到洞庭郡服兵役了。阳陵的官吏并不知道他具体在哪个县,只知道此人在洞庭郡。于是阳陵县相关官员就行文到洞庭郡,请洞庭郡这边的官吏来落实追债这件事。这一组简实际说的是比较超前的事情,在当时没有异地汇兑的情况下,秦朝法律已经规定政府欠老百姓的钱,老百姓可以向异地的政府索要。同样,老百姓如果欠政府的钱,政府也可以追讨。这个方法是很先进的。

里耶秦简文字的特征

(一)笔法古朴飘放,笔力苍劲

汉字是书法的形,线条是书法的魂。里耶秦简书法笔线自然流畅,藏、侧、中锋皆具,笔笔独立,没有连丝。钟雅迪在《里耶秦简书法初探》中提到:“里耶秦简书法多全逆势回锋起笔后大多会转入正锋运行,写出的线条大多持稳、厚重、粗细均匀,属谨饬工稳型书写。”
故从笔法线条来看,里耶秦简中精彩的古隶,笔线自然流畅,古朴俊丽,虽多数只蝇头大小,却能以小见大,不重局部,重整体的灵动飞扬,笔笔独立,没有连丝,线条浑厚有力,笔法古朴飘放,笔力苍劲。

(二)结体质朴灵动,由篆转隶

里耶秦简的书风可混称为古隶或秦隶,并且属于官署档案,从赢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十数年间不同“书佐”留下了风格迥异的墨迹,王焕林在《里耶秦简书法探论》中将其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字体:其一是与云梦秦简一样典型的偏于隶书的字体,其二是比龙岗木牍更为古雅且偏于小篆的字体,其三是少量以楚文字笔意而写成秦篆的作品。
總的来看,里耶秦简文字处于由篆书向隶书转换的过渡阶段,兼有篆隶特征

(三)章法有行无列,别具一格

从排列来看,秦简有严密、宽疏之分,严密特征是由于字问等距离的分布较近,分布原则始终贯穿于字与字、行与行的上下左右间,所以一眼看去,整个版面呈现出一种密集感。对此,钟雅迪分析其宽疏特征是由于书写者需依照内容的多少去设定文字关系的疏密,版牍尺寸一旦确定,字繁则密,文寡便上下宽稀,这应是当时有意识的形态布设。字间行间均很宽疏,给人一种随性飘逸、工整严谨而又不失灵巧的感觉,与上段所提严密排列型形成对比。
总的看来,秦简书法已具备了后世纸上书法章法经营的理念:行间极尽参差错落之能事,单字务求修短舒张之变化。整体有行无列,单字的大小、轻重、宽窄、长短各异,相互穿插排列,自然和谐,里耶秦简书法亦展现出了一幅墨趣天成之图。

吕金光老师曾说:“艺术只有尽心地澄清,才能存神见道,以艺术之气韵给生命以血性,以艺术之意境提升人生之境界,使之摆脱物欲,才能重返精神家园。”追寻自然,去伪存真,里耶秦简书法艺术则是一很好的借鉴对象。
里耶秦简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蕴藏其中的学术研究价值必将随着社会各界的研究不断深入,结出新的累累硕果。
里耶秦简的书法风格,与同时期的碑刻(泰山刻石、峄山碑等)有着较大的不同,与同时期的其他简牍墨迹(云梦睡虎地秦简等)也有着差异,里耶秦简独特的书法风格为研究秦代书风的流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笔者拟通过分析里耶秦简的贯气形式,从新的视角解读里耶秦简的书法风格。

篆书的字形遵循着六书造字法(象形、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所以其字形保存着一定的象形性,带有象形意味的字形在书写过程中必定是以描摹为主,其目的是运用线条表达出客观存在的事或物,以还原客观存在为目的,因此书写过程中的连贯性较差,这也造成了笔画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反映在点画上,则表现为起收笔没回锋的动作,转折也以圆转为主,没有产生勾趯之类的笔画。同时,我们可以得出,内向贯气形式的书体,笔画缺乏就势对应的关系,没有产生方折,没有形成勾趯笔画,这一点对判断书体的贯气形式尤为重要。

“内向贯气向外向贯气的过渡形式是隶书的贯气表现形式......隶书的贯气是将篆书那种受象形性制约的近于画图式的线条组合,变为有利于就势对应、趋速书写的线条组合。以此为原则,将各种纵横向及斜向笔画合理地加以合并、减省,从而使用笔的直接对应性加强,与此同时,篆书中所没有的点画形态及其笔法也随之产生了。”
隶书比篆书更为便捷,这是一种不争的事实。隶书的便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隶书的字形更为简略。第二,隶书笔画和笔画之间随着贯气程度的加强,相互之间有了就势对应关系,在书写过程中更为快速。隶书中就势对应关系的产生,与贯气程度密不可分,贯气程度增强,笔画之间开始有了承上启下的关系,也就造成了回锋的产生,笔画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方折和勾趯笔画开始产生,贯气形式开始从内向贯气向内向贯气向外向贯气的过渡形式转变。

里耶秦简的贯气形式

前文已叙,《里耶秦简》记载了自秦王嬴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的历史,这批简牍绝大多数由秦朝的基层史官书写,这一点,对于判断里耶秦简的书体,继而探究出其贯气形式,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秦朝盛行的书体为篆隶二体,这一点随着“秦书八体”的深入研究,逐渐成为了共识,业师徐学标教授在《“秦书八体”综论》中对于“秦书八体”实为二体多用有过极为精辟的论述,在此不必赘述。因此,里耶秦简的书体也必然属于篆隶二体之内,所以其贯气形式应属于内向贯气形式或者由内向贯气向外向贯气的过渡形式。对于里耶秦简文字具体的书体和贯气形式的界定,需要与经典的篆隶书作品进行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与秦朝篆书的代表作品《泰山刻石》相比,《里耶秦简》笔画更为丰富。首先,《泰山刻石》的笔画起笔含蓄,方中寓圆;而《里耶秦简》笔画则有了藏锋、露锋的区别,并且,笔画之间已经有了就势对应的关系。其次,《泰山刻石》的收笔处较为圆润,转折以圆转为主,并未产生方折;《里耶秦简》的收笔则较为随意,书写意味很强,方折和圆转并存,与篆书描摹性的笔画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这一点上可以判断《里耶秦简》不属于纯粹的篆书。与成熟时期隶书的方扁字形相比,《里耶秦简》字形还保留着篆书的体势,以瘦长为主。其次,《里耶秦简》与成熟隶书最大的不同在于“燕尾”笔画还未成熟,未能成为书体的标志。最后,《里耶秦简》中的字体,既有篆书又有隶书,中间还夹杂着篆隶字形的异体。因此,《里耶秦簡》中的书体,应为篆隶之间的“草篆”或“古隶”,其贯气形式也不属于内向贯气,而是属于从内向贯气到外向贯气的过渡形式。

《里耶秦简》书体为介于篆隶之间的“草篆”或“古隶”,是篆书到隶书的过渡形式,其贯气形式为内向贯气向外向贯气的过渡形式,其贯气程度大于篆书而小于成熟时期的隶书。

里耶秦简书法字法高古,字迹或圆熟平和,或规整方正,或笔力沉劲,锋芒稍露,或稚拙凝重。多为多行书写,为书手们提供了宽裕的用笔空间,工整严谨中不失活泼流畅,或缓急得宜,或轻松灵动,是今人学习书法的极好范本。
里耶秦简在书体上,属秦隶、秦篆,用笔多大篆笔法,结体大多源于大篆,少数源自小篆。所以,现代书法展评选时,里耶秦简可纳入正书、隶书、篆书的类别参评。

在同一秦简中,内容存在着很多的重复,这给我们对秦简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将秦简的艺术信息与元素进行实际意义上的创作,从字法而言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了使创作风格更加纯粹,就必须借鉴处于同一时期秦隶书法的艺术风格,对一些字的写法进行单独的记忆与处理。汉隶高大雄强、博古厚重之气,汉隶最原始、最本真的东西是源于秦简。
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在此简中已出现,在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笔法的丰富性。临《里耶秦简》要弄清它所具备的艺术特征。由篆向隶的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手段,破坏和分解了原有汉字的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了新的规律。

从中可以看出秦简的形体中仍然保存有大量的母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分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目前所能见到的秦代隶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秦代权量、诏版上的铭文。体势近小篆,大小不一,参差错落,奇趣多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另一类是秦代竹简木牍,存小篆体势,隶书用笔的波磔已粗具形态。用笔浑厚饱满,结体扁方,大小错落,姿态奇险,朴茂恣肆。

笔法

论笔法之精谨,可以说,云梦秦简、龙岗秦简是无法与里耶秦简相媲美的。不禁惊叹:蝇头大小的单字之内,在“精谨”的统一基调之下,竟然可以表现出如此丰富而高妙的用笔技巧!横画如轻燕掠水,竖画似玉箸悬空;斜笔潇洒荡漾,曲笔圆润流转,洵可谓美仑美奂,目不暇给!——在存世“古隶”墨迹中,里耶秦简确乎是绝无仅有的。当然,这种精谨的笔法与其作为官府“行政档案”的特殊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所及“赀钱”一事,处理时间长达三年(始皇33年4月至35年4月),
涉及了阳陵县、迁陵县、洞庭郡三者之间共四次公文往来。其中出现了“儋”
“纠”“嘉”“敬”等四个“书佐”或“令史”之名,但整简书体一致,笔迹相同,显然,处于简末的“敬”,乃是“赀钱”一事相关文书的最后归类、整理及缮写者。质言之,上引简牍其实都经过了迁陵县属“佐”“史” 认真的整理、严格的归类、精心的缮写。”——这种意在藏之久远的官府档案,较之一般公文及尺牍书疏,自然严谨工稳了许多。

章法

依靠泰山、峄山、琅玡刻石、诏版权量、石鼓文等金石文字考察秦代书法的章法,此所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终有未达一间之隔。除青川木牍等少数材料而外,云梦秦简、龙岗秦简等大宗秦代墨迹又都是单简编连的单行书写形式。它们对书法章法流变的考察意义并不特别重要。因为这种一简一行的书写方式,无论是先写后编抑或先编后写,其难度并无差别。(2)非常可贵的是,36000余枚“里耶秦简”,绝大部分都是宽达数厘米的木牍(在这个意义上,考古界先入为主地以“里耶秦简”浑称之,并不可取),木牍的同一面,其书写内容在五、六行以上者也比比皆是!同样以J1(9)4、J1(9)5、J1(9)6、J1(9)7、J1(9)8、J1(9)9等百字以上的木牍为例,其章法之成熟,谁能不叹为观止?

从理论上说,牍版章法虽然难于简册章法,但是,由于牍版的使用机会并不比简册少,先秦书手对多行书写技能的把握,实已达到了与单简书写同样精熟的境地。以里耶秦牍的章法布局为基准,我们往上作最保守的推测,可以说,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后世纸上书法章法经营的基本理念就已经完全成熟了。——质言之,里耶秦简的章法具有独一无二的书法史意义。

里耶秦简格调高古,上通篆书,下接隶书,既具备篆书的特征,又有隶书的灵动。而且不同于其它简牍和民间书法,它属于官府档案,其书写者不是民间人士,是由官方经过考核而选拔的书佐(秦代称为“刀笔吏”)来完成。因此,里耶秦简的书写水平和艺术风格和民间书法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在临习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雅致烂漫的艺术风格

里耶秦简发现的大批简牍字体,为古隶书,没有标准隶书中的蚕头雁尾。笔画平正短促,字迹工整,运笔流畅自如,是篆书到隶书的过度书体,有些字还明显保留着篆书的特征。里耶秦简既不同于秦汉时期的碑刻,也不同于晋唐以后帖学墨迹,它不是把字迹刻在石头上,也不是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而是用笔墨书写在竹木片上(当时纸还没有出现)。其字形方扁与纵长并见,不拘一格,随意自然;书写当中繁简有别,姿态各异;笔画遒劲,雅致朴茂;结体古意盎然,烂漫多姿;意境深远,酣畅淋漓。

二、错落有致的章法

里耶秦简和其他简牍一简一行的形式不同,既有“一行一简”的单行窄简,更多的是一简上面书写有多行文字,宽度一般为几厘米或十余厘米,竖有行,横无列。每行长短不一,字的大小、宽窄也不尽相同,各具形态。每行之间极尽参差错落之能事,单字务求简短舒张之变化。书写相对自由轻松,信手挥笔,随意自然;无经营、雕凿之痕,尽显古朴、烂漫之态。其章法更具天成偶得之趣: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干枝扶蔬,花叶鲜茂;臻于精熟,游刃有余。

三、精细严谨的用笔

里耶秦简的笔法十分精谨。可以说,云梦秦简、龙岗秦简的笔法与里耶秦简是无法相比的。蝇头大小的单字之内,在“精谨”的统一基调下,竟然可以表现出如此丰富而高妙的用笔技巧,令人赞叹。其横画如轻燕掠水,竖画似玉箸悬空,斜笔潇洒荡漾,曲笔圆润流转,可谓美轮美奂,目不暇给。里耶秦简的文字保留有篆书之态,用笔多中锋,笔画遒劲,圆润古朴,特别是撇、捺、竖、点等都十分漂亮,这些笔画在临习时要多加揣摩。

四、率意自然的韵律

里耶秦筒整体艺术特征为率意自然、古雅朴拙、天真烂漫。临习时要注意,率意不等于随意。里耶秦简用笔轻松自然,不假雕琢,信手为之,直率朴茂,意趣盎然;但每一笔都不是随意而为之,曲直变化,方圆互转,俯仰向背,皆有不同。其字的结体时常呈方形和长型,且用笔相对单一,起伏变化不大,但对线条的质感有很高的要求。在临习中,要避免笔画的单一和雷同,要体会笔画在起、转、承、合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不管哪种类型,都能看得出秦简写手们从容不迫的结字能力。
简牍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往往采取单行书写的样式。窄窄的简上单行书写,章法简单,一般来说字距比较疏朗,但字的大小错落,虚实相生,使得整体充满了和谐的节奏,足见古人的审美高雅清远。

用秦简牍书风尝试的创作实践中,有两点启示也值得分享:首先就是认清秦简牍文字与古文、篆书、隶书之间的关系,尤其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种孤立的、纯粹的字体。它处于文字发展的过渡时期,里面包含了丰富的书体信息,熔冶了许多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我们用秦简牍书体进行书法创作,一定要先兼通古文、小篆、隶书等其他书体,才能做到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创作过程才能更加自由自在。其次,由于秦简牍材料与其他文字材料中具有许多天然的关联性,因此,在进行其他书体创作时,都可以借鉴和吸收秦简牍书风中的合理因素进行改造。比如西汉早期简牍书风、东汉简牍书风、汉碑书风等,都可以加入秦简牍书风的厚朴简润;又如小篆创作中,也可以借鉴秦简牍文字中的简省、挪位等造型方法,对传统小篆的结构、用笔等方面进行合理改造。

楚国到两汉,湘西北地区城址的密度超过了现在县的设置,今天的湖南省区域内最北边是孱陵(今天湖北公安县一带),孱陵往北就是荆州,我们判断,在战国晚期,楚国的国防力量在这个方向上有所加强,里耶再往西就是云贵高原,江汉平原地区已经被秦军攻占。秦国的军队攻击路线可以分为两道:一是沿长江向东,直接威胁楚国的防域;二是溯乌江而上,到达今天重庆的秀山、酉阳,穿过山间坝子进攻楚的西部地区,继而向西南发展。这应当是里耶城成为当时楚的边城和秦的重要据点的原因之一。

到了秦代,里耶所在的迁陵县城,虽然是秦王朝在武陵山区的一个偏远小城,但是它还是秦王朝向西南地区发展的前线军事据点。西汉时期,里耶城已经被毁坏,酉水河对岸不到1公里的魏家寨古城是西汉时期这一带的中心地区。这个时候,里耶(迁陵)作为县治已经撤销,迁到了东边保靖县境内的四方城,但迁陵之名得到保留,现在四方县的县城还叫迁陵镇。

里耶古城遗址有400米见方,当时这里是里耶的小学和初中所在,由于学校一直没有翻修,相当于客观上保护了这个古城城址。这里涉及里耶古城的大小,其实在秦楚时代,当时县城的规制就是这么一个规模,城池并不大,也就是一里见方,不仅仅是里耶,其他地方同时代的县城也是这么大的规模。当时的城不等于后世的城市,它只是城,跟市没有关系。我们后来所说的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在里耶城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出现。当时的城里面只有官员、少量的驻军,再加上一些比较重要的冶铸作坊,所以那时候的城规模小而规范。

田野阶段的工作有很多收获。一号井底距地表深17米,我们进行发掘的时候正值当地雨季,随时有塌方的危险。我们采取了一些安全保护措施,依堆积的自然层理逐层发掘,全部堆积淤土通过水洗筛选,保证了发掘的安全、资料收集全备,并为古井发掘积累了一例经验。

里耶秦简并非宏篇巨制,作为县衙公文,记载的只是户籍人口的姓氏名谁、家庭住所、家庭成员,只是犯法了该怎么处置、交不起赋税该怎么抵徭役,只是稻菽麦茶漆等当地物产,甚至还有邻里纠纷、家长里短,然而,正是从这些包罗万象之中,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最真实的中国,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进而感受到了中国的伟大,文明的瑰丽。

历史,从来不会突兀而起。文明,从来都是血脉相连。我们今天的社会文明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仍然是从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而来,是从秦砖汉瓦、唐风宋韵而来,是从里耶简牍里记载的那些烦杂屑小而来。

里耶,很小,也很重,她是中国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一枚精致的书签。翻开她,你会读到里耶秦简,很难读懂,也很容易读懂,那是秦朝给先秦时代的绝交书,是中华帝国出生时带血的简历。谢谢大家,这周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一起学习。周末愉快,晚安。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汇总

更多精彩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