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点评|三下第七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
发布于 2021-04-03 22:56
教学设计与点评
三下第七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
高子阳 丁素芬
子阳老师说:
读统编教材配备的三至六年级教师教学用书,知道每一次课内习作建议用2-3课时,教师大多用2课时来教。我研究50多个国家的小学写作教材及教材,发现他们一年只写8-10次,每次写作最少一个月。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确比以前任何一个版本都重视习作,把8次习作单元加进来,3-6年级习作教材共有200多页,这的确是空前的。我还发现很多国家的写作教材最少6页纸,有的多达20页呢,非常细!面对一页纸的习作教材如何教呢?我把1页纸的《国家大熊猫》变成6-8页教材,然后用5-6个课时来教。
老师们会说哪有时间这样教啊。是的,这一单元除了习作,还有课文《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口语交际《劝告》,语文园地(其中有一个应用文习作——写寻物启事),内容的确很多。而传统教法肯定是先教三篇课文,再教口语交际,接着教习作,最后教语文园地。但从大单元整合的角度来看,这一顺序加上多课时教习作,肯定不行。所以,我将这一单元进行整合,以“先写后教”“先读后写”“多读多写”的思维进行了如下调整:
第一课时教我编的第1页的习作内容;
第二三课时教《我们奇妙的世界》,让学生明白这一课非常重要的一个词叫“寻找”;
第四课时,以“寻找”思维教我编的第2、3页习作内容,让学生到网上、图书馆里去寻找“大熊猫”(这一个课时肯定不能完成,建议家长参与进来,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去寻找);
第五六课时教《火烧云》;
第七八课时教我编的第4-7页习作内容;
第九十课时教《海底世界》;
第十一课时,教我编的第8页习作内容,告诉学生,《海底世界》这篇文章的作者没有到海底去过,就是用资料来写,但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独特,是用问题开头的,你介绍大熊猫,也可以以问题开头;
第十三课时,教“语文园地”里的“寻物启事”和日积月累,其余内容均放在课文之中。
统编教材教师用书给予这一单元的课时数建议是11-13课时,我采取的就是13课时教这一单元。
子阳老师教:
第一课时:读图画书续写熊猫故事
重构教材第1页
介绍一本书《快乐的大熊猫》(英国海蒂著,丹尼尔·霍华斯绘,王芳翻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熊猫宝宝伸伸懒腰,打了个哈欠,不过现在她还不想起床。
蜷缩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是熊猫宝宝觉得最舒服也最喜欢的事情。
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她,暖暖的。
“来吧,”妈妈轻声说,“我们去找些美味的嫩枝吧。”
她们走出温暖安全的山洞。熊猫宝宝停下了。从高高的山洞口望去,她可以看见整个山谷。高高大大、绿油油的竹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
接下来,会写什么呢?大家想,不妨写两段玩一玩!
课后请阅读几本图画书:
(1)《迷路的小熊猫》【英】埃丽文、杜布拉夫卡图,陶鲁嘉译,新世纪出版社;
(2)《熊猫想要穿裤子》【美】杰硅琳·戴维斯、辛妮·汉森,薛婷译,化学工业出版社;
(3)《熊猫澡堂》[日]tupera tupera著,彭懿、周龙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熊猫一团糟》[澳]克里斯·欧文、克里斯·尼克松,胡羽露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第二课时:听书、上网
或图书馆查找多类型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重构教材第2-3页
介绍一本书《熊猫外交家》(保冬妮文,吕佳鑫图,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听完故事,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要求研究大熊猫,把内容分别写在作文格里(每一问后面都有三至五行格子),你的小研究报告就完成了。
1
问题的提出
写出自己为什么要研究大熊猫。
2
研究方法
(1)简单介绍自己到图书馆查阅哪些书。
(2)简单介绍在网上查到了哪些资料。
(3)是否看了有关熊猫的电影、电视片?看了什么电影、电影片?简单介绍一下。
(4)如果你与同学、大人讨论,可以简单介绍你们讨论的过程、结果等。
3
资料整理
你认为哪些资料,特别值得记在下面?
4
结论
这次研究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说明:每个问题下面都有若干行作文格】
第三课时:听图画书,写听后感
重构教材第4页
读《当鳄鱼遇见熊猫》一书(方素珍著,张倩华绘,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这是我国作家写下的一个故事:
鳄鱼坐在树下看杂志。其他动物因为怕她,都离她远远的。
鳄鱼吓了一跳:“你、你、你是谁?”
“我是熊猫啊!你没见过吗?”
鳄鱼摇摇头。
熊猫说:“这不能怪你啦,是我们熊猫家族快绝种了,所以我很少出来逛。我可以和你玩吗?”
鳄鱼点点头。他们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熊猫指着杂志上的一位女生,问:“她是谁啊?”
鳄鱼忍不住鼻子一酸,掉下了眼泪:“是我的妈妈。”
……
听完这个故事,写一个小听后感(一两段文字就可以了)。
第四课时:学“介绍”,写诗型大熊猫介绍
重构第5-7页教材
同学们,你知道什么叫介绍吗?
介,是古代传递宾主之言的人。绍,绍继、接续的意思。介绍指相继传话;为人引进或带入新的事物。
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数量非常少,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没有亲眼见过,多是在电视、电影、书本中见过。很多人,只是从图片上,知道大熊猫是黑白的,很干净的样子,知道它们叫“大熊猫”等简单的小知识。为了让人更清楚地认识大熊猫,为了让没有大熊猫的国家也知道,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稀动物,所以我们要写这篇文章。
要想写好,必须熟悉它。要想写得特别,必须多动脑。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用诗写动物可棒了(这是诗都是叶硕译,选自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集,南海出版公司出版),请大家读一读诗人是怎么介绍一些动物的——读《独角兽》《红宝石袋鼠》《小猪》《野猪》《牙疼的鳄鱼》。
这些诗,读一遍大家就会笑起来,就会明白诗人写什么。请大家根据自己知道的大熊猫,用几行诗的方式,幽默地介绍一下国宝大熊猫。
第五课时:用几段文字介绍大熊猫
重构的第8页教材
同学们,下面的问题你肯定都有答案了,请根据答案,用几段文字介绍大熊猫。
(1)大熊猫是猫吗?
(2)大熊猫吃什么?
(3)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
(4)大熊猫身上哪些地方是白的?哪些地方是黑的?
(5)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宝?
(6)大熊猫的家在哪里?
(7)大熊猫经常被作为礼物送到世界多个地方,但它们都有名字。你知道有关故事吗?
丁丁老师评:
为高子阳的习作教学“量身高”
一直以来,高子阳老师把“先写后教、先读后写、多读多写”挂在嘴边,落在课堂。他的坚定和坚持让这一教学思想在实践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近段时间,高老师以独特的读写思维对统编教材进行大单元重组,让习作不再成为每个单元的最后一页、最后一课,而是贯穿于整单元教学中的智慧发现与写作练习,构建了全新的教材习作体系。
高老师习作教学有一大显著特点——能力生长可测量。我们就来测测三下第七单元的教学。
指标一:走出介绍性说明文的资料瓶颈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对应的单元习作是《国宝大熊猫》。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篇习作看似好写,实则有难度。大多数学生对大熊猫的了解,仅限于憨态可掬的形体、黑白相间的毛色、熊猫配竹笋的标准照以及“国宝”的美名。对大熊猫缺少了解不要紧,网搜资料很容易。
难点在于:怎样把大量资料有序整合、提炼运用?怎样让没有生命的资料活泼生趣起来?
读着高老师的教材重构,我好奇得不得了。教材的习作从1页升级到8页,简直就是一个大熊猫主题的超级资料库。这些资料可不是百度那么单一,熊猫绘本、熊猫诗歌、熊猫百科、熊猫纪录片……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令人惊叹。高老师为“资料”做了全新的注解。原来,除了科学性资料,还有好玩的故事资料;除了文字资料,还有生动的影像资料。先建一个适合儿童的大熊猫微型资料馆,学生兴致盎然。
指标二:看得见的阅读增量为习作打底
需要说明的是,大熊猫资料库可不是用来查阅的,而是用来阅读、吸收、体验的。这些书和影像,全部要读起来,这就是“先读后写”“多读多写”之“先读”“多读”。怎么读呢?高老师采用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教师大声读给学生听,或学生自己读。高老师带学生做了丰富而立体的主题阅读:从《快乐的大熊猫》开始,读五本国外作家写大熊猫的图画书;读《熊猫外交家》,查阅大熊猫百科,看《大熊猫》纪录片;读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谢尔诗集中的《独角兽》等五篇。
如此大规模的的“先读”可能会让老师们既叹服又不解,明明要写介绍性说明文,为什么读图画书,甚至读诗歌呢?反复琢磨高老师的设计,你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秘密,高老师的“先读”有两个层次:一是读知识内容,二是读写作形式。比如读诗歌,可以从诗歌里习得幽默和创造,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指标三:在多维的写作体验中抵达通透
成倍的阅读增量给习作带来哪些改变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与所读内容密切对应的多元习作体验。
第一次写预测式片段,用三年级上下两册学习的阅读策略(预测与想象)来写作,与作家比智慧;第二次太高级了,用含有写作框架的专用作文纸写小研究报告,这是一次可以完成的挑战;第三次写听后感;第四次写诗型大熊猫介绍;最后才写大熊猫的介绍性文章。五次写作,前四次围绕所听、所读展开不同形式的主题习作,最后一次是在前面基础上的综合性习作。仔细读高老师的第8页教材,原教材中的问题串由3个问题变成了7个问题,学生写作的思路被打开,千篇一律的概率极小。
高老师对教材中习作次数多、课时少一直“耿耿于怀”,他在既定的课时量下,大胆整合重构教材,把单元阅读与习作做了具体化的融合,让习作在实施中真正“立”起来。
美国教育学博士格兰特˙威金斯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指出:“逆向设计”是最好的,因为我们的课堂、课程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我们擅长的教材和活动导出。
子阳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目标鲜明、以终为始”“为理解运用而教”的习作教学。
文|高子阳 丁丁
编辑|小雨
读书|聊课|说说|写写
丁丁de笔记
它,不仅仅是一个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