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设计,声音渴望被听见!
发布于 2021-04-03 23:56
关于小米新Logo的事早已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长期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的我,今天去看的时候着实被吓了一跳。
整个事件的剧情大致是小米花请来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为十周年小米新设计Logo。
会“编故事”不只是“会编故事”
面对原研哉先生对于Logo的解说视频,许多网友指摘其为“编故事”,“吹牛皮”。
殊不知,对于设计来讲,学会表达,为自己的产品发声,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
我就读于工业设计专业,对于我们这批”未来的设计师”,设计培养方案中明确标明了对于“综合设计表达”能力的学习,作为占有3个学分的大课。
何为“综合设计表达”?即,将自己的设计以多样的,带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传达给受众,让受众更好地去理解与感知,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思考。
所以不论设计结果,会讲故事,会展示作品,本身就是设计师个人水平的重要体现。这是赋予作品生命力,让它不再沉默,开始说话的重要能力。
数理与设计的哲学
作为一个科技品牌,小米Logo主要是以电子图标的方式存在的。
原研哉先生的作品被网友嘲笑为“不就是原来的标志加一个圆角吗?“其实是不合理的。
首先,这个Logo的外观本身并不是通过将正方形圆角而获得的。
传统的UI图标很多都是利用将正方形的直角以1/4替代,进而获得一个曲线柔和的轮廓。近些年,交互设计师们在对于电子图标的设计细节上不断精进,设计师们选择参数绘图,广泛应用羊角螺线,贝济埃曲线等参数图像以绘制更加流畅的线条。
左侧为使用羊角螺线绘制的圆角矩形,右侧为用1/4圆绘制的圆角矩形
通过参数制图的方式来绘制图标,不再是一种罕有的技能,Logo的形状如何,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去绘制,本身已不再是设计的重点。
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参数制图的原因。
大多数设计师选择参数绘图,是因为当下“曲率连续“已经成为了一种设计的热潮,大家想要不断去追寻更加流畅,更加完美的衔接。
这种思维的内在逻辑是:
利用数学对设计进行完善。
而原研哉先生对于数学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曲率连续“的表观现象。参数制图只是工具,只是用以服务于设计理念的道具而已。
线的选择的背后,是对于科技发展的哲学思考:
“科技越是进化就越接近生命的形态”
Alive的形态。
在先生的设计中,数学所代表的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美。这样的美不是通过设计师本身的意识创造的,而是自然本真的流露,是对美的挖掘。
先生所为,不是创造美,而是发掘美,并将其展示给大众。
在古希腊,柏拉图在雅典学院门口立了一块牌匾,上面写道:“不懂几何者禁入“。
数理逻辑,即是古希腊人对于美的认知。
雅典学院—拉斐尔
而原研哉先生借助数理,对我们的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将思考的结果表达,为何不能称作为美?
一个品牌的标志,源于这个品牌的文化,它的沉淀。而标志仅仅只是一个剖面的展现。
原研哉先生的设计,最重要的在于,他以设计师的方式,赋予了现代科技品牌更深层次的理解。
先生设计的,不仅仅是一个标志,更是一种认知的方式,一种思维过程的呈现。
这,是对于科技产品的未来的理念设计。
设计的声音 想要被听见的言语
原研哉先生本身的设计风格就是细微的。
所以,以“没有什么变化”,“不就圆了个角”这样的言论去审视先生的作品是不合理的。设计不在于表面结果,而在于其思考的过程,它所表达的东西,它所引发的反思。
林清玄在《为君叶叶起清风》中有云:“白鹭立雪,愚人见鹭,聪者见雪,智者见白。”
设计,是一种语言,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雪”;设计师所呈现的产品,是“鹭”;而设计师所想要述说的,即为“白”。
想起自己在决定学习设计时的状态,彼时深深受到朱哲琴女士的启发。她讲,她想要与世界对话。我想,我也是渴望言语,所以才选择了设计。
可惜的是,设计与艺术在中国正在陷入喑哑的困境。
我们被压抑着,被约束着,说不出话来。少有的开拓者也会被指摘。
正是因为缺少精神文化的普及,人们才会变得片面,无法去体悟与接受那些充满新生,活力和冲击力的文化与艺术。
可是我们不能因此沉默,此刻的沉默即是永久的黑夜。
有云:“做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这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
愿设计的声音,能够越来越大,艺术与思考也能更普及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愿我们能言语,也会倾听。
参考文献:
Bilibili-曲线,一个更接近完美的答案-oooooohmygosh
百度百科-原研哉
知乎-无印良品广告集 海报&报纸部分
《缪斯之旅》-朱哲琴
阳橙的房子
好歌好酒,四季有花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