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输赢》的前两册,真是好书,以后我也会推荐给他人看。
在这两册里,作者一直都在说一个人生感悟:
“人生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输赢。”
我很认同这句话。
但仔细来想,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今天,分享一下我和足球的故事。
我最开始接触足球是刚上小学时,想一想已经是快20年前了。
当时我们班大概有28个男生,在我印象中其中至少有25个都要踢球。后来,学业压力重了,班主任不想我们放学后踢很久的球,就经常来操场抓我们。到现在我都还记得,每当班主任路过操场时,我们所有人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躲到操场边的树后面。
每棵树后两三人,有序而高效,十秒钟内,整个操场看上去空无一人。
一直踢到最后一分钟,实在不行了,再抱着泡面冲回宿舍。球还是照样的踢,有时候都已经开始上晚自习了,我们还不回去。但回到教师时,总免不了被老师训,我们就编出各种理由。今天是谁崴脚送去医务室了,明天是谁书包丢了耽搁了时间。
现在想想也是好笑,当时经常和一群人一起,在教室门口被罚做俯卧撑。
我们班的体育氛围一直很好,也在年级上算比较有实力的。
而对于我来说,最最重要的,就是高二的八人制足球赛。从进高中的第一天,我就知道了这个比赛,听了无数别人的故事,也有过不少对于自己的幻想。
比赛如期进行,我们抽的签不容乐观,另外两个队(14班和18班)也都很有实力。因为班里期望很高,所以除了参赛队员,其他人也都想出一份力。当时,我们班的所有女生决定,全体穿裙子,光着脚,在比赛的中场休息时去球场中间跳啦啦操。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很多女生的表情,有平常不爱穿裙子的,这其实是一个很需要勇气的事情。而且,要光着脚,从塑胶跑道再到足球场,来回要跑100米的距离,还要跳几分钟的啦啦操。既然拉拉队这么给力,我们参赛队员必须拿出好的表现,我作为队长,更应该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几天后,在14班和18班比赛时,我们还去一边观战,帮18班加油。
因为我们想要出线,必须18班先赢下14班,我们再赢下18班。我还记得,我和几个同学,跑去他们比赛的场边,调侃甚至骂着14班的球员,影响他们的发挥。
那是一个我极不愿回想起来的场景,可偏偏这段记忆却是那么地清晰和深刻。
如果现在能和之前的自己对话,我一定会让自己当时不要去骂14班的球员。这个错误的办法,当时却真的起了作用,18班赢了14班。
所以,在最后一场我们和18班的决战中,因为一些净胜球等规则,我们只要战胜18班就能从小组出线。按照电影,这时候战歌该响起来了,主角开始绝地反击。在和18班的比赛前,我还跑到全班同学的面前,去做赛前动员。后来的很多天,我都无法面对出局的结果,一直无比地自责和遗憾。
我是队长,也是责任最大的人,我让所有亲爱的同学们失望了。上了大学,我来到了广州,换了一座城市,也换了一个球场。
高中的失利还历历在目,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在大学赢回来。
在大学里,比赛要比高中时多得多,光是大一大二,我就参加了7个比赛。
或者是下午,我们顶着40度的高温,在球场上从一点练到晚上七点。下午不练的时候,就晚上拉体能,要么匀速先跑1万米再开始练力量,要么变速跑到没力为止。每一场决赛,我都有进球,同时要么拿最佳射手,要么得最佳球员。
抱着一定要战胜心理阴影的决心,想着必须要拿冠军的誓言。
但当拿完了所有比赛的冠军之后,我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所有冠军都拿了,大学足球已经没有遗憾了”,我们所有人都这么想。而且输掉比赛后,我们也没有前两年的那么懊悔,反而多了一种无所谓,训练也没有那么认真了。
失去了非赢不可的决心,几乎同样的人,同样的对手,比赛的结果却和前两年完全不同。
中学时,我对输赢的结果看得太重了,所以输了有点承受不起。大学前两年,我依然很看重输赢,但基本全都赢了,让我没有再受到重大打击。而大学后两年,我开始没那么看重输赢了,同时也经常输球了。这句话,我之前理解得有偏差,我把它当成了不去拼尽全力的借口。“人生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输赢”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
1、在过程中,我们应该想办法爱上正在做的事情,如果无法爱上,就换一件热爱的事情去做。2、输赢不是最重要的,但也不是不重要,要抱着一定要做成某件事的决心,去尽最大努力。3、在结果有偏差时,接受已经成为事实的结果,并反思总结有哪里可以做得更好,下次再改进。做自己热爱的事,抱着必胜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并坦然接受所有结果,若不满意,则改进后再出发。很可能有人会觉得,输赢一点都不重要,第二步完全可以省略。
李为要财富自由 欢迎,共同进步。创造价值,慢慢变富!
142篇原创内容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