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股票总是那么“贵”?

发布于 2021-04-06 15:31

对什么票用什么估值

是非常有讲究的


非专业深度复盘

PEG估值

但凡认真炒过股票的人,都知道市盈率。一群人一起对今日热股侃侃而谈时,往往会说:

“多少倍?才20啊,不贵!”

“已经200多倍了,太贵了,风险大”

……

这些看似随意的语言,往往透露出老司机的自信,谈论估值能显示自己专业而冷静,绝不是普通的小韭菜。

而这里说的贵,通常都不是价格,而是市盈率(以下简称PE)。

PE是一个接受度极高的指标,大部分散户都知道它是什么。指标的估值逻辑也很简单,市值和净利润的比值,利润是股东的权益,以市值对其倍数作为估值,非常合理。但如果只用PE估值,几乎无法实操,比如招商银行PE不到15倍,而腾讯控股40倍,两者的净利润却相差不大,怎么解释?

净利润只是一个时点指标,而决定股票估值的更多要看预期,因此必须考虑公司的利润增速。所以实操时,人们用的是PEG估值,即通过PE和净利润增速之比计算一个PEG倍数,以衡量估值的合理性。比如一家公司40倍PE,利润增速也达到40%,PEG为1,当然不贵;而如果40倍PE下,增速只有20%,PEG为2,可能就高估了。这样就能解释招行和腾讯的估值差问题,虽然两者净利润相差不大,但增速分别为10%~15%和30%~40%,估值当然不一样。

PEG估值考虑到了公司的增长预期。在相同的PEG数值下,PE越低的公司越可能被低估。同样,如果PEG过高,也就代表公司被高估。PEG估值锚定了公司的增长,考虑了公司未来的预期,逻辑上看很严密。但实际上,公司的增长是很难预期的,要综合历史数据、调研结论、行业公开数据等海量信息,机构需要耗费巨大的研究人力、资源去做这件事,建立复杂详细的财务模型……但结果却往往差强人意。公司经营是由一系列不确定组成,任何一个突发的政策、事件都可能让公司盈利发生极大变化,提前1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去预测未来,不管模型多牛叉,依然可能不靠谱。但即使结果不够完美,在大部分时候对大部分公司,专业机构都能得到一个大概的业绩范围,大体上PEG估值是可以参考的。

PB-ROE估值

但对有些公司,PEG可能完全不适合,比如那些业绩波动巨大的公司,俗称“周期股”2018年初的太阳纸业,PEG只有0.2,利润增速90%+,实在被低估的厉害。但到了2018年底,利润增速就只有11%,PEG升到了0.6。这种业绩大起大落的公司,有时不管怎样调研都无法确定未来利润增速,用PEG估值就很容易踩坑。对于周期股,只看利润不太靠谱,因此人们引入了市净率(以下简称PB)指标,即用市值除以公司净资产去估值。看起来,PB估值是相对较为保守的估值,隐含着买公司就是买资产的意思,如果一家公司PB<1,只要不出现严重亏损,买它的每一分钱都是买的实实在在的资产,肯定是比较划算的。

然而单纯的用PB估值,依然不可靠。因为大部分周期股只是因为生产周期变化,而暂时处于盈利不佳的状态,并不代表它的利润不会起来。与PB结合,我们需要引入ROE(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寻找周期股盈利改善的拐点。ROE是巴菲特最推崇的指标,因为它能同时度量公司的盈利能力(净利率)、杠杆率(权益乘数)、经营效率(资产周转率)。PB、ROE、PE有对应关系,即PE=PB/ROE。对于周期股,当经营处于底部时,ROE也处于最低位置(净利率和周转率均处于低位),PE反而是最高位置,这时可能恰恰是底部低估状态。因此,如果一家公司的PB很低,同时ROE出现了逐渐向上的态势,可能买入的时机就来了。

PB估值的逻辑基础是“公司的生产力就是资产”,这适合于重资产经营的制造业、银行、保险(保险的估值方法会有所不同,但本质也是PB估值)等。也正因为此,它的适用范围绝不止限于周期股,快速增长的制造业公司同样适用,比如2020年的宁德时代。这家公司2020年最高PE接近200倍,PEG超过80,如果用PEG去估值,可能2倍的时候我们就卖了。PEG估值虽然考虑了未来利润增速,但并没有考虑长远的增长空间,当一个产业技术逐渐成熟、需求逐渐打开的时候,其未来的想象空间会突然放大,这时再用PEG去做盈利估值就完全不靠谱。

如果用PB估值,宁德时代的高估值逻辑就容易解释。动力电池是重资产投入、高技术壁垒的制造业,2020年电动车相比汽油车的性价比完全显现,全球电动车需求彻底打开,动力电池迎来10年以上的需求高速增长。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宁德时代,其生产设备、技术储备甚至存货等资产,就越来越值钱,因此这些资产就能给于更高的估值。宁德时代目前的PB是16倍,动力电池需求高速增长16年(确定性很高),这些净资产就能高效运作16年带来更多的利润,你还会觉得宁德贵么?这里并不是说宁德还可以买,只是说如果用PB去估计高速发展的制造业公司,逻辑上更合理。

PS估值

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公司,是有多少产能(资产)赚多少钱,因此可以用PB估值;但对于那些轻资产经营的行业,比如互联网,又该怎么估值呢?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场景经营和流量变现,需要先垄断流量再变现盈利,这就是为什么主要的线上应用场景都只有几家龙头能生存。很可能,互联网公司的流量规模已经做到很大了,依然不盈利,比如拼多多。但你能说拼多多2000多亿美元的市值都是泡沫?显然,对这种公司传统的PEG估值完全无效,而由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是轻资产经营,资产并不能反映公司的经营能力,用PB估值同样说不通。因此,我们又引入了第三种估值方式——市值相对于营收倍数,即PS(市销率)估值,。

PS估值适用于轻资产经营的公司,处于高速增长的早期、快速拓展收入的跑马圈地阶段。这个时候公司经营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促成市场垄断地位。这类公司的业务有很明显的网络效应——即如果获得了大多数用户,就获得了全部用户。典型的就是O2O本地、电商、即时通讯、短视频等,公司能否成功优先看收入,而不是利润。因此,对于这类公司,我们用市值/营收估值更合理。

但营收并不代表股东的利益,最终还是要看盈利,因此PS估值有一个极大的前提,就是不断增长的营收最终是能转化成公司盈利的。这就要求公司的商业模式必须合理、清晰,垄断地位必须牢靠。比如曾经风靡全国的共享单车业务,摩拜、OFO等龙头一度成为明星公司,但最终都因为没有找到合理的变现模式,而很快消失于众人。显然,PS估值是比较激进的估值方法,要求我们对公司的商业模式有严格、缜密的审查,甚至要求市场有一个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

DCF估值

这样看,PEG估值只能适用于增长稳定、业绩波动不大的行业,但即使缩减到这个范围,PEG依然有很大的缺陷。上文说过,PEG虽然有预测未来增长,但不会预测长期增长,更多是基于1~2年的预期。比如一家公司预期今年将增长30%,按照PEG给予30倍PE就差不多了;但如果这家公司预期今年到未来5年甚至10年,都能保证30%左右的增长呢,这个30倍会不会过于谨慎?PEG最大缺陷,是虽然考虑了未来增加,却没有给增长的确定性以估值加成。同样预测5年年均增长20%的公司,确定性高的与确定性低的估值当然不一样。

因此,国外机构最喜欢的估值方式——DCF估值(现金流折现估值)隆重登场,并在2017年后成为A股机构的主流估值方式。DCF估值不看重利润、收入甚至净资产,而只看现金流,准确的说是看无杠杆自由现金流。DCF模型认为,一个企业的价值就是它未来所有经营年份产生的自由现金流,对应到当前的现值和。同PEG估值相比,PEG估值看的是速度,DCF更看重空间。

DCF估值必须要先确定两个指标,1是企业每年的自由现金流,2是折现率。

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连收入和净利润都无法准确预计,现金流就更难。但是对于部分行业,比如消费,现金流是比较确定的。消费行业处于匀速发展,整体增速既不会过快也不会太慢,容易预期;龙头公司有很强的产品差异性,体现在品牌价值上,不容易被撼动,增长的确定性也是比较高的。最重要的是,这类公司往往是轻资产运营,资产负债表都非常简单。资产负债越简单,产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越小,这种公司容易看懂,现金流可以预期。总之,轻资产运营、增长较为恒定、有品牌壁垒的公司,适合于DCF估值

现金流能较为客观的估计,但折现率就很主观了。DCF针对的是永续现金流的折现,每年的现金流有误差却并不太影响最终估值,但如果折现率变了,估值就会剧烈的变化。一般来说,机构制定折现率都会根据预期投资收益率,而预期收益率与无风险利率正相关,也就与货币宽松程度逆相关。当货币宽松的时候,这些公司的价值也会高,因此无意中放大了泡沫。这就是为什么2020年,A股白酒的PE动辄60倍,其实就是DCF估值上涨造成。而一旦货币政策转向,即使对公司的经营实际影响有限,其股价都可能大幅下跌。

可以看到,DCF虽然考虑的很全面,但是其估值容易因为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而产生较大的泡沫。不过,对于外资机构,可能并不是太在乎,因为DCF的逻辑基础是长期投资,长期来说全球货币政策是宽松走向,短期泡沫是可以接受的。

以上,就是市场盛行的4种估值方法。PEG、PB、PS、DCF分别依据利润、资产、收入、现金流进行估值,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现实中,这4种方法往往会一起使用,有些业务繁多的大公司,如腾讯,甚至会针对不同业务使用不同估值方法,再求和算总估值。需要说明是,无论哪种估值都只是参考,并不是生搬硬套的公理。估值必须建立在对公司的商业模式、竞争壁垒、成长空间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不管用什么模型什么方法,深入的研究公司业务本身才是根本。

所以,下次再见到有人不谈估值方法就吐沫横飞的大谈估值,一定不要轻信,这些人非蠢即坏。当然,恭维、吹捧几句还是需要的,毕竟市场上多一些自以为是的交易对手,并不是坏事。

附:4种估值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总结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