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华:我国有育种素材、育种技术和专业人才,需透过表象看“卡脖子”问题!‖匠心种猪
发布于 2021-04-07 22:20
黄瑞华:我国有育种素材、育种技术和专业人才,需透过表象看“卡脖子”问题!‖匠心种猪
《农财宝典》新牧网 记者李萧佳 王之娴
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启动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1年3月,在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新牧网联合农财宝典种猪联盟启动以“品种、品质、品牌”为主题的“2021中国匠心种猪调研”第二季活动中,记者采访了南京农业大学黄瑞华教授,探讨我国当前种猪育种面临的困境、保种工作现状与未来育种方向。
南京农业大学黄瑞华教授
繁育体系有待完善,纯粹做育种的企业面临一定困难
据悉,我国种猪企业不少,但真正在做育种的企业并不多,有的因资金受限,经营困难而倒闭,有的被收购。黄瑞华表示,原来纯粹做育种且规模不大的种猪育种企业运营得比较艰难,尤其是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种猪销量差,最后按商品猪价格来出售,其经营成本、投入与产出无法成正比,导致有的种猪育种公司难以为继。
当前国内整个繁育体系的构建不是很完善,黄瑞华告诉记者,相信《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版本将进一步强化这种繁育体系的架构设计,以实现育种、扩繁、商品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繁育模式上,过去注重母猪的繁育,事实上应借鉴奶牛育种体系的架构,公畜的选育工作可提供50%的性能提高贡献度。”黄瑞华介绍,目前我国国家级种公猪站只有4个,2个在广西,1个在上海,1个在河南,优秀种公猪站的确需要尽快在全国范围覆盖,且核心种公猪站最好与国家级核心育种场配合,保障得到优秀的后备公猪来源,同时有助于核心育种场种猪性能得到快速提高。
目前很多企业已自建或在建公猪站,如温氏、牧原、正大等。黄瑞华告诉记者,种猪育种的最终效益体现在商品代,因此对于目标规模达到百万头以上商品猪上市量的集团公司做育种应该更有利,能直接享受到育种的价值。
我国有育种技术手段、素材和人才队伍等,不可急功近利
谈到种源“卡脖子”、种业工程等,就不难把我国目前的种猪育种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有舆论认为我国育种水平太差,所以一直依赖进口。
实则不然,黄瑞华向《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介绍:
1、从育种技术手段来讲,现有的育种传统技术测定手段和现代育种技术的辅助育种手段,国内都拥有,我们还有自己的芯片(中芯一号),且个例应用并不差;
2、从育种素材而言,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素材(地方猪遗传资源)。在过去四十年来的市场经济中,地方猪遗传资源的弱点被放大,优势被忽略,导致群体变小,育种素材濒临危险。但国外在拿到我国的梅山猪后,潜心研究,找到了其高产的主效基因,并且将之运用到了他们的育种工作,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甚至“墙外已香,墙内尚无果”的现象;
3、从育种队伍来说,通过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一期工程,我国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技术能力、思维的育种专家以及一线育种技术人才,可与国外媲美;
4、从平台来讲,国外产业小,企业规模也小,易形成闭环式的育种协会或联盟,能够真正的市场运作,联合育种效果好,但我国生猪产业市场巨大、规模普遍较大,且越来越大,很难形成一股全国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5、从健康状况而言,我国当前的生猪健康水平很大地影响了育种工作,很多育种场的辛苦育种成果,因一场病而全军覆没;
6、部分地方官员与老板没有真正认识到育种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传承性的工程,盲目设定不切实际的指标,急功近利意识强。并且,很多人认为育种就需要培育新的品种,但其实育种是对猪遗传进展的改良过程,培育新品种、培育专门化品系、进行群体性能改良提高等,其实都属于育种范畴。
借助现代育种技术手段,一个品种的育成时间,基本上需要8-12年,这就要求对未来的市场需求有所预期,同时建立专门化的品系,不同的品系重点选育不同的性状,将来可以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杂交。
他建议,非洲猪瘟疫情长期相伴的背景下,后备猪的引进风险加大,繁育体系架构要适当调整,未来的商业生产,除了常规繁育体系外,要考虑后备种猪自给,也就是要保留一定群体的原种猪,通过闭环式运作保障企业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当然需要通过从优秀的种公猪站引进优秀的精液,实现群体性能的不断提高。
保种应保留其所有的性状,供后代选择
2020年我国引进种猪数量创新高,达3.2万头。高价引进的种猪是不是真正优秀群体,其指数与性能如何,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对此,黄瑞华认为,“我国对种猪引进有一定的要求,公猪父系指数需要超过130,母猪母系指数超过110,甚至是115,但现在引进的种猪指数可能达不到这么高,只要引进的群体中包含120、130左右的高指数种猪,我们就能依据国家现有的育种能力使得群体通过一定时间的改良,逐渐实现指数上升。”
在黄瑞华看来,从国外大量引种的这一现象不会延续太久,但2021年、2022年应该仍会持续。只要国内群体稳定了,从国内引种的猪企还是多数。
37个地方猪遗传资源濒危或濒临灭绝,行业呼吁加快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创制,摆脱长期依靠国外引种的局面。那当前保种工作进展如何?黄瑞华介绍,保种工作与行业、社会都有关系,不论是专家队伍还是保种从业者、地方资源的市场运作者都做了大量工作,但存在夸大宣传现象,宣传优势时忽略了劣势。生产者发现不是宣传的那样,劣势暴露无遗(生长速度慢,肥膘多,饲料转化率差),认为上当,不再投入;消费者知道地方猪味道好,但害怕厚重的肥膘;销售人员(卖肉的人)难以处理大量肥膘。因此地方猪利用不平衡,真正效益有限,导致社会对地方猪不太认可。
地方猪是很好的育种素材,其所存在的缺点在未来并不一定也是缺点(如肥膘)。就育种素材而言,对地方资源的保存不仅仅是针对优秀性状进行保留改良,而是保留现有的所有性状,保种群与选育群是不一样的(只选特色性状是选育,保种应该是全保)。未来育种方向不定,应该为后代留下选择的余地。
此外,不少群众害怕吃肥肉会长胖,很忌讳吃动物脂肪。黄瑞华表示,动物脂肪对人类而言是必需的,不会直接起到增肥效果,因为脂肪摄入体内是需要消耗能量来进行降解的,而碳水化合物相对来说更易发胖;且相较于动物油脂,更应该减少植物油脂的摄入。他建议,适当增加动物油脂,减少植物油脂,一定有利于大家的健康。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与南京农业大学黄瑞华教授(中)合影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