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玲君 945《六国论》教学设计02

发布于 2021-04-08 06:11

一、史实导入,激发兴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曾经称雄一时的战国六国是哪些国家?灭亡时间都是什么时候?六国先后灭亡的顺序?六国为何灭亡?
六国被秦灭亡的故事,是众多史学家研究的典型案例。在北宋,三苏父子,对此命题也有一次联合性对话。但是他们给出了自己不一样的答案。现在,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看看他如何回答分析这个问题。
二、研读文本,梳理文脉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两个分论点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三段分别围绕两个分论点,列举韩、魏、楚三国因为将祖先的土地贿赂秦国而力亏走向灭亡的事例,齐、燕、赵三国不贿赂秦国,却因为失去强大的援助,走向灭亡的事例加以论证。四段运用假设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五段借古讽今,劝说北宋统治者改变政策,不要重蹈覆辙。
 
 


三、论证方法,学习总结
 
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将说理说透彻。
01总分论点: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从正反“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对比地分析,将两个方面考虑得周全、周到。
02 对比论证:秦国战胜得到的土地和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对比,六国战败失去的土地和割地失去的土地对比;祖辈父辈和子孙对待土地态度的对比,有限的土地和秦国无限的欲望对比
03引用论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生动地说明贿赂秦国的危害。
04比喻论证:“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子孙对待土地的态度,用“如弃草芥”来比喻论证,更加形象生动。
05举例论证: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牧以谗诛”,都不能独完。
06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如三个国家保存实力,爱惜土地,三个国家改变自己的的做法,也许历史会被改变,通过这种可能性来论证赂秦的危害。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如果六个国家团结一致,将贿赂秦国的土地,对待秦国的心意,对待谋臣奇才,也许历史会被改变,通过这种可能性进一步来论证被秦国灭亡的悲哀。
 

四、作者观点,意在劝谏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些争议的朝代。它创造的文明文化盛极一时,但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北有强敌契丹西边有西夏。面对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北宋统治者不敢抵抗,只屈服妥协,纳银输绢换取暂时和平。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宋朝的很多读书人一起在思考这个问题。包括三苏父子,他们观点不同。借用六国被灭的教训,来希望给统治者以参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