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C2022》非专家解读(2):健康畅销书那么多,还要膳食指南做神马?
发布于 2022-05-18 14:27
在健康管理这一块,如果要找到一个好的入门方法,无非也就几条路:互联网平台,买畅销书/专业教材,或者交专业型的朋友。其中,买畅销书几乎是一道过不去的槛,因为它和另外两种方法密切相关。
若干年前,蜀黍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题,当时几乎和大多数人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畅销健康科普书籍,毕竟,这不仅更符合人性,而且,膳食指南为何物,不懂!真的不懂!
就这样,从具体的补品书籍,到养生科普著作,再到中医和营养学教材……书买了很多、也读了不少,但心里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而这一点,终于在备考RD的过程中发现并爱上了研究膳食指南而迎来了转机。
一、健康畅销书,其实是把“双刃剑”
健康畅销书,顾名思义,在市面上销售量很大的健康管理类科普著作。这类书籍要么有颇具人气的作者和颇具实力的营销团队(作者的专业与否其实无所谓,盈利模式为先“服务”粉丝,然后利用自强化效应再服务其他人),要么有激发读者兴趣、解决读者问题的实用招数(这类畅销书要求有硬实力),当然,如果能风趣幽默则更胜一筹。
【实力畅销书的“锋利”之处】
对于一般人群而言,畅销书朗朗上口、拆招解招易于上手,如果其定位明确、专业背书、且可行性强的话,则有利于良好地解决不同健康、亚健康或病患人群的自我健康管理需求。
国内的大多数教材非常重视高屋建瓴地展现逻辑体系,对于自学的初学者而言却没有太多的乐趣甚至可能是一种痛苦,而对于已入门者而言又缺乏应用场景和练手机会。
优质健康畅销书一般会提供形象有趣的比喻、大量的应用案例,可以部分弥补严肃教材缺少的活泼劲,有利于快速掌握和应用知识。毕竟,学会了很重要,但是开心地学更重要!
这一点,其实不仅在健康管理领域如此。蜀黍本科时,学校给我们班定的是曼昆教授的经济学教材,当时十分不解,一本教材讲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做啥。后来才知道,能写出这样教材的才是高手中的高手、食物链顶端的存在。
【畅销书的避“坑”建议】
首先应敬而远之的是,那些拼凑的畅销书,以及拥有一堆似是而非头衔的作者。
拼凑的畅销书,其特点是有些建议肯定有用,但大多是正确的废话,或者过时的知识,亦或是逻辑不能自洽而前后矛盾甚多。这多由于作者只是网红且并不专业。总的来说,这类书花钱费时事小,误导您的健康管理思维事大。
其次,要特别注意作者“个人观点”和科学证据、生活常识之间的区别。
比如畅销书《你是你吃出来的》作为一本临床医生写出的营养学科普著作,作者善于思考、以身试用、难能可贵,在病理学的科普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很多的心思,真是书如人名萌萌哒;但你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其对大豆颇有微词。然而,现有的科学证据并不支持作者的这种“微词”;再从常识看,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吃了几千年的大豆,也没看到中医或者民间养生派对其进行一边倒的否定;另外,近几年排名靠前的健康饮食模式,大都是植物性食物为主,豆类食品(含大豆)在提供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抗氧化能力等方面过分优秀;况且,对于素食人群而言,不靠大豆,请告诉蜀黍优质蛋白质的供应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但在健康科普书中,这类“个人观点”作者不会自己出来告诉读者,对于一般人群和没有循证理念的营养师而言,似是而非、真假难辨。
再次,敬畏时间的力量。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西医领域的健康科普著作。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清除迷雾的过程,今天我们自信满满的一些知识和证据,5~10年之后在来看的话,很可能发现当年的认知只是肤浅的表象,时间再拉长的话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医学也不例外。
比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运动对于心血管病人而言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直到某位勇敢的西医生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了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发表了论文,然后又饱受了多年的非议,再到更多勇敢的科研人员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证明了exercise is medicine,安全运动、合理运动的积极作用才被承认。
又如,DGC科研报告(2021)更新了食物与健康关系的部分证据,如果和2016版证据对比的话,你会发现原来的C级和D级,有些提高到B级,有些维持C级但具体表述发生变化,而有些却被证伪了。
最后,中医(养生)类书籍是个另类。
这一点很有意思,无论是医学院培养,还是师带徒成才的中医生,只要是靠着硬实力写出一本中医(养生)类畅销书的,还真是有两把刷子的!
二、膳食指南V.S.畅销书:我们进行着碎片化的学习,却忘了远离碎片化的思维
现代膳食指南是以膳食模式为视角,以DRIs和高质量证据为基础,科学阐述饮食与健康和/或疾病预防的关系,提供本国/地区居民的健康饮食建议。
所谓膳食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摄入的食物类别和数量的排列组合。比如爱吃肉少吃菜的人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对应着就有以植物性食品为主的膳食模式、动植物平衡型膳食模式、素食模式等等。
不同的膳食模式,对应着不同的健康结局。例如,以动物性食品为主的膳食模式,也经常被成为西方膳食模式,对应着能量过剩、肥胖横行、“四高”凸显等营养过剩问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以植物性食品为主,更多对应着营养缺乏风险。
一本健康著作若要修炼到指南级别,对于任何一位专家而言都是missionimpossible!要理解膳食指南和健康畅销书的区别与联系,蜀黍下述也不过是粗浅的解读而已:
【循证】几乎拒绝了所有的专家个人观点
指南面前,证据说话!证据是指南的共同语言!即便是国际知名专家、某国院士、知名大V……指南制订的过程会尊重专家们的发言和个人观点,但最终还是看证据,最后一般只采纳高质量和中等质量的证据(相当于学会使用的A级和B级)。
虽然不少临床专家对这一点嗤之以鼻(他们的理由也很能站得住脚),但对健康管理工作者和一般人群来说,它却揭示出一个重要的事实:膳食指南及其背后的高质量科学证据,是也应当成为健康科普工作的底线!也就是说,如果您在健康畅销书中看到了与指南高质量证据不一致的饮食建议时,若作者无法提出科学有力的反对意见,那就应当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了。树立循证理念,不仅是对科学怀疑精神的部分响应,据蜀黍观察,也是一般人群和相当多数营养师所不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相当一部分不看书而仅靠培训机构提供素材来通过RD和DTR考试的人群。
此外,要做好指南背后的循证工作,没有该领域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团队进行长达数月的协作是不可能完成的!背后的科学保障和艰辛远不是任何一本健康畅销书所能比拟的;在这一点三,中医养生畅销书基本上都是引经据典,虽有历代优秀前辈们的“人体试验”背书,但却陷入了“推荐等级高、证据质量低”的尴尬循环,虽然蜀黍内心认为其证据质量可一点也不低!
【科技】而不仅仅是科学
您可能觉得很奇怪,不都说指南是“科学”的呢?
因为科学虽然极端重要,但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往往也相当的无趣,不信您解个复杂方程给蜀黍看看。而且就算是看懂了科学,很多人也可能不知该从何入手!因此,一味强调科学性,膳食指南将变得不食人间烟火,难如其名、难圆其愿。
而“科技”就不一样了,它以科学为背书,以实用为目标。对应到膳食指南,即主要以DRIs和循证为科学依据,以科学饮食指导和实践为手段,力争指导生命全周期的各类人群,对健康人群和有疾病风险的人群提出健康膳食准则,包括鼓励科学选择食物,追求终身平衡膳食和合理运动,以保持良好健康生活状态,维持适宜体重,预防或减少膳食相关慢性病的发生,从而提高本国居民整体健康素质。
也就是说,虽然解释膳食指南用的是一大堆的营养学理论和高质量证据,但是膳食指南最基础的构成单位,既不是营养素,也不是膳食补充剂、保健食品,更不是药物或者其他成分,而是我们身边看似平淡无奇的食物。因此,作为连接科学证据与健康饮食的桥梁,“科技”二字更加符合膳食指南本身的定位。
相比而言,健康畅销书只能称为连接作者个人经验(观点)与健康饮食或疾病食疗的桥梁,科学证据可能只是部分闪现;但也胜在了上文提到了更接地气的科普方式和大量启发式案例,极少数作者还可能会进行科学证据的积极探索或论证工作。
【宏观】整体思维,而非单一食品/食物组/成分及简单的排列组合
早期的膳食指南根据“有限”的营养学知识来制订。所谓“有限”,并不是说不够用,而是指可能存在认知上的瑕疵,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倾向。某国《Scientific Reportof the 2020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就指出“Previous Dietary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s focused on evidence that looked at the relationshipsbetween individual nutrients, foods, and food groups and health outcomes.”。
2000年,该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制定是膳食指南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我们对食物与健康、疾病的认识首次提升到了膳食模式层面。为什么要发生这种变化呢?原因在上述报告中同样也有给出:“Science wasacknowledging that just as nutrients are not consumed in isolation, foods andbeverages are not consumed separately either. Rather, they are consumed invarious combinations over time—a dietary pattern. The evolving evidence showedthat components of a dietary pattern could have interactive, synergistic, andpotentially cumulative relationships, such that they could predict overallhealth status and disease risk more fully than could individual foods ornutrients.”自此,某些中医生引以为傲的中医养生相比西医某些学科是整体思维的优势论调,至少在公共营养学领域已不再成立。
所以,当平淡无奇的食物构成了科学的膳食模式,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已经超出了营养学领域的传统认知(或者说是拓展了营养学的研究领域亦可),真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如果还是沿着基础营养素或者某些植物化学物来拓展营养学,您认为是否还会有同样的效果呢?
此外,要认清这一点,可能还需要跳出传统思维——也就是绝大多数人还处在的“生病—吃药—治愈”的传统认知(即生物医学模式),而有这种认知的人也更喜欢选购保健食品(“亚健康—吃某种或某几种保健食品—亚健康得缓”,像不像生物医学的模式的变型),而非好好吃饭、健康生活、热情友善这种系统的解决方式(即生理-心理-社会模式)。
相比之下,健康畅销书多是单点或者多点开花,无法兼顾全面或较难形成整体思维。
【传承】与中医养生理念一脉相承
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可谓高屋建瓴、高大威猛、源远流长,而在中医养生中经常引用:“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寥寥数句排比波澜壮阔,阐释了现代膳食指南食物多样化的精髓:多样化既要在食物组之间体现,也要在食物组内部进行。
《素问》中还有很多关于科学饮食的表述,比如“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而我们不少人也接收着吃七八分饱有利于健康的传统养生教育,这在前几年还被某些人拿来说不科学。然而,同样是最新版的某国膳食指南却提出科学饮食前提下,每日仅需摄入85%的能量即可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这是不是又再次展现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呢?!
所以,以后再碰到什么红枣、龙眼补血之类的表述,建议不要一上来就利用自己有限的学识(比如所谓的铁含量、叶酸和VB12含量不足等)来评头论足,然后过几年又说发现了什么新成分来打自己的脸。因为,人类一思考,老天爷就发笑,这样的栗子太多太多了;更因为,我们当有文化自信,而不是在不了解的领域虾biubiu。
这一点在营养相关的健康科普书中简直是个灾难事件。蜀黍观察到近几年的畅销书中已经有不少在利用营养学来解释中医养生相关理论,其间言辞不是信誓旦旦,便是在基因等看似高大上的层面牵强附会。对于这种新瓶装旧酒的行为,蜀黍认为作者要么可能只是不小心在瓶子里面装了醋,要么是让water into theirbrain!请把两边的知识先梳理清楚好么!我大中医并不需要营养学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好么!我们的营养学也不用中医来证明自己多英明好么!探索是好事,但请不要用个人观点来误导一般人群!
【精进】紧跟科技发展和时代脉动
由于我们关于天然食物、营养素、加工食品、烹饪等等与健康和疾病的认知,会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的努力探索而不断迭代升级,甚至出现颠覆原有认知的新证据,所以膳食指南也必须与时俱进。比如,以往我们认为鸡蛋的高胆固含量可能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造成不利影响而饱受非议,DGC(2016)相关证据表明是无关的,进而提出一周大约5个鸡蛋的建议,而最新的证据又表明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鸡蛋摄入与一般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无关,所以DGC(2022)才提出了每天吃一个鸡蛋的建议。
当然,影响膳食指南精进的远不止饮食直接相关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全球化带来的饮食文化碰撞、气候环境的改变、慢病流行谱的变化等等,都会引发人们膳食模式发生改变,只是这种改变比较缓慢。从DGC(1989)更新至今,或者通读完学会梳理的全球数十个国家膳食指南相关信息,这些影响因素还是跃然纸上、清晰可见的。
大多数国家的膳食指南平均每5~10年会更新一版,这是一般健康畅销书所难以做到的,对应着的是畅销书的知识落伍也不可避免。当然,中医养生类畅销书受此影响并不大。
【权威】官方/“半官方”行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由中国营养学会组成修订专家委员会,成立了膳食与健康科学证据工作组和膳食指南专家工作组开展修订工作。经过修订专家委员会多次研讨和论证,并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政策研究者、管理者的意见而最终形成的。
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20-2025)通过确定主题和相关科学问题、委派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审查现有科学证据、撰写新版膳食指南等阶段来完成,并由美国农业部和卫生公共服务部以美国政府的政府的名义发布。美国法律规定每隔五年必须至少更新一次膳食指南。
其他有出版膳食指南或膳食原则的国家,大都如此。此等份量,远也不是健康畅销书所能比拟的。
三、膳食指南能为我们个人和家庭带来什么?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慢性病对我们个人和家庭有啥影响。
很多人觉得慢性病没什么大不了的,无非就是终身吃药而已。唉,蜀黍劝您,真的千万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慢性病将从根本上改造您的身体:
首先,您的身体功能肯定比之前差,各种不舒服的感觉及其出现次数会更多。
其次,您的抗病能力将降低,这意味着更容易生病、更难恢复,而且慢病影响用药,可能别人有10种选择,而慢病人群可能只剩下了5种,这5种药如果效果都不理想了该怎么办呢?
第三,很多慢病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这意味着由一种慢性病变为多种慢性病的风险也将提高,比如高血压在有些人群容易引发冠心病,有些人则是脑卒中,而有些人可能是损伤肾功能等。于是,药越吃越多,副作用越来越大。
第四,有些慢病致残率、致死率不低,比如糖尿病带来的失明,突发的心血管疾病等,一旦发生就是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而且,目前没法预测若是得了慢性病,其并发症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第五,某些突发情况,慢病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疫情、跨国旅游药没带够或者没有及时吃等。
第六,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在自控力方面也很可能出问题。比如高血压该忌盐时亦然我行我素吃咸菜,降压药不按时服用、不按期自我监测等等,进而加剧病程,造成早逝。而父母在生活方式方面的表率作用,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人的健康!
最后,慢性病还意味着可支配时间的额外占用、医疗开支增加、生活质量降低,而一些突发事件带来的瘫痪、早逝更是家庭和个人难以承受之痛。
膳食指南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在很大程度上还与疾病谱的变化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取代传染病成功上位成为了居民死亡首因,而这一切的发生又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不健康的饮食密切相关。
1. 膳食指南是针对健康人群和慢性病高危人群而制定,适用于2岁及以上的一般人群(包含亚健康人群)。它告诉我们,健康是可以“吃出来”,而某些疾病特别是某些慢性病当然也是可以“吃回去”;无论满足是身体营养需求、维持健康体重,还是预防慢性病,都可以通过科学的饮食来达成、延缓或预防。这一点是官方说法,也是指南立足根本。
2. 慢性病人群的膳食虽然与膳食指南不同,却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加减减。这一点也算是官方提法。也就是说,慢病人群若能改变原有膳食模式,遵照膳食指南的原则来践行,也更有利于健康和疾病的辅助治疗。
3. 这一点是隐藏技能:膳食指南中提出的各类科学膳食模式,可以让你更好地处于应有的免疫力范围(所谓的提升免疫力),保持良好的抗氧化状态(对抗自由基),维持良好的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的平衡),更加有利于健康老龄化……这么说吧,你说能听到的近几年的新、奇、特的保健品营销概念和功效,良好的膳食模式几乎都能覆盖到,它省钱也就算了,还不用担心保健品的食品安全和摄入过量等问题。
读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感受到上文所说的“无心插柳”之意了吧。随着越来越多的膳食模式被开发和验证,比如星球饮食、DASH、低发漫饮食、科学轻断食等等,科学膳食模式的隐藏技能也将更加强大。
四、膳食指南or最火健康科普书,假如上天只给一次机会,您将选哪一本?
M年前,蜀黍选择了最火中医养生科普书籍,并且发出“现代人怎么还会缺营养”的无知感叹!
N年前,蜀黍会坚持,膳食指南我喜欢,中医养生科普书我也要!
时至今日,假如拥有月光宝盒,那么蜀黍会坚定不移地选择膳食指南作为健康管理的第一本入门书!
那么,您的选择呢?
{备注}
1. 为了方便讨论,本文将健康畅销书界定为两类:营养学及其周边科普著作;中医养生类书籍。
2. 文中的一般人群,指的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但没有健康相关专业基础的普通读者;专业人士指的是有健康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业经历的人员。
4. 两段英文可自行某度,不便之处请见谅。
5. 后附DGC(2022)平衡膳食八准则,其版权归学会,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删除。
6. 如果只推荐一本非膳食指南的营养科普书,那么蜀黍推荐康景轩博士的《吃出健康的智慧》,理由是“高屋建瓴、重点突出、富有远见、雅俗共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