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发布于 2022-05-18 14:42
✦
很多人都以为糖尿病是近几十年来人类实现“糖类自由”之后才出现的一种富贵病,其实不然,糖尿病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攀升。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约4.15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18亿成年人属于高危人群。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1.1亿,位居全球第一。也就是说当下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同时每三个国人就有一个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显然是21世纪全球以及全国面临的最严重、最危急的健康问题之一。
糖尿病的分类与病因
近年来,糖尿病分型的方法逐渐从临床分型(1965~1998年)向病因分型(1999年至今)转变。最早期的糖尿病仅仅依据发病年龄将其分为幼年型和成年型。1980年,WHO提出将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两大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
其中I型糖尿病为胰岛素依赖型,即发病的原因为胰岛素的绝对缺失,如胰岛素分泌不足等。针对I型糖尿病,典型的治疗方法是胰岛素的注射。而II型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分泌正常,但是却不能合理地发挥其生理作用。对于此类糖尿病,单纯注射胰岛素收效甚微,需要联合其他疗法使用。目前约有90%的糖尿病属于II型糖尿病。
随后,WHO相继提出了妊娠期糖尿病、营养不良型糖尿病等概念。其中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是妊娠期妇女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产生了过多雌激素、孕酮、皮质醇等抗胰岛素物质而使得胰岛素难以发挥功效,在妊娠期妇女中发病率约为1-5%,多数患者生产后会逐渐恢复正常。营养不良型糖尿病多因为饮食中摄入的能量不足导致糖代谢异常所致,多见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很少见。
糖尿病的危害(本病及并发症等)
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很简单,就是血糖和尿糖升高。血糖升高本身不可怕,可怕之处更在于由此引发的并发症。
持续的高血糖容易导致人体各器官代谢异常,同时引起体液和神经调节的失控,给心脏、肾、四肢等器官造成损害。目前已确认的糖尿病并发症超过100种,其中危害较大的包括,脑出血、糖尿病肾病、肢体末端坏死、脑梗死、脑栓塞与脑血栓等。因此,糖尿病治疗的重中之重是阻止并发症的产生。
发病机制与风险因素
既然糖尿病的后果如此严重,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什么样的糖尿病容易发展为重症呢?事实上,科学界对此也早有研究。根据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数个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已经得到证实。
I型糖尿病通常表现为自身免疫病,即由于基因、免疫系统缺陷、感染等原因,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攻击生产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造成胰岛素产能下降,从而引发糖尿病。I型糖尿病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有明显的家族史且多见于幼儿和青少年。几乎所有I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都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目前尚未有能够预防I型糖尿病的方法。
II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往往正常,但却不能有效利用。该型糖尿病受遗传因素影响的同时,后天作用非常显著。流行病学研究显示,45岁以上、肥胖、曾患有妊娠型糖尿病、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患II型糖尿病的风险较常人更高。由于绝大多数(约90%)糖尿病患者都是II型糖尿病,且II型较I型糖尿病受后天影响更大,因此一般意义上的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主要针对的是II型糖尿病。
日常控制(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合理运动)
糖尿病患者为了避免病情的加重,在日常生活中应格外注意生活习惯,尤其是在饮食、体重控制、运动等方面。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中指出,II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类与“身体惰性”有关的疾病,统计显示超过80%的II型糖尿病与肥胖或缺少运动有关。推荐每周应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
而对于已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适当的运动能够减缓其进展并改善症状。研究显示,每天30分钟的运动能够显著降低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的效果相当。同时,适当运动能够防止诸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脑卒中等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极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运动外,饮食在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可以概括为“限量减重、增加品种、低油少盐、减少糖类”四大基本原则。
在饮食上,一般推荐糖尿病患者减少糖类,尤其是精制糖类(常见于饮料、糕点等)的食用,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供应的能量占比占每日总能量的50-60%,且宜用豆类、谷类、薯类等粗粮代替大米白面。可以适当地多吃绿色蔬菜和部分水果,要限制红肉的摄入,宜用水产、禽类等白肉代替红肉。糖尿病患者适合较大量饮水但是不宜饮酒。同时还要注意低盐低脂并适当补充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内容综合整理来源于网络)
Meixin
保险咨询服务热线:
021-52416660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