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芯片与薯片的对比:美国战略性产业政策的思考

发布于 2022-05-18 15:03


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创新研究报告》

第13期(总第508期)2022-4-26


按: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2022年1月,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创始人、前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中美创新政策专家组联合主席罗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对美国忽视产业政策的思维进行了批判,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竞争战略,还需要一项专门制定的战略性产业政策,以提高具有战略意义行业的生产和创新能力。文中将战略性产业政策提升到了事关国家安全的高度,认为其是美国安身立命所在,因此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政策必须做出适当调整。现予编发,供参阅。



一、概述


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不仅要制定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战略,还要制定一套专门针对重要行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连贯政策,仅有整体经济增长政策或者是通用的提升竞争力的政策是不够的。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美国国防对商业领域的依赖程度增加,美国需要从战略、政策和制度方面改善,以确保其在关键行业,特别是技术领先行业有足够的生产和创新能力,这意味着基于市场力量是美国经济结构主要驱动力这一观点而形成的制度框架将被淘汰。政府政策制定者需要明确,虽然非战略性产业应由市场力量引导,但对于战略性产业,政府需通过产业主导的公私结合政策进行引导。



在这个新的世界中,每个国家最终都会专注于其比较优势(例如,英国的纺织品、葡萄牙的葡萄酒等),商品、服务甚至工人将流向全球,为所有人创造繁荣。这将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生产系统,由计算机网络、集装箱船、全球金融和跨国公司无缝连接在一起,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实现整合,否则将被边缘化。东西在哪里制造,或一个国家是否制造了某些东西,都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一个国家要对贸易和全球化保持开放。


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历史终结”论点:历史的终结将是共产主义的全球发展。中国认为自己是国际秩序的重要参与者。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正如《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中所写的那样,它需要成为全球科技经济体的主导。


美国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对手,尤其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国家不与美国结盟,同时将中国视为可靠的经济伙伴。在这个世界,即使是盟友也寻求在关键优势行业中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而美国在其中许多行业仍享有一定优势。


现实是全球一体化的高水位已经结束,几乎没有任何可行的办法来扭转这种局面。中国必将继续寻求主导先进工业生产,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其力量。即使情况并非如此,在没有全球政府的情况下,各国仍始终将自身利益置于全球利益之上;很少有国家,尤其是较大的国家,愿意自愿接受依附地位。


因此,在这个现实世界中,计算机芯片和薯片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原因很简单:没有后者我们可以生存,但没有前者却不可以。只有当你认为美国是否有能力制造自己的武器系统和许多支撑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关键技术系统(例如,医疗、交通、能源等)并不重要时,那么你可以放心地相信:薯片、电脑芯片没有什么区别。



二、战略性产业政策的必要性


在当今新的现实政治世界中,任何发达国家都离不开战略性产业政策,除非它想把国家和经济安全交到外国手中。因此,对美国政府而言,最重要的经济问题是它是否应该在关键的先进产业中寻求国内利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寻求国内利益。如果政策制定者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就没有必要修订产业战略,甚至可能不需要更广泛的竞争力政策。



下一个层面是竞争力政策,其重点是确保美国贸易部门(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的行业)的利益,但除此之外,与行业和技术无关。竞争力政策的重点是维持强有力的贸易条件。


在一个拥有强大技术盟友的世界,也许通用的竞争力政策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中国不彻底统一中国台湾,美国大部分半导体生产就可以继续依赖中国台湾。只要美国的欧洲和亚洲盟友不受中国干扰,他们大概会继续向美国出售需要的任何东西。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我们不是生活在那样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经济和国家安全都依赖于美国在特定行业和技术方面拥有足够能力的世界,那么通用的竞争力政策就不够了。


例如,美国在半导体上依赖外国使美国大幅降低自由度。如果中国主导了全球半导体,中国就可以将管制半导体出口美国作为外交政策工具,或者在两国发生武装冲突情况下,中国将能够削弱美国经济以及生产战争武器的能力。除此之外,如果中国在半导体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那么任何使用半导体的中国科技公司,从汽车、飞机到电器、太阳能电池板都将具有先发优势。


除了军备等以武器为基础的产业外,还有许多关键产业,美国必须能够在这些产业中保持创新和生产领先地位。正如美国国防部工业政策办公室所指出的,其他关键产业包括先进材料、无人机、自主系统、人工智能(AI)、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储能系统、激光器、光学设备、空间技术、机床、造船和先进的无线系统等。因此,只有制定战略性产业政策,确定美国安全所需的关键产业和技术,才能持续掌控美国和外国的创新和生产能力。



三、制定战略性产业政策对美国整体经济政策和经济思维的影响


前美国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的核心任务是确保美国不再是一个“伐木取水”的国家。汉密尔顿1791年的制造业报告介绍了新兴工业的论点,以及为什么政府需要支持新生的制造商以确保新国家不屈从于欧洲列强。这就是为什么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里,美国政策的重点是发展战略工业实力。



但现在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除了依靠经济学以外的学科来指导战略性产业政策,政府还需要建立战略性产业研究和制定政策的能力——这些能力在战后不久的整个经济时代已经基本具备,但现在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接受过支持经济非战略部分政策的培训,而大多数经济学家几乎没有接受过培训或指导来为战略部分的思考和政策做出贡献,这意味着政府需要一个新的人才基础。正如1946年《充分就业法案》创建了联合经济委员会,国会需要创建一个联合战略产业委员会来监督和协调国会针对战略产业的行动。



四、结论


美国不应该生活在任何幻想之中。中国很清楚它希望在全球范围内主导哪些行业和技术。美国有太多的领导人仍生活在“薯片、计算机芯片”的世界里。


如果国会和拜登政府不实施明确的战略性产业政策以确保美国在关键技术和产业方面的优势,美国将很大程度上在全球范围内失去经济自由,其相对生活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五、启示建议



一是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继续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制度。






苏联和美国的历史证明,极端的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并非发展的最优制度,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证明我国已在探索发展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我们应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着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处理好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探索对垄断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和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方式,按照实质重于形式,落实穿透式监管,保持监管政策取向、业务规则和标准的大体一致,坚决防止监管套利和规避监管,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


二是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






当前全球化受到政治、疫情、战争等因素冲击,部分产业链和市场发生断裂。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明显,要发挥自身规模优势和稳定优势,通过财税金融政策,鼓励企业瞄准产业技术短板加强攻关,引导如半导体、医药等短板领域外资对华直接投资,不断强链补链。我国作为14亿人口大国,具有广阔市场潜力。要稳定就业环境,降低贫富差距,不断释放国内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潜力。要稳定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积极布局开辟数字货币新战场,用好我国电子交易领域规模优势,在国际金融治理中发挥中国作用。要加大粮食、能源等战略性物资的储备量级,应对全球不确定性和极端性苗头。


三是深入加强学科建设,强化我国经济学教育。






我国经济学思想受西方经济学理论影响较大,要立足我国发展实践,系统总结我国从贫穷到富裕的经验教训,鼓励更多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为全球经济学理论贡献中国思想,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在大学经济学教育中,增加近代各国经济产业发展历史教育,特别是美国、德国建国初期和我国建国至今产业发展历史教育。在报考经济学硕士及以上学历时,鼓励向拥有一定相关工作经验者倾斜。 


文章来源:
https://itif.org/publications/2022/01/03/computer-chips-vs-potato-chips-case-us-strategic-industry-policy


编译:冯震宇、苗晶良、黄诗愉,责任编辑:苗晶良


相关

女性参与“STEMM”领域的长期困境与破解之道——来自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的观察

讲好归国科学家故事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国际未来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及我国对策建议


 回复关键字,获取相关主题精选文章

产业 | 工业化 | 数字化 | 人才 | 创新创业 | 颠覆性技术 | 科技指标 | 科技政策 | 前沿技术 | 知识产权 | 智库 |

获取方法如下:


投稿邮箱:nais-research@cnais.org.cn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