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意义下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概念、特征与策略

发布于 2022-05-18 16:12


 
我们
魏惠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改变零散知识传授的现状,尝试采用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以活动为路径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单元整体教学具有体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彰显英语学习活动观、促进核心素养融合进阶发展四个显著特征,其设计可采用整合与重组单元教学内容以建构内容的关联性、制订合理的单元教学目标以体现单元学习的整体性、设计与单元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以走向“教—学—评”一致性和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以在主题意义探究中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等四个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主题意义;单元整体教学;核心素养



一、前言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更具整合性的教学形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构成,这六个要素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其中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1]。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三大范畴为引领,以单元为载体,依托语境开展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真实、有意义的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知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强化素养立意,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即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在主题意义探究过程中逐步建构和生成围绕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达成。笔者开展主题意义下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相关研究,旨在帮助教师通过深化对单元各语篇所内含的主题意义的理解,将孤立零散的课时碎片联结成系统组织的课程单元,进而在教书育人上作出合理的“战略安排”,解决初中英语教学设计随从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过程浅显化和教学评价形式化等问题,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时间保障,为课程改革持续推向深入注入新的活力。

二、“主题意义”“单元整体教学”概念界定






科学领域的日新月异促使知识的保质期不断缩短,以往教材里的一些结论已经过时,如何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时代,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在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依然是“有用”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单元主题意义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它是兼具认识论、方法论和和价值论三重意义的高度概括性知识,是打通学科教育与有效教学的主动脉。

“主题意义”的提法可以结合“大概念”来分析。在教育领域,大概念的理念其实早已有之,奥苏泊尔的“要领概念”、布鲁纳的“一般概念”、布卢姆的“基本概念”、怀特海的“惰性观念”和菲尼克斯的“特色概念”等,都具有大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但大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威金斯和麦克泰的《重理解的课程设计》中,他们认为“大概念就是一个概念、主题或问题,能够使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该定义解释比较宽泛,既包括概念,也包括主题和问题。后来,埃里克森在“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性理解”,认为“基本理解”“概念性理解”和“核心学科观念”都指向同一件事情,其表现形式是表达跨越时间、地点和情境的概念性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虽然从不同视角和侧重点,赋予了大概念不同的内涵,但他们初步达成共识,即大概念不仅是抽象概括与联系整合的概念,还是广泛迁移的概念。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概念更是基于人们对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价值概念,学习大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该学科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思维[3]。基于以上对大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笔者认为,对于指向特定语境范畴的英语单元而言,大概念即主题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对某一单元内各语篇所内含的主题元素进行提炼并建立关联,从而生成该单元的主题意义。单元主题意义为单元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和意义语境。《义教新课标》将主题列为课程内容六个要素之首,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特定主题所传递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该语境蕴含的主题意义[4]。因此,主题意义往往处于更高站位、居于中心地位并藏于更深层次,有助于解决知识建构散、认知层次低以及由此导致的缺乏广泛迁移力等问题,避免学生学到太多无意义的惰性知识而无法在更多真实情境中运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

“单元整体教学”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是涵盖明确主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整体,统筹规划与实施多种课型。“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建立起核心素养与单元课程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即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情境素材,制订学习目标、确定评价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实施课堂教学、开展教学反思。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旨在建立课程意识,打破教材编排顺序,以学科价值统领教学,从课程的角度实施教学,使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更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品质,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学整体效益,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学科育人。

综上所述,“主题意义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围绕特定主题,在深入解读、分析、整合和重组教材等教学资源后,结合学习主体需求,搭建的一个由单元主题统领、各语篇子主题相互关联、逻辑清晰的完整教学单元,并使教学能够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意义设定目标,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探究主题意义,发展核心素养,达成单元目标。因此,主题意义与单元整体教学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对主题意义的把握必然依靠某个特定教学内容。以主题意义统领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文本从不同角度系统安排单元学习任务,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感悟主题意义。英语语言知识存在于由情境设置的活动中,情境不仅充当知识的载体,而且还原知识与技能,还彰显英语学习与生活情境、生活实践一体理念。为此,单元整体教学必须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才能实现主题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主题意义在统领单元教学目标的同时,对其的探究又要通过大单元教学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不仅要指向英语学科的思想方法,更要基于主题意义来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促进学生的意义理解和自主迁移,这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

三、主题意义下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特征






单元整体教学不仅仅是同类知识与内容的简单组合,还应该是语境、内容、目标、评价、活动、资源等多种要素的系统整合。它不是一个知识内容单位,而是一个指向素养的课程细胞。因此,主题意义下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

(一)体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有明确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即从学生角度出发,明确本单元要解决什么问题,期望学生学会什么、收获什么等,并根据学生实际语言水平和教学进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到各个课时教学目标中。需要注意的是,单元内所有课时教学目标都应指向主题意义探究,引导学生从“知道知识和方法是什么”逐渐向“如何运用知识和方法做事”过渡,努力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5]

(二)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英语课程内容的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教师要围绕六个要素,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6]。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对单元内不同类型语篇所承载的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探究,促进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教师在教学之前,要系统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并重组单元知识结构,做好单元整体教学规划及整体规划下的课时计划。因此,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课程目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多重教育价值的有机统一上,还体现在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并将其有机融合在一个整体设计中,集中表现为内容重组和流程再造,进而形成新的单元教学结构。

(三)彰显英语学习活动观

《义教新课标》提出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不仅为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基于此,主题意义下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不仅拥有联结教学内容的概念架构,还统摄教与学过程的原则和方法[7],更有利于指导教师整合课程内容、整体规划教学与评价活动。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统领下,合理设计各课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活动的递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入探究主题意义,体现出学生在一个单元学习后的收获和变化。

(四)促进核心素养融合进阶发展

践行主题意义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教学专业性的重要体现,是基于学生立场对学生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所作的专业设计。教师依据学生学习需求,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可以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指明清晰路径[8]。因此,单元整体教学不仅助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核心素养螺旋递进式发展,而且以整合性输出任务实现核心素养的融合进阶。

四、主题意义下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方案设计策略






单元主题意义的概括与提炼是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第一步,它有助于教师把握好单元学习核心任务,构造单元学习的逻辑结构。

(一)单元主题意义提炼策略

提炼主题意义需要整合单元语言素材以及相关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建构系统的认知结构,形成缜密的学科思维,体现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准确提炼单元主题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学科重要内容和关键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链接其他相关概念,并将多个概念整合为概念体系[9],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

1.研读教材,深度理解教材内容,把握单元核心要义

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中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到深度理解教材内容,挖掘各个语篇的知识内容和文化内涵,把促进学习真实发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生活经历、能力层次和语言水平,不断聚合、提炼下一级概念与上一级概念之间的同一本质,形成具有较高的抽象和概括程度的新认知、行为和情感态度的关键意义,为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2.借助课程标准中的高频词句,捕捉主题意义踪影

3.勇于突破常规,通过抽象概括提炼价值本质

(二)主题意义下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

1.整合与重组单元教学内容,建构内容的关联性

该单元的语言材料涉及以下具体语言知识和技能:就语言知识层面而言,第四单元涉及人物生平介绍的语篇特征,描述学习途径、成长经历、个人品质的词汇、句式及以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记载信息等;就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策略)层面而言,第四单元涉及围绕成长主题的听、说、读、写、看(通过看来悟学习方式、悟意志磨炼、悟成长领路人)语言技能以及肢体语言等。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提炼出第四单元的主题意义,即“深入了解名人轶事,积极探究名人的成长经历和成功故事,以优秀榜样人物引领自我成长、服务社会”,进而对单元内容展开重组与建构。同时,笔者还根据各语篇主题意义之间的关联,确定以下学生需要逐层建构的三个核心学习维度:一是认识什么是成长,从而树立健康的成长观;二是理解健康成长的条件,从而知晓促进成长的方向与因素;三是把握成长的深层含义,从而为健康成长作好充分准备。事实上,这些维度或任务的达成,通常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选择、调整或补充,从而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为此,笔者尝试将译林版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和外研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外研版教材”)等进行融合(详见图1),挖掘同一主题范畴的不同文本素材并进行关联重组,以此帮助学生拓展英语学习渠道,深刻把握主题意义内涵。

图1 重组后的教学内容


2.制订合理的单元教学目标,体现单元学习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从知识点走向单元,其实就是提高站位,改变格局。王蔷等指出,单元整体目标的设计要把长远的育人目标细化到具体单元的学习中,聚焦学生学完单元主题后所形成和表现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还要使目标可操作、可检测,突出本质化学习和迁移化应用,追求学科的育人价值[10]。笔者认为,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是对学生在完成一个单元学习后应获得的学习结果及学科素养进阶发展的预期,包括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解决具体情境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的形成等[11]。单元教学目标的制订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结合主题意义,把握教学基本要求,有重点并突显整体性地分解和细化。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理论(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和安德森团队对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的六个层次内容(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笔者从课程内容和学生学情出发,聚焦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紧扣单元意义,整体制订单元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设计说明】

笔者在了解各板块语篇类型(体裁)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运用,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贯穿于语篇意义获取和语言技能运用过程中,从而达成指向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单元育人价值——领悟成长过程中“勤学善思、积极向上”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行和正确人生态度。基于语言能力的发展,目标①从认识成长历程与意义入手,激发学生探究主题的兴趣;目标②③④聚焦语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健康成长的条件,促进学生在探究主题意义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目标⑤⑥不仅立足学习能力提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获取知识和策略,而且渗透文化意识培养,突出语言交际功能,让学生学会在语境中得体使用语言,提高学习迁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理念。

3.设计与单元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走向“教—学—评”一致性

其一,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环节的有机统一。为真正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可以采用“以始为终”的逆向教学设计,即从学生需要建构的单元主题意义出发,思考需要激活学生哪些已知,铺垫哪些背景知识、哪些语言知识,同时还要考虑完成这些目标需要哪些材料和资源支持等[11],将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确定学习结果、评量学习设计、制订学习计划”有机统一,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此外,为了确保课堂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重组教学内容,或调整文本教学的先后顺序,或适当补充教学材料。如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成长的途径与态度的活动时,笔者补充了外研社版教材八年级上册Module11第三单元和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Section A等相关语篇材料,以助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其二,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设计递进式评价任务。教师可以按照“知道了什么”“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三个维度,并借鉴克里斯提那·查莫斯团队的研究成果,设计涵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四类评价工具[12]。第一类是收集,即收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作品。在growing up主题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自主收集到与单元主题内容相关的一些文本、图片或视频等学习补充材料,或者收集到一些名人励志成长故事材料,以强化对主题的深入理解。教师应对此及时予以鼓励并作出积极的评价。第二类是展示,即给学生提供展现学习成果的平台和机会。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同伴)可以着重从“能否积极主动互动、展示与交流”“展示时观点是否明确,最终能否合理解决问题”“展示时角色分配是否合理明确”和“能否用英语交流展示,语音较准确,声音较清晰”等角度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第三类是呈现,即利用外部表征工具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与理解程度进行外显。如在进行“把握成长的深层含义”课时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组内讨论、分析和总结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推测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情况,并作出恰当评价。第四类是论证,即通过访谈、观察、测评和分析等方法来论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学习过程的意义性和完整性。如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教学目标,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等来直接观察和评价学生,以此反思论证课堂教学效果,做到教、学、评的浑然统一。

4.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在主题意义探究中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英语课程内容六个要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载体[13]。基于六个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基于已有的知识储备,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篇的理解,汲取文化精华,促进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文化意识建构和学会学习的成长的过程[14]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单元整体教学可以以整合性的输出任务作为学生实现核心素养融合发展的落脚点。而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首要环节,单元教学目标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路径,也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

其一,基于单元整体目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单元教学目标不仅要体现英语学习活动的三个层次以及各层次间的有机关联,还要从“学”的立场描述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探究主题意义的预期结果,最终实现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如在开展“Growing up”单元整体教学时,笔者从“认识什么是成长”“理解健康成长的条件”和“把握成长的深层含义”三个学习维度制订具体的单元教师目标,以目标的递进和关联引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类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整合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建构起新的结构化知识,深化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学习活动贯穿单元教学的全过程。学习活动既表现为外显的言语行为活动,也表现为内在的语言思维活动,是学生与内容的深度对话以及对内容的全面重构。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和深刻性。在活动前,教师应积极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有待解决探究的问题。在活动中,教师既要做到课程内容六个要素的统整,还要特别注意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内嵌于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结构,深入理解语篇所表达的意义和承载的价值文化取向。在活动后,教师应依托高阶思维,围绕主题持续提供由学习理解、运用实践到迁移创新拾阶而上的活动路径,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新情境中开展推理与论证、想象与创造、批判与评价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实现从表层意义理解到主题内涵的领悟。

五、结语






主题意义下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站在知识系统的最高位,以俯视的姿态,发挥联系和结构的力量,将知识结构重组成一个意义整体。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变脱离语境教授零散知识点的英语教学现状,实现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课堂,解决教学改革中“全面”与“低效”等问题,还有助于广大教师围绕主题意义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形成对主题的持久性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高质量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发生。当然,对于这个全新的事物,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充分体现基于本土探讨研究的教学实践尝试的基础上,把“理”搞明白,说清楚,这样才能善始善行,走得长远。


本文将于《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22年第6期刊发。

本文为江苏省第十三期中小学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ZB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成果相关案例为课题团队开发的教研实例,本文所用的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第二单元“Growing up”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践由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黄海东承担。


 

参考文献:

[1][6][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47-48,49.
[2]李松林.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整合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20(10):56-61.
[3]郭玉英,姚建欣,张静.整合与发展——科学课程中概念体系的建构及其学习进阶[J].课程·教材·教法,2013(2):44-49.
[5]张金秀.主题意义探究引领下的中学英语单元教学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7):1-6.
[7]李春燕.中学地理“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20(9):96-101.
[8]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4):1.
[9]李振文.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促进项目学习常态化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0(5):119-125.
[10]王蔷,孙薇薇,蔡铭珂,等.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1):1-11.
[11]魏惠.谈谈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几个问题[J].江苏教育,2021(5):7-11.
[12]CHALMERS C,NASON R.Systems Thinking Approach to Robotics Curriculum in School[M].Cham:Springer,2017:33-57.
[13]王蔷,周密,蒋京丽,等.基于大观念的英语学科教学设计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0(11):99-108.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