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社工,助力本土社工发展
参加 “河北省民政厅2022年社会工作孵化培育项目启动仪式暨培训活动”纪实暨学习感悟
5月13日,受单位委派参加了河北省民政厅2022年社会工作孵化培育项目启动仪式暨培训活动,获益良多,深受感染。上午9时30分,河北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一级调研员庞国志为启动仪式致辞。他从河北社会工作的发展背景和现状,说到河北省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又说到了河北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方向及各位社工同仁身上的重担。从庞处的讲话中,我嗅到了社工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领会到了庞处对大家的殷切期望。接下来就是刘猛老师的课程。刘猛老师的课堂很不同,不是专业知识的堆积,他开篇点题,让每个人说一下自己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有些人说完,刘猛老师微笑着点点头,让下一个继续,有些人说完,他会提出问题来,让大家讨论,甚至继续挑人回答。我在听的过程中把人家说的咂摸一遍,对比一下自己说的,感觉自己说的确实话语干枯,内涵不够。于是我开始跟着刘猛老师的步伐,一起听别人的看法。正在我感觉自己快要找到正确答案的时候,刘猛老师突然将我的注意力拉了回来,他重申了“倾听”这个词,社工人格最重要的品质——倾听。这于我犹如当头棒喝,那一刻,我从刘猛老师的话语里开始明白,对社会工作的定义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刘猛老师让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话来阐述社会工作的定义,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他将每一个有价值的答案都外展出其他的问题,引导着大家讨论,从中,我理解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从四五百年前最初的慈善公益,到《社会诊断》时开始专业发展,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的短暂传播与小高潮,之后销声匿迹,再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重新开始发展。这条清晰的发展线仿佛就像一个敲门人,敲开了我储存着社工知识的房间的门。有些东西我好像能理解了,但我来不及细想。我继续跟着刘猛老师思考,我积极回答问题,但我涌出来的问题着实多了些,我不知道该怎么用一句话简短地表达出来,很多问题我都还没有搞清楚,就到时间下课了。吃午饭的时候,同学们说听刘老师讲课就是烧脑。我心里突然一亮,对,就是烧脑这个词,形容上刘猛老师的课很贴切。我边吃饭边忍不住想,社工到底是什么呢,刘猛老师到底想告诉我们社工是什么呢?我第一次意识到,这次好像不能靠揣摩老师的话来获取答案了,只能好好回想回想课堂,从自己的思考线中捋出来这个答案。下午两点还是刘猛老师的课。刘猛老师接着上午的课程又继续启发了大家对社工优势的思考。讲到了社工和志愿者的区别,用一个“恋人关系”贴切地形容了这两者的关系,以前从课本上获取的知识,仿佛变活了起来。之后又讲到了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背景和主要目的等。我想,或许我应该综合刘猛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来回答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社工?社工的使命是找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个社区的问题是因为某些个体或家庭的问题,主要依靠个案方法来解决,如果问题带有社区普遍性,只要改良社区环境就可以解决,就将社区作为服务对象来施为。而如果社会问题是比较典型普遍的,可以将社区作为寻找解决方案的试点,从而推动政策改变发力,形成解决普遍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尊重社工河北化,担负起社区治理使命,找出更有创造性的解决基层行政性事务的方法,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而做这些事时,社工的优势在于,社工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架构,可以支撑实践的进行;同时,社工具有独特的价值观体系方面的优势,使得社工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凭心而不是凭责任或义务;从这一点上也可以引申出,社工具有生命力这一优势,正因为社工会主动向困难靠近,价值观驱使他们对困难人群有回应,社工方法论帮助社工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社工具有生命力的体现。接下来,我听了吴俊叶老师讲解的党建与社工的融合。晚上我又参加了吴俊叶老师主持的针对新建机构的咨询会议。吴俊叶老师帮忙澄清了党建的意义和方式、社会组织的三种形式、获取项目方法和项目运营相关问题,又分析了社工机构如何避免成为僵尸机构的方法,等等。一天过得既快又充实,既烧脑又开心。以前记在心里的那些书上的字符仿佛变成了一个个跳跃起来的音符,社工这门知识对我来说不再只是那些生硬的定义和语句,它仿佛变成了一汪活水,流淌在了我的心里。就像庞处和刘猛老师说的,社工已经度过了寒冬,第一个发展阶段已经过去,春天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的号角已经吹响,省民政厅正在为社工事业浇水施肥,我们要且必须要长成一颗笔直的参天大树,才能证明给世人看,社工这一职业能够担负起人民赋予的重担。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