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中性规则的发展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及应对

发布于 2022-05-18 22:32


竞争中性规则是国际上逐渐开始推行的一项国际经贸规则。近年来,在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在国际上推行其所主张的竞争中性规则。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压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发展。竞争中性规则使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使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中国需要采取包括接受竞争中性规则、加快国企改革、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建立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服务体系等措施。

 


竞争中性规则是在国际经贸规则中逐步开始推行的一项规则。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也越来越普遍。这就使得竞争中性规则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面对且要努力适应的问题。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竞争中性规则的涵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程度也在加大。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中国企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


一、竞争中性规则的缘起、发展和基本内涵


所谓竞争中性,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政府对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种类型企业一视同仁,让各种类型的企业在市场上开展公平竞争。对于竞争中性的具体含义,国际上并无统一的标准。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组织以及不同的经贸协定中有不同的规定。竞争中性规则最早是作为国内法提出来的。1993年,澳大利亚的国家竞争政策调查组在《希尔默报告》中提出了竞争中性的概念。其主要是针对澳大利亚国内的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的。在澳大利亚版本竞争中性规则的基础上,自2009年开始,OECD开始研究竞争中性并逐步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推广。2011年之后,美国开始强调竞争中性并逐步在国际经贸谈判中进行推广。


二、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竞争中性规则的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低迷。为摆脱危机,一些国家开始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这一背景下,竞争中性的内涵及应用目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竞争中性内涵以及应用目的的发展

近年来,美国逐渐开始重视和推广竞争中性。2011年,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Robert Hormats)在题为《竞争中性:为全球竞争构筑良好的基础》的发言中,把竞争中性所规制的范围扩大了。无论是澳大利亚版本还是OECD版本的竞争中性,其本质上是一种规制国有企业的规则。而在美国推行的竞争中性规则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只要是政府支持的企业以及相关活动,都在规制范围之内。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美国在TPP以及USMCA中都加入了相应的条款。美国除了在双边或多边经贸谈判中坚持这一规则外,还在OECD、UNCTAD等国际组织中进一步推广竞争中性,从而逐步推动竞争中性向国际经贸规则中的一个通行规则发展。

(二)美国推行的竞争中性规则的本质

当今世界,很少有国家能够完全做到竞争中性。虽然美国一再标榜自己是实行公平竞争的国家,但美国一直重视利用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本国特定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美国还采用歧视他国产品、滥用“国家安全审查”、使用大量非关税壁垒、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等措施打压其他国家的企业和产品,从而阻碍了市场公平竞争。

美国本身都没有真正实行竞争中性,但是却在国际经贸谈判中兜售其所主张的竞争中性,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目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和企业的发展,给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给这些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设置障碍。而竞争中性则是美国近年来频繁使用的手段之一。正是在这一理念和特殊目的之下,美国借助其国内法、双边或多边协定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将竞争中性的规制范围随意扩大化,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意图对中国等一些国家的企业进行打压。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美国等国家推行的竞争中性规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的一大障碍。这不但影响到中国的国有企业,而且也影响到了中国的民营企业。因此,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门槛会提高

在美国、欧盟等国近年来对中国企业发起的多起反补贴调查案例中,这些国家不但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获得了政府补贴,而且还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公共机构”,从而在一些双边或多边贸易框架下对中国国有企业采取反补贴措施。所有这些都导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门槛大幅提高。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的审查会越来越严格

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和“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国家担心中国企业进入其国家进行投资会对其发展造成威胁,因而加大了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审查力度。在这一背景下,随着竞争中性规则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中国企业遭受的类似审查和不公平对待会越来越多。

(三)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遭到削弱

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企业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为了促进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一定的政策扶持。如果按照西方国家推行的竞争中性规则,取消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企业“走出去”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四、中国的应对之策


面对上述挑战,包括政府以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都应该积极面对。既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竞争中性在国际经贸领域逐渐实行的趋势,又要采取措施避免对中国不利的条款给中国企业带来的限制和损害,从而使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走出去”。

(一)实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竞争中性

中国要实行竞争中性,需要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竞争中性,而不是对美国等国家推行的竞争中性规则完全接受。具体来说,在中国实行竞争中性,首先要坚持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定位。其次,要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第三,实行竞争中性需要逐步推进。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为了更好地实行竞争中性,同国际接轨,中国有必要对国有企业进行进一步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分类管理。二是要继续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对国有企业的补贴等优惠政策。

(三)积极参与关于竞争中性的国际规则制定

现阶段,国际上对竞争中性规则的涵义以及该如何实行尚未达成一致。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所主张的竞争中性规则对中国企业提出的要求又不合理。这就需要中国积极参与该规则的制定,将符合自身诉求的理念引入到谈判中,争取形成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竞争中性国际规则。

(四)健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服务体系

中国扶持企业“走出去”,应该更多地采取提供服务的形式,也就是健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服务体系。一是要在国家层面制定和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规划;二是要建设协助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三是要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支持服务。

(五)企业“走出去”要遵守当地法规和国际通行规则

对于已经在海外进行投资的企业,要遵守投资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遵循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所投资的项目要有利于所在国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和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受到的偏见,海外投资企业和项目才能受到项目所在国的欢迎。


五、结论以及展望


当前,竞争中性规则正逐渐成为全球通行的经贸规则。在国际经贸交流中接受这一规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竞争中性规则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是竞争中性规则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需要更多地“走出去”。因此,采取措施应对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一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实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竞争中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对外宣传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消除外国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偏见。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包括国企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话语权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障碍会越来越少,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将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


作者:吴国鼎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副研究员;党印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





◈转载自全球战略智库。版权归作者所有,凡原文有作者姓名一律转发,本文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