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发布于 2022-05-19 13:51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叫《万变不离人性》,主要思想跟我所认为的比较吻合,大概是说人性不是本恶,也不是本善,人性的本质是利益和自私,利益和自私不一定就是恶,是中性的。
虽然主要思想比较简单,但是全文看下来还是有很多新颖的点。
任何一个历史朝代,都有2套知识:一套是门外知识,一套是门内知识。门外知识教的是如何做一只更听话的羊,谓之【愚民术】。门内知识教的是权谋、手段、人性谋略,谓之【帝王术】。
接下来开始讲人性的权谋。
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开始讲起。
文章将诸子百家的思想解读为大大小小的国家研究怎么搞死对方。诸子百家的流派很多,主要分为三派,其他都是在这三派中排列组合。
第一派是儒家,主要是支持传统。
第二派是法家,主要是反对传统,支持革新。
第三派是道家,主张出世。传统不传统无所谓,乱世是因为大家功利性太重。
而传统就是儒家提出的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简而言之,【三纲五常】是一套等级森严的礼仪约束,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法家认为要用【法】取代【礼】,简单理解就是法治,律法。
而道家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文章写在乱世,法家有用,结束了春秋战国,并用法家的思想统一了六国,而本质上,法家的法治是让人们去私利,趋公利,将私利的方向引导到公利上。为公即为私,所以人人都热衷于为公,为国家出力。
而统一国家后,再用法家就不合适了。法家在乱世战争中有用,安定的天下就不一定那么有用了。所以秦国灭亡了。然后迎来了刘邦,刘邦采用的是道家的思想治国。再后面汉武帝采用的是儒家的思想治国。从此中国差不多2000年的帝王统治的基本政治形态就形成了。
从此,国家对百姓广泛宣传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让老百姓遵守礼仪、听话,服从管理。但在制度设计上走的依然是法家思想。这样,用法家思想治理百姓的效率有了,用儒家思想愚化百姓的手段也有了。
儒家主张人性本善,强调【承担】。儒家所提出的三纲五常、伦理相处之道,有利于推动人承担社会责任和维护个人家庭、社会的和谐。
法家主张人性本恶,强调【结果】。法家重法制,重奖罚,激发人的潜能,有利于推动人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强调【看淡】。道家提出让我们效仿大自然,一切事物、天地自然运转。
青少年适合学习儒家思想,完成【从无到有】的原始积累。中年适合修炼法家思想,完成【拿起来】的人生突破。老年适合修炼道家思想,完成【放下去】的人生使命。
真正的高手,亦正亦邪,对好人用儒家,对坏人用法家。
真正的高手,一半欲望一半豁达,家庭中用儒家获取家庭幸福感,事业上用法家建功立业,心态上用道家顺其自然。
真正的高手,半佛半魔,既有佛祖心,也有帝王术,两者缺一不可!
说完这三派思想。接下来开始讲人性的真相。
人刚出生时是一张白纸,没有思想,没有价值观。然后慢慢的在成长过程中,被遇到的人遇到的事情塑造、灌输形成思想。【生理基因】是遗传的,而【思想基因】是被种植的。经过后天的教化,形成观念和思想。
你出生后开始遭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教化,按照“洗脑”后的认知去看人、识人、了解人性、判断人性。这就是你早期对人、对人性的认识所形成的过程。
对95%以上的人而言,大部分你认可的观念,都是2000多年来不断宣扬、不断灌输、不断传承的儒家思想、观念、礼教。
高层人用法家思想,即阴的、暗的、黑的,主张人性本恶,而高层人宣扬儒家思想,即阳的、明的、白的,主张人性本善,让底层人学习儒家思想,仁义道德。
儒家思想教化的主要结果:让人越来越听话,守规矩,不逾矩,接受自己的命运,服服帖帖。对于底层人而言,无异于做一只温顺的羊。
而法家思想则认为:“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人与人之间本质上只存在一种关系,那就是利益关系。只要有利益,关系再疏远的人都能够捆成一团;一旦伤害到利益,连父子之间也会成为老死不相往来的仇敌。”
对于90%以上受过几十年儒家教育和影响的普通人而言,道德羁绊和感情束缚几乎是他们终生突破不了人性魔咒。而在高手和伪君子眼里,道德和感情正是驾驭普通人的工具和手段!。
洞穿人性的黑暗,目的是走向人性的光明。看清人性的丑恶,目的是保持人性的善良。
看到这里,好像在说要成功就不要有道德。比如资本家的压榨,他不知道这样不道德吗?他知道,但是他不会因为不道德而过不去心里那一关,相反,他觉得为了成本为了利益很正常。
其实文章不是说不道德才能成功,而是说要辩证的看待人性,人性是趋利的。法家道家和儒家我们要分开看,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亦正亦邪,在什么场景用什么方法,对什么人用什么手段。而且当你遭受这些人性的阴暗面的时候,不要觉得整个世界崩塌,对人性不抱有过高的期望,也不过分贬低人性。
接下来是第二篇,叫着《人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潜藏着5种不同层次的需要:
本质上,人就是一团需求、一团欲望,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从物质欲望到精神欲望。
按照层次划分,就是物质、精神、灵魂。大多数人上升不到灵魂。大多数人能够追求并满足灵魂需求已经算是幸福圆满有层次的人生了,
人性中最基本、最深层次的需要只有两点:【生存】和【繁衍】。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个体的生存、繁衍和群体的繁荣、衰退,有着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多年的进化之后,人类的社会属性部分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准则,这套规范和准则就叫做【道德】。
道德是用来约束个体的人性,达成群体繁荣的目的。个体愿意接受道德,是因为群体的繁荣,最终让个体受益。
道德不是人性,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之下,道德是反人性的。恰恰因为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才需要大量的引导和约束。
道德需要引导,通过教育、宣传、舆论谴责等缓慢但长效的手段,便形成了文化、价值观等等。而道德的社会规范,每个时代都会人为地划一条最底线。这条最底线就是法律,一旦触犯必然受到惩罚。
【外儒内法】的社会治理结构,本质上就是社会治理结构外化为儒家倡导的道德规则,内化为法家倡导的法律规则。
因为人性中的本能需要,催生了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也就是【自私】。趋利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生存,避害的本质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每个人一出生就是一个懂得趋利避害的【法家】,只是经过后天长时间的道德教化(记住,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反人性),你的人性涂上了一层厚厚的【儒家】色彩。
但是,社会本质上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丛林世界,弱肉强食是唯一颠扑不灭的规则。
人性并不是本善的,也不是本恶的。最本质的人性是什么?最本质的人性就是【自私】,就是【欲望】。
利益越大的地方,人性就会越自私;当自私达到一定程度,人性就变成了恶。
很多人说小孩子是世界上最单纯的,这里的单纯好像是说正义。其实我一直不这样认为,小孩子的人性未经过教化,是最原始的。他们的趋利避害跟成年人没有任何区别,只是成年人经过道德和规则的教化,变得有些拧巴,一边因为后天的教化,认同礼义廉耻,一边因为基因里人性的本能要趋利避害。
小孩子太“单纯”了,可以单纯的“善”,也可以单纯的“恶”,你对他好,他就喜欢你,你对他不好,他就讨厌你,他本能的知道怎么选择能够生存。
自私没有对错,但实现自私的出发点和途径却有对错。
也是因为人性本私,因此每个人都骨子里既有为善的潜能,又有作恶的倾向。这些作恶的潜能和倾向经过外在环境的刺激和内在利益权衡的驱动,便会释放出来。
人是一个复杂又简单的生物。复杂到每个人拥有多面性,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而人又是简单的,简单到人的本质就是追求利益,所有的行为规则都可以概括为人性本私。
接下来是说人的四类,没手段的好人,就是老好人。有手段的好人,没手段的坏人就是单纯的恶,有手段的坏人就是伪君子。我们应该去做那个有手段的好人。
这就跟前面提到的,对人性有了过高的期望,一旦发现人性没有那么好,便人生观崩塌。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