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教研】多重建构,活动体验,培养“量感”

发布于 2022-05-19 13:55

五月,有明媚的阳光,有芬芳的花香,有劳动的欢乐。5月16日下午,我校全体数学老师集中中山校区开展数学教研活动。本次教研由和炫老师带来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张晨曦老师带来三年级下册《年、月、日》这两节研讨课。

和炫老师的《克和千克的认识》这节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老师布置学生在家里、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做单位的物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数学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量感。






张晨曦老师的《年、月、日》这课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起始课,张教师从生活中有意义的日子引入,让学生认识年、月、日,学生利用年历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从而认识了大月、小月、二月以及相关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填写,课堂上自主学习,在观察记录、对比分析中探寻有关平年、闰年以及2月份天数的规律。张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经验与方法的积累,年、月、日与之前的时、分、秒之间形成对比联系,使学生对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便于系统建立时间量感。






课后,两位老师分别对自己的这节课进行了教学反思,接着,听课老师们也对这两节课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第一节课,方榕老师指出:本课属于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范畴,老师从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创设探究活动,在实践中感知,在操作中体验,建立质量大小的表象,化“无形的量”为“有形的感”。建议与思考:(1)调整教学顺序,先研究1克的量,然后研究整十、整百克,如50克,500克,再研究1千克,通过对比,探索克和千克的关系。体验重点可放在1克,500克和1000克。(2)量感建立后还应在估测中发展,可设计“掂”“估”“比”“调”的探究活动,在多次估测、调整中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量感。

李芳老师指出:和老师设计了适合儿童的情境“小红帽”引入教学,贴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再通过“掂一掂”和“称一称”来感受克和千克的量感,整堂课的教学氛围融洽自然。个人建议:先建立1克概念,1枚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再掂小的“回形针”跟1枚2分硬币比较,让学生感受一个小的回形针比1克轻,体会找标准量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再增加掂10个回形针、20个回形针,形成5克和10克的感知,然后让学生经历多维活动(估、拎、称、调),形成对“千克”的表象记忆,最后进行反馈调整,克和千克的概念量感体验会更深入。


黄文丰老师指出:本节课张老师有几个特别亮眼的地方:1.注重思政教育,一开始用重要的日子照片进行导入,不仅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时间单位年、月、日,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最后用古诗来引导学生珍惜时间。2.充分利用微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3.板书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很清楚看出年、月、日的关系。但是本节课容量偏大,活动探究没有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建议拆分两个课时教学。

此次教研活动展示的两节课都是围绕“量感”主题,在2022版新课标中“量感”做为小学数学核心素提了出来。其实“量感”的教学一直都是值得研讨的内容。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活动体验,给学生提供可操作的素材,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活动体验,在体验中建立量感。量感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在课堂内外进行拓展延申,逐步培养学生量感。

通过教学研讨,老师们在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有收获、有思考、有提升,实现了同伴之间的教学互助,共同提高。在这醉人的时光里,相信我们定不负芳华,快乐地行走在不断追求卓越的路上。







    撰稿:张城铃

拍照:杨喆

审核:陈芬

   编辑:叶显玉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