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分析

发布于 2022-05-20 06:57

 试题分析|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

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分析

山东省实验中学 刘敏


一、(一)1.命题点密: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文本信息、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作出评价的能力。

参考答案:A

2.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作出评价,判断其推论是否合理的能力。

解题指津:A、B项对应材料一第9、10段,画并非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也并非绝对不能描写静物。若用图画叙述动作,可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故A、B两项的推断不合理。C项要求根据文本理论分析具体的诗句,题干三句诗分别表现的是红杏开满枝头、江南春草返绿、面前两座青山的静态画面,但诗中分别使用“闹”“绿”“送”字,充满动感,故分析正确。D项信息对应材料二,“沈括质疑唐代传说”,表述正确,但这与后面的推论缺少逻辑关系,无法根据沈括例子的合理性判断王维作品的诗画关系。原文的重点在于论证“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故C项是本题答案。

参考答案:C

3.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解题指津:题干要求准确理解莱辛的“诗画异质”观点,主要指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分别有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诗宜于叙述动作,画宜于描写静物。A项以“眼中金屑”作比,生动地表明能够入画的诗并不是空灵的妙诗。故A项不对。B项的观点是“诗画同质”,与莱辛的观点恰恰相反。C项是说诗与画的圆满结合形成了“艺术意境”,这也不是莱辛的观点。D项对应材料一第8段,“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这是说画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诗歌则能表现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这是说诗歌能表现这个“一条绵延的直线”的动作,符合莱辛的观点,故D项是本题答案。

参考答案:D

4.命题点密: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表达讲究逻辑、语言简明通顺的能力。

解题指津:所谓“论证思路”就是作者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答题思路是,划分段落层次,概括主要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一般答案的组织是:文章首先……接着……最后……。材料一首先明确莱辛提出了“诗画异质”的观点,然后论证了莱辛得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接着引用莱辛的结论阐述由于诗画异质,诗与画形成了各自擅长的题材范围,并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突出这一观点,最后论述诗画并不仅仅局限于各自擅长的题材。材料二先运用引用论证指出中国古人在诗画功能不同上与莱辛的观点相近,然后论述的莱辛观点更加透彻深细,并举古代事例佐证了莱辛的诗画在时空方面各有专长的观点。这两则材料都围绕“诗画异质”展开,只是侧重点不同,本题没有比较的任务要求,因此只需分别理清作者的思路,形成语言简明、逻辑清晰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5.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运用文中提供的观点解决具体问题,表达明确、思路清晰、简明通顺的能力。

解题指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都是动作,题干要求说明为什么说图画表现“手挥五弦”容易,而“目送归鸿”难。解答此题应结合两则材料,筛选出有关诗画在表现时空方面差异的观点。文本主要讨论图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二者都是动作,如何比较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筛选有效信息,材料一说“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材料二说“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相对来说,“手挥五弦”是“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而“目送归鸿”在时间上是先后相承续的,因此,以图画表现就有了难易之别,“目送归鸿”更宜于诗歌。

参考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二)6.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具体内容的能力。

解题指津:A项“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旨在“说明王木匠手巧”,后文情节并没有和“煤油箱”“水桶子”有关系,因此“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表述错误。B项根据“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一点新闻”即后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可知王木匠讲石门阵是有依据的,他结合《三国》故事和真实事件形成自己的口头创作,有“创新意识”,故B项表述正确。C项,根据“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可知王木匠的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而“麻子”“小耳朵”等鬼子未必真有其人,突出他们的特征是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故C项表述错误。D项由“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可知王木匠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是因为没有“夜不闭户”这样和平美好的时代。“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是在感叹除了可以用“口”讲述抗日故事,更要用“手”守住家国之门,故D项表述错误。

参考答案:B

7.命题点密: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题和表现形式的能力。

解题指津:A项“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这是直接表现王木匠擅长讲故事;“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是侧面烘托王木匠“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所以,“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表述正确。B项“有的带胡子,有的麻……”是常态句式,而“带胡子的有,麻的有……”是变式的倒装表达,突出了“带胡子”“麻”等特征,故表述正确。C项“声音”的效果不难理解,而“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干扰力度较大,但本文的主体是王木匠讲故事,村民听故事,所以说驴叫声与故事毫不相干表述正确。D项小说体裁的本质之一是叙述故事情节,而本文的重点是王木匠讲故事的情节,故结构上是“故事套故事”,这样在叙述上避免了单调贫乏,但并没有表现多重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单一的,就是人们积极乐观抗日的主题。故D项是本题答案。

参考答案:D

8.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评论的能力。

解题指津:小说反复手法的运用,集中表现在王木匠对鬼子的描述上。具体如下:“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这五处反复,依次表现了鬼子嚣张进村而后遇挫最后败逃的情形,这样的讲述一方面突出表现了鬼子侵略的无耻贪婪,渲染了鬼子的可憎可鄙,从而更能激发人们保家卫国的热情。另一方面,这种一再反复的情节,舒缓了故事节奏,吊足了听众胃口,激发了听众的好奇心。

参考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9.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的能力。

解题指津:根据“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意味着要把文中提到的“门”都找到;根据“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要把这些“门”分类,并说明其含义。文中的“门”有:石头门(砖头门)、木头门、大门和二门。石头门是王木匠讲故事时根据洪子店人用砖头堵门抵御敌人而创设的更有表现力的门,文中说“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这个“好听一点”的深层意蕴,是说石头比砖头更加牢固,更能够体现人们抗击敌人的决心和意志。木头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门,是普通百姓的家门,是保护自己财产和安全的屏障。结合整篇小说和写作背景,可知“大门”是指国门,“二门”是指家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指向主旨,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只有守卫国家的安宁,才有每一家每一户的幸福,表达出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主旨。

参考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二、(一)10.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题指津:断句常在文意的理解和句子成分的搭配上设置干扰项,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比较选项,即可作出正确选择。选项中遇到的第一部分选择是“上皇欲强宗室”怎么句读,如果在“宗室”后断开,“以镇天下故皇”,句意不通,据此果断排除A、D选项。接下来比较B、C选项,“虽童孺皆为王”表达完整的意思,作前一句的谓语部分;或者说“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这个主语太长,其后需要断开以舒缓语气,故排除C项。到此,已经可以作出正确判断,但谨慎起见,我们还需要继续分析,最后一处是“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的句读,根据后文封德彝“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的回答,和太宗“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的赞同,可知太宗考虑的是如此大规模封赏宗室是否对天下苍生有利,因此要在“于天下利乎”前断开,故B项是本题答案。

参考答案:B

11.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语言识累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意义和作用的能力:

解题指津:这类考题涉及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称谓、礼俗、宗法、刑罚、职官、科举、饮食、车马等古代文化常识,考生应有必备积累,但也应有根据语境理解判断的能力。A项干支计时可以纪年月日时,文中“八月甲子”相连,可以判断标记的是太宗登基之日为八月的甲子日,故A项表述正确。B、C项侧重常识识记,表述正确。D项庶务,“庶”有“众多”义,因此各种政务表述正确。根据后文“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择群臣而分任以事”,可知并无“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的意思,表述错误。故D项是本题答案。

参考答案:D

12.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准确概括观点,分析并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就文本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观点的能力。

参考答案:B

13.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积累语言并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意思,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解题指津:第1句的关键点是:“患”译为“担心、忧虑”等,“密”译为“暗地里、秘密地”等,“试”译为“试探”,句意上要能理解“赇、赂”和受贿、贿赂有关。第2句的关键点是:“恶”译为“厌恶、讨厌”等,“乐”译为“喜爱、愿意”等,“过”译为“过失、过错”等,句意上要能理解“忠、佞”分别是忠诚(臣)、奸佞(臣)的意思。

参考答案: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14.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准确概括观点的能力。

解题指津:这道题非常灵活,要求审清题意,明确作答。司马光评论的“表”指的是古代的计时工具日表;“景”是通假字,日影。意思是国君就像日表,臣下就像日影,日影是根据日表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这句话是强调国君对臣下的影响。这样评价的目的自然是警醒国君要以身作则。

参考答案:

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二)15.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的能力。

解题指津:该命题适度关联教材,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考查考生知识积累的广度与应用的灵活度。虽然考生并不熟悉杨巨源,但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寄赠诗,寄赠对象是熟悉的江州司马,这样写作背景也就有了,理解起来容易了很多。根据教材《琵琶行》里“住近湓江地低湿”“江州司马青衫湿”可以判断杨巨源写作此诗是在读《琵琶行》之后,作为好友,固然满心同情牵挂,但更有让人感动、充满希望的宽慰:宽解白居易不必因天涯沦落而失意,应该随遇所安,享受美景;更要积极乐观,相信未来。故A项表述正确。第三句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我曾听说湓江水像衣带一样蜿蜒绵长,宽慰朋友所处之地风景尚佳,不必感伤。选项中“‘一衣带水’的典故”和“‘天涯若比邻’之意”属于穿凿附会,理解错误,故B项是本题答案。C项尽显牵挂和同情,这一句和前一句都是以比喻写被贬偏远之地的白居易的孤苦,故表述正确。D项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朋友的劝告和祝福,故表述正确。

参考答案:B

16.命题点密: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内容、阐释作品情感的能力。

解题指津:读懂读透题目的意旨是得分的关键,这道题尤其考查理解题意的能力。我们要特别琢磨“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味,这不同于“含有”或“表达了”,这个“已包含”暗示着整首诗多处表达“劝告”之意,只是这一句比较“委婉”,这样就要作如下思考:第二句是不是有委婉劝告的意味,还有哪些诗句在劝告友人,具体劝告的内容是什么,有没有更直接显豁的表达,这一句与其他的劝告诗句又有什么关系。第二句的字面意思是,东晋惠远高僧修行的东林寺你去住过了吗?言外之意是你被贬之地有名胜古迹,可以寻幽探胜,颔联承接此意,继续用美景宽慰。尾联照应东林寺,劝告友人东林虽好,但还要以前途为重,佛教虽可以使人超脱苦难但不可忘却再上青云的追求。

参考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三)17.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积累富有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能力。

解题指津:情景式默写一定要读懂提示。本套试题由于适用地区不同,有三种默写。版本1:(l)根据“他不过是个”提示,应写“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不应再写“然陈涉”,因为这样与题干重复。(2)根据分号前后的提示,应写“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3)是开放式新题,所写诗句只要有“王孙”的意象且表达隐逸、离别等情感的诗句即可。必背篇目里的诗句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版本2:(1)“除了痛心君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对应课文内容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题干的“还有”二字要求接着写下去,所以应写“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根据“变法是为了”和“不是为了生事扰民”的提示,应从正面写变法的目的,即“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3)看似开放式新题,但限制性很强,根据标点符号设问的暗示,必背篇目里与之相关的句子出自曹操《短歌行》,故应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版本3:(1)根据“百里之外”的提示,应写“宿春粮”,根据“千里之外”的提示,应写“三月聚粮”。(2)这是接着写的考查方式,根据“先是”“然后”“最终”的提示,应写“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3)也是开放式新题,所写诗句只要含有“三秦”这一地理名词即可。必背篇目里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参考答案:

(版本1)(1)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2)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3)示例一: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示例二: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示例三: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示例四: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版本2)(1)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2)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3)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版本3)(1)宿舂粮 三月聚粮 (2)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 (3)示例一: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示例二: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见(是)三秦 示例三:镜写三秦色 窗摇八水光 示例四:三秦流血已成川 塞上黄云战马闲

三、18.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词语语义和情感细微差别的能力。

参考答案:D

19.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发现并纠正语言运用中存在的明显问题的能力。

解题指津:做好语病类题目,除了要熟知病句类型,还要靠语感。针对选择型语病修改,不需要全面精准的理论分析,善用排除法即可快速作出正确判断。原句有两处错误,前半句结构不一致;后半句用词不当,“导致”多指引起不好的结果,可用“使得”。因而首先排除A、B项。C项根据前两个短语的定语+中心语的结构,第三个短语也应一致,即“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这样三个结构一致的短语合起来作句子的主语部分,故排除C项,D项是本题答案。

参考答案:D

20.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结合具体材料说明对语言运用规则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解题指津: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相似、相关或相承意思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表意凝练,概括力强。这组对偶,名词“剪纸灯谜”对名词“秧歌花鼓”,内容相似,都指传统民间艺术;动宾结构“描绘城乡风物”对动宾结构“传播时代精神”,语意相承。该句高度概括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上的丰富,意义上的深远;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的美感,极具表现力。

参考答案: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21.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题指津:句子复位特别需要“瞻前顾后”,先看前一句,说明的情况是南极的雪变了颜色,补写句子要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因此“雪变色”是陈述的重点,排除C、D项。再看后一句,说明对象是雪衣藻,而“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强调的是“这种微型藻类”,所以排除B项。A项是本题答案。

参考答案:A

22.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表达上概念准确、判断合理、推理有逻辑的能力。

解题指津:补写句子首先要明确语段大意,然后根据上下文逻辑推断补写的大致内容,最后根据具体要求确定精准答案。文段主要解释了雪衣藻引起南极雪变色的原因和可能对南极环境的影响。第一处根据后文“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可以推断“处于冬眠静止状态”是在冬天低温环境下。第二处根据后文“成熟后”“变为红色”,可以推断未成熟时是绿色的。第三处根据前文“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和后文“融雪速度的加快”,可以推断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还会加快融雪速度。

参考答案:示例:①在寒冷的冬季 ②生长期呈绿色 ③加快融雪速度

四、23.略。

(来源:《语文学习》2021年增刊)



来吾语文

陪伴你的高中成长
语文天生重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