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你焦虑吗,你的焦虑到底源于什么?

发布于 2022-05-20 12:13

  •  目录:

第一部分:不同流派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与行为模式;

第二部分:童年的影响导致人为避免焦虑时的态度和行为的差异;

          童年的影响导致成年后亲密关系的不同;


  • 不同流派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与行为模式

特质流心理学家的研究中发现,在社会交往中感到焦虑和羞怯才是更普遍的现象

社交焦虑的定义:

社交焦虑(羞怯)是一种与社会交往或参与社交活动有关的焦虑,有社交焦虑的人会体验到一般焦虑的症状,即生理唤醒水平升高,不能专心,感到紧张,他们能明确感受到他们不舒服的来源是他们正在会见或即将会见的交往对象。

社交焦虑者经常会反思是否自己做错或说错了什么,也会因为太过紧张而不知道说什么,从而使谈话陷入沉默,而在需要帮助时社交焦虑者也更加不愿去寻求他人的帮助。

特质流派的很多研究者认为,社交焦虑是因为对于评价的恐惧,害怕与他们交谈的人会觉得他们很蠢、无聊或者幼稚。

在交谈中,他们会试图尽量让谈话变得简短和不具威胁性,他们会较多的赞同对方说的话,而在轮到自己讲话时只是重复和解释对方说的话,使得社交焦虑者会给人留下一种有礼貌但不想深入谈话的印象。

由于社交焦虑者非常担忧负面评价,所以他们会尽量控制自己给别人的印象,他们会谨慎的避免潜在的争论和尴尬的话题,也很少的暴露个人信息,以减少留给别人负面印象的可能。

特质流认为对于部分社交焦虑者而言,他们并非不善言谈,而在于如何发起一次谈话,他们应该做的是如何树立信心。

编辑搜图

生物学派认为,导致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排斥,当我们被社会群体排斥或拒绝时,我们会非常痛苦。这种痛苦不仅限于相对较少见的被一个群体明确拒绝或某一关系中被排斥时产生。任何暗示着我们可能会被社会拒绝,或我们对别人不再有吸引力的信息,都会威胁到我们的从属需求。

 行为主义流派认为社交焦虑是不断对错误行为加以强化的结果,一个社交焦虑的女孩可能觉得,逃避家人的指责和嘲笑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可能的回避与家人的接触(消极强化),这一行为后来又泛化到其他人上。

而一个社交焦虑的人虽然努力与别人发起谈话,但未从获得奖励,久而久之便不再去尝试,则被行为主义理论家认为是强化太少。

编辑搜图


人本主义罗杰斯认为:焦虑是因为我们接触到跟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的信息,如果这个信息严重威胁到你的自我概念,焦虑将很难克服。

而当我们在意识之下接收到这一威胁信息时,我们将防御它,不让它进入意识之中从而对抗焦虑。而最普遍的防御是扭曲,甚至是断然的否定。

例如 “她真不应该因为我说的话而不安”或否定事实“我不知道这些钱是他的。”

扭曲和否定可以暂时减轻焦虑,但这种缓解是有代价的,每一次的扭曲都会使我们离充分的感受生活越来越远,严重时会把现实和幻想混淆。抵抗威胁性信息的保护墙彻底崩溃的结果是更加焦虑。有意思的是当人获得正面信息与自我概念不符时也会产生焦虑。

罗杰斯认为人很难接受某些信息并将他列入自我概念是因为多数人是在,儿童认为需要并希望得到积极是以他们的行为为条件的,这促使儿童学会放弃真实情感和愿望,只接受他们身上被父母赞许的那部分,他们拒绝自己的错误和弱点,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

而在成年之后,这一过程仍在延续,我们只把那些能赢得生活中重要人物赞许的方面纳入自我概念。我们不是接受和表达别人不喜欢的感情,而是否认和扭曲它们,其结果就是失去了与自己情感的联系。

 

编辑搜图


儿童时代的影响:

新弗洛伊德理论中卡伦·霍妮提出

在人际交往中为了避免焦虑,往往会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来使用,而神经症的人,在各种社交交往中只能使用其中一种。

  1.      接近人群这是一种索取性的交往方式,他们习惯彰显自己的无助感来应对焦虑,他们依赖别人,强烈的需要被爱和被接受,这样的人大多认为只要找到爱,一切都会变好,他们不加选择的依附于身旁的某人,因为他们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比孤独和被冷落好,在正常情况下,这样的关系都不会长久。

  2.      反对人群

这类人应对焦虑的方式就是和他们战斗,他们通过攻击和敌意行为,以此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无能感进行补偿。

在儿童和成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总是要欺压人的需要,他们会用伤害性的语音去痛斥别人,这些人熟练的运用着这类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与这样的人交往,往往都会伴有痛苦的经历;

  1.      脱离人群

这类人往往有强烈的回避倾向,他们以回避感情、爱和友谊来作为处世之道,因为感情依赖会使他们回忆起童年的痛苦,所以他们对感情体验感到麻木,避免焦虑的最保险的方式就是不参与。

编辑搜图


这3种观点和新弗洛伊德中爱因斯沃斯对于亲子关系的划分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爱因斯沃斯也将亲密关系也分为了3种

1.安全型:幼儿时期,婴儿能察觉到家人对于自己是敏感、亲切的。甚至在实验中家人不在的时候也这样想,所以安全型的婴儿都比较快乐和自信,在成人后建立恋爱关系时也容易信任,依赖对方、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2.焦虑-矛盾性

这种关系中家人对于孩子的需求并不是特别的和敏感,所以实验中在家人离开后婴儿会变得很焦虑,往往在家人离开时就开始大哭,别的大人也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很害怕陌生环境。这类的人在情侣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相处时苛求对方,有时过于强势,以至于太希望受到而吓跑对方。

3.回避型

  这种关系中家人对于孩子也不敏感,而孩子也会进行着疏远和冷漠。在实验中家人离开时,孩子不感到焦虑,家人回来时也并不特别在意。

  这类人成年后会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与他们太过亲近会受到伤害,他们对于感情的投入小心谨慎,害怕不可避免的分离会带来伤害,所以往往回避亲密关系的发生。

以上神经症的焦虑回避方式与亲密关系的分类,都源于儿时生活的影响,与养育者关系的早期经验成为我们处理以后人际关系的基础,他影响着我们以后关系的建立

但并不是说,人的性格始终是一成不变的,人格是稳定的,但是也是发展的,经过时间的洗礼,回避型的人格也有机会成为安全型的人格。所以请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本期的内容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书籍:《人格心理学》

作者:Jerry M.Burger  译:陈会昌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