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猎罪图鉴》聊心理:为什么有的人总喜欢活在幻想里?

发布于 2022-06-01 13:05

作者/徐亚辉

编辑小姐姐最近着迷于罪案推理新剧《猎罪图鉴》,想让我就此写一篇文章。

看到播放源的一句话简介,很酷:当破案的一切努力将成为泡影时,画像师是最后的王牌。

这会让我很自然想到,生活中对自己或别人不理解时,懂一点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更具有穿透外显直达本质的力道;困惑当前,人人都需要心理的自我画像。

注:此篇涉及到第3-5集的部分剧透,想看分析,请继续。

电视剧起个好名字真的很重要,比如《猎罪图鉴》,被很多人记成了《犯罪图鉴》,眼神再一晃还能看成《猪罪图鉴》。确实非常小猪猪。

毫无疑问《猎罪图鉴》是个悬疑犯罪剧。

剧情梗概:高一美术女生任晓玄,性格孤僻,不被同学待见。某次在画室,老师差点对她进行猥亵的时候,一个“男孩子”突然出现救了她。

“他”其实是另一个高三女生瞿蓝心,因为总是融入不了人群,经常独自一人练篮球,是个喜欢留着短发的假小子。

画室初见后,晓玄就把蓝心当作想象中的人,从此爱上了“他”。

她悄悄地跟着蓝心,看“他”打球、吃饭。蓝心也会在晓玄跑步时,在后面陪跑;在晓玄遭到同学奚落嘲笑后,丢给她一块糖果以安慰。

两人的关系若即若离,又有些清甜。直到有一天蓝心看到晓玄的画才明白,晓玄并不是把她当作彼此理解的朋友,而是当作异性的恋人。

那晚,蓝心鼓足勇气穿了裙子,想让晓玄看清真实的她。但晓玄拒绝接受眼前的事实,咆哮着质问:“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要来伤害我?你毁了我心中唯一的美好!”

然后出人意料的在蓝心面前掏出美工刀自杀了。

接着弹幕就炸了。网友无法理解晓玄的赴死之举。

  • “明明自己瞎,分不清男女,还把责任推给别人,脑子有问题!”

  • “当闺蜜不好吗?发展成女女不香吗?”

  • “自己死,还把蓝心给坑了,一辈子的阴影......”

其中一位网友的评论亮了:心之所向,不分性别。

那么,心所向往的是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或渴望,是不分性别的呢?

我自己有一种大致理解人的方式,就是一个人的行为越难理解,TA的创伤可能就越早期。

你观察小孩子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大量让父母感到困惑奇怪的表现,正如我们不理解晓玄的内心世界一样。

晓玄把蓝心当成男生来爱,并不是成熟的男女之情,而是在寻找心灵成长中缺失的一个片段。

这个片段的指向和功能,是精神发展早期的两大主题之一,在自体心理学里被称作“理想化双亲影像”,熟悉的说法是“理想化移情”。

这是一种更原始的、渴望融合的心理发展需求,一般从父母的养育中获得。它的内部语言是:你很强大,我是你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孩子需要体验自己是强大的父母的一部分,就好像是被“加持”着获得了力量,然后才会向分化,慢慢成长起来。

在剧中,晓玄的背景提到,父母离婚,经常搬家,频繁转学,在哪都待不久。还有一处细节:她恨母亲;由此她融合的需求就将转向父亲。

当男性化外表的蓝心出现,强有力地吓退了试图猥亵的老师,那个能提供保护和融合的父亲形象,瞬间在晓玄的心中定格,再也无法抹去,虚弱的自体被理想化的希望点亮。

如蓝心所说:“茫茫人海中,平淡无奇的我们,却在彼此眼里,散发着光”。

在学校展示墙的一块画板上,正面是晓玄画的“男生”蓝心;而背面,是蓝心画的真实模样的晓玄,笑容灿烂。

蓝心也渴望被晓玄看见真实的自己,但晓玄只愿意看到理想化中的“他”。原本是两颗孤独灵魂的双向奔赴,最后却发现不能彼此救赎。所以蓝心说:“那天死的,是我们两个人”。

对于晓玄来说,蓝心女儿身的真实,无疑是对她融合需求的拒绝,毁了她唯一的光。

理想化的客体不让我融合,不能为我所用,死亡焦虑被激活,最终只能走向极端的自恋。至此,任晓玄的“分不清男女”以及自杀,就可以解释了。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任晓玄,她的遭遇,描述的是一个虚弱自体在寻求理想化的过程中,初期就失败了,导致她没有机会活下来,继续发展出成熟的自体。

在另一部热播结束不久的电视剧《人世间》当中,让我们看到了可修复的故事版本。周蓉与女儿玥玥的前期融合也不好,母女关系紧张。

后来玥玥在作文中,塑造了一个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光辉母亲形象。她跟哥哥说:“就是想让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知道,我也有妈妈,而且很优秀”。

玥玥对妈妈的理想化,通过周蓉不断尝试与女儿拉近关系,变成了现实。

当她逐渐知道,那个优秀完美的妈妈真的跟自己有关,愿意为她付出,原始的融合渴望就完成了。

现实生活中,和每个人有关,比较顺利一些的状况是怎样的呢?想起曾奇峰老师写过的一个好玩儿例子,我以为太经典,借过来用一下。

一个男孩,到学校里到处跟人吹嘘他的爸爸是教授,所有人都信以为真了,为此男孩的自恋被满足了好久。

结果后来才知道,他爸爸被封的是打麻将的“教授”,可想而知大家的反应。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男孩最需要理想化的融合阶段,他借助了父亲这个外部客体,发展出了自己的力量。

有了这份力量,让他能够去接受父亲只是个麻将教授,日后变成应对外部挫折的能力。

最近还看到一位女性的文章,因为疫情,她和两个孩子被隔离在酒店。检测人员来了,小女儿被鼻拭子弄到哇哇大哭。

女儿问她:“妈妈,明天医生还会来弄疼我的鼻子吗?我们要在这里住多久?”

她答:“妈妈不知道,也不能确定;但是可以保证,医生再来弄你鼻子的时候,妈妈会一直紧紧抱着你。”然后小女儿就放心地跟哥哥在房间玩游戏了。

我很相信,这位妈妈日常里,会一次又一次满足融合的需要,直到孩子的内心强壮起来。

与此相反,当我们早年的融合需求满足不够时,成年后可能会把自己圈起来,变得社恐;另一种可能是缺乏自信心和自我确认感,渴求权威,把他人想象成完美的;持续生活在理想化别人以及理想化破灭的循环之中。
一个人总是活在幻想里,很难去面对现实的原因是,没有在曾经的养育者那里汲取到面对现实的力量。

相当于让手无寸铁的人要去打败对面强劲的敌人,想想都痛苦的不得了,不如想象人间美好来的舒服。

从自恋的角度看,大概体现为两部分的力量:

一是渴望自己的存在被看见、能力被认可和赞美

二是找到一个近乎全能的人,来证明和体验自己是完美的。

有力量迎接真实的人,曾经得到过父母给予他们这两方面的回应和支撑,他们不需要更多地活在幻想中,也更容易处理好工作和人际,获得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否则,就会感到诸事不顺,带着幻想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伴侣总是让自己不满意,工作常常找不到价值感,内在的空虚无力时不时袭来。

精神分析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部分看清自己活得不自由的原因,尴尬之处在于,创伤在童年,只是已中年。

经常写文章,每当在评论区看到“理解是理解了,我该怎么办”时,还是不免一阵焦虑。

总是活在幻想中怎么破?

冒着出卖朋友的风险,告诉你我认识的一对情侣怎么做。他俩的童年,各有各的悲惨,几天几夜说不完。之所以现在还没分,是因为解锁了新玩法。

他们约定,隔段时间,每人选一天当“宝宝”,提前把自己“宝宝日”的需求写在便签纸上给对方,比如求表扬、被照顾、提无厘头的要求等等;规则是,中间发生任何分歧,都要以成年人的态度沟通。

这样既满足了幻想,也不至于过度退行。也可以把这种方式加以调整,用到其他让你觉得可靠的关系里。 

最后想说:真实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你真地相信,自己什么都没有。

-END-

作者: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2000多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9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2014年至今,老虎工作室总共发布了15000+英文启蒙课程、12000+中英文故事、6000+育儿分享、才艺课程、英文口语纠音课程,有声资源总数以每月1000+的速度快速增长。

700万人,总收听量超过19亿次。
老虎工作室英文启蒙团队致力于帮助0-12岁孩子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学习英文、爱上英文,为不同阶段孩子量身打造“听说读写”的完整解决方案。

老虎工作室会源源不断地向大家输送最前沿先进的学习理念与方法,为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孩子提供对应的课程和学习资源,为家长们提供各种家庭辅导策略和教育养成方案。

更多资源,尽在会员中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