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跑步指南 | 破3和破4,哪一个更快乐?
发布于 2022-06-02 18:42
凡为跑友,都懂得“破4”“破3”的说法。跑个马拉松,谁不想跑得快一点、帅一点呢?
不过,我想请你回忆一下:
当初完成第一次全程马拉松时的你更快乐,还是全马破4那次的你更快乐?或者作为一名高水准业余跑者,破3那天会是你跑马历史上最开心的一天吗?
赛道是越来越卷了。
但是,在你的内心,快乐,或许并没有增加几分。
最近在创业界曝光频率极高的《纳瓦尔宝典》,是著名股权众筹平台AngelList的联合创始人兼CEO纳瓦尔·拉维坎特(Naval Ravikant)的推特语录的整理,他被称为全球股权众筹鼻祖。
书中,纳瓦尔并不激励你“努力”“奋斗”“拼命”,他是反对“内卷”的,他的潜在设定是“人人都想变懒”。
总跟别人“卷来卷去”,肯定不是一种好的活法,一种好的方式,或者一门好的生意,反而会反噬你过去的积累。因此,他的底层逻辑是,
没人能在“做你自己”这件事上比你更擅长。
跑步也如此。传统的马拉松跑法都是强调上强度、意志力、拼搏、坚持,一旦停下来、懒一下,很快你的跑力降、摄氧量降、配速降,导致信心降。
也就是说,
传统训练方式是一种“No pain no gain模式”。
就像我们大部分搬砖人,一天不上班,就一天没收入,你必须不停地干活、干活、搬砖、搬砖……才能保证基本生存需求,容不得你躺平;而另一边,生活的成本又不断上升。
这就是现代人焦虑感的来源。
于是,各种贩卖焦虑的营销手段纷纷上阵,非科学的“毒鸡汤”大行其道。
所以,选择一条路、一种做事方式,要思考一下:它是不是“No pain no gain模式”,是不是可持续的,是不是一懒毁所有(前期付出、能力/资本积累等等)?
在商业上,有一个“网络效应”的概念。一些公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只是一直埋头做,走到某个时间节点时,一旦“网络效应”发挥作用,它就迎来了爆发期,上了一个新台阶。
那些平时规律地、尽可能舒服地训练的人,或许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我要跑到400”“我要破三”的执念,想的只是通过跑步获取健康,这才是一种长期价值。
如果你在跑圈里待得够久,一定遇到过那些只跑步、极少或从不参赛的人,而且一跑就是几十年。然而这样的人,真的很少。
可是偏偏是这些人,一旦参赛,就会轻松跑出好成绩。而那些“技术流”——每天琢磨怎么练得更狠的人——反而可能在比赛中崩掉,因为很可能他们追求的只是一种短期价值——将身体榨干,将自己逼到墙角,激发出最大潜力,只想迅速取得高额收益。
只追求短期价值的好处,当然可能具有一定的确定性;但是,你要知道,其间的成本与收益比例不一定为最优;其次,这种收益是一次性的,还是长期适用的?如果一段时间不搞大强度,你能不能维持这个成绩?放眼将来,它能不能带给你长期的健康?这其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如果你是以“健康”作为长期目标的话,那么你一定不能以过程中某个节点最优作为短期目标。
用塔勒布的《随机漫步的傻瓜》中的“均值回归”来说,以一时的成败来论英雄,是愚蠢的,因为常常人们会以运气来判断实力。看看前年被大肆宣传、出尽风头的收益冠军的基金经理,他们后两年的业绩大概率落在了最低处,其实就是均值回归在起作用。
跑步成绩亦如此。不要动不动给自己设置“破3破4”的目标,平稳地跑着就好,时间拉长一点,你会收获比那些“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伤无数”的跑友大得多。
所以,最好避免突然跑出一个好成绩(局部最大化),反而是一件危险的事。
Web 2.0教父Tim O'Reilly以自己的创业经验总结过一句话:
钱就像旅行中的汽油,没油了汽车会抛锚,但人生并不只是从一个加油站开到另一个加油站。
他指的是金钱与人生的关系。跑步也是如此。
现在太多人以“马拉松破3破4”为目标,并以此为成功与幸福的路径。跑步是工具,是你通向健康的途径而已,不是目标本身。重要的是,你在跑步时,是否享受这个过程,是否获得了美好的体验,是否从中有更大的领悟。
禅宗里有一桩“指月”公案:
唐武周时期有一位比丘尼,叫无尽藏。
她对六祖慧能说:“我读《涅槃经》好多年了,但仍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
慧能回答道:“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也许我能帮你解疑。”
比丘尼忍不住笑着说:“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谈得上解释经典呢?”
慧能告诉她:“真理与文字不是一回事。真理就像天上的明月,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能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明月也并不一定非用手指不可。”
在佛陀的《楞严经》里早已提到,“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如同一个人用手指指示月亮的方向,告诉别人月亮的所在,那个人应该顺着手指去看月亮。假若他只是反复研究这根手指,以为是月亮,那么他不但看不到月亮,更看不到手指。
这里的月,指的是清净的佛心佛性;手指则是比喻指引我们认佛心、识佛性的经法。假如以为经法本身是目的,执着于经法的语言文字,就是把手指当作月亮了,不但无法得到清净的佛心,更会失去经法的意义。
套用到跑步。我们常常说走得再远也别忘记为什么出发,跑得再久也别忘了初心。一味求快,以“快”为目标,就失迷了那颗“佛心”。
在这种语境下,破3也好,破4也罢,其实都是单纯的数字,它们并不直接定义你跑步这件事的成功或失败。
跑步带来的长久的幸福与健康,并不依赖于你在赛事主办方那里下载的一纸完赛证书。
跑步的成功没有标准,完全是“自定义”的,无需与他人比较。只需看你的目标,是“谋求进步”还是“展示成绩”,不同的目标焦点,决定了你的跑步之路怎么走,也决定了你的终身健康状况。
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
你跑得快,另一面是你有更高的受伤风险;
你跑得多,另一面是你花在家人身上的时间减少了。
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意思是,当你跑明白了,你也就放下了,对跑马成绩没有执念,就只是跑,跑在当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