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哪几种情况不能随便“输液”?
发布于 2022-06-02 19:03
静脉输液是指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等),一般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将大量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如今,静脉输液技术也日趋“方便化”。在坊间很多人认为有个头疼脑热,静脉输液比口服用药更方便、见效快。实际上这种想法有失偏颇,因为很多情况并不适合。
根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 “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相关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应该“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的就不要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较高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静脉注射给药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57.8%,远超于口服和肌注给药。
除此之外,过度输液还可能对人体造成更多的伤害。
1.降低人体免疫力。如果一生病就输液,会形成“依赖”,久而久之严重干扰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功能。特别是输液中大量的抗生素,用多了也会增强耐药性,使得以后遇到相似的疾病不得不加重药量,以至于“培养”出更多的耐药菌,甚至催生出“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
2.各种不良反应。血液中直接注入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者其他代谢产物时,可能造成人体发热、红疹、肿胀等过敏反应。
3.加重心脏负担。对于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不好的人,过度输液会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功能恶化。
4.损伤肝肾功能。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不经过胃肠,但所有的药物都要经过肝肾代谢,意味着会增加肝肾负担。
5.静脉炎症。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能会引起静脉炎。
除此之外,输液需要对皮肤进行刺穿,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针刺部位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
这4种情况,不能随便输液
1.消炎针
有些患者只要有点感冒发热或肠炎腹泻,就要求输液用“消炎针”,也就是抗生素。其实很多感冒是病毒感染,不需要用抗生素,用抗生素也不能缩短病程,甚至可能导致菌群失调;肠炎即使是细菌感染,静脉输液抗生素到肠道的浓度反而低,疗效还不如口服。
2.通血管针
“通血管”针是很多中老年病人心中所好,不管有事没事都喜欢输中成药注射液“通血管”。实际上某些中药静脉制剂安全性不高,不时有各种毒副反应的报道,而且老年人心肺肝肾功能减退,输液过多过快可以诱发心衰,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死亡。
3.营养针
所谓的“营养针”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和白蛋白等,这类药物只有在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或病情危重才需要静脉用,进食正常的人可以从食物或口服药物获取,没必要静脉用药。尤其是白蛋白,价钱贵、半衰期短,不足两周的时间就被代谢掉,所以只用于急重症病人以提高血液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等。
4.增强抵抗力针
“增强抵抗力”的针主要是球蛋白等。有些人以为经常输球蛋白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得病。实际上球蛋白在体内也仅存几天,对正在发生的感染性疾病和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疗效,但没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