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

发布于 2022-06-02 18:59



分享@健康正能量   帮助更多人


“人会产生梦境的科学解释是,人在睡眠时脑细胞也进入放松和休息状态,但有一些脑细胞并没有完全休息,微弱刺激就会引起活动,从而引发梦境,比如白天有一件事情非常令人兴奋,临睡前还在想着该事情。当大脑其他神经细胞都休息,该部分神经细胞还在兴奋,就可以成为做梦内容,也就是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1、由于人在梦中以右大脑半球活动占优势,而觉醒后则以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在机体24小时昼夜活动过程中,使醒与梦交替出现,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因此,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人的注意力、情绪和认识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

一般的梦感不会造成身体的不适,更不会造成精神或者身体的负担,但有些人觉得做梦过多,影响正常的睡眠,醒后头脑昏沉,精神恍惚,全身疲惫无力,梦境仍久久缠结脑中不散,感觉严重的影响了睡眠的话,这就不是多梦,而属于失眠的一种症状了,一般失眠都会伴有病理性多梦,这也是由于失眠而导致的睡眠不足而导致的睡眠规律被打破而引发的疲累感,事实上这种疲累感并不来自于做梦。

在排除影响睡眠的环境因素之后,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做同样的或类似的梦,则预示有潜在的疾患。沈政教授说,仔细想一下,下面的场景你是否经常梦到:梦中听到怪响,预示听觉系统可能有潜在疾病;梦见吃东西,感觉恶心、呕吐,则预示胃部有潜在的疾患;梦见掉牙齿,连续几日内都做相同的掉牙齿的梦则与口腔运动和胃肠道功能有关,提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有疾病的存在。梦中大喊大叫,也叫做梦魇,人如果梦中遇到危险,如有人追赶却跑不动,此时人就会非常惊慌,往往会表现为大喊大叫。一个人如果经常梦魇,是由于脑部的兴奋状态过度,头脑频繁活动而得不到应有的休息。这时就需要使用一些抑制剂的药物让大脑在睡眠时得到应有的休息,才能在白天更好地工作。
 



2、梦是大脑在夜间运转的副产品吗


面对“梦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哈佛大学教授艾伦·霍布森的回答是:没有意义。他认为,梦仅仅是脑在夜间运转产生的副产品,有一种“激活器”启动了海马体及大脑的感觉和情绪区域,这些区域随后利用我们的记忆制造出了图像和感觉。


某些脑区域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活动较少,尤其是掌管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区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一阶段的梦中有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异事件。


另一些区域反而特别活跃,例如视觉区域和运动皮层,因此梦中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动作和画面。掌管情绪的杏仁体在梦中也经常过于活跃,因此许多梦情绪色彩丰富。快速眼动睡眠期间,脑干中的蓝斑区还会抑制身体动作(患有某些病的人除外)。


3、梦是模拟险境,教人如何免于死亡吗?


2000年,芬兰图尔库大学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安蒂·雷翁索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理论,他认为梦境是用来模拟一个险境,做梦可以让人学着更好地面对危险。


雷翁索发现许多人的梦中,时常出现攻击、追逐和危险动物等画面。青年人的梦中60%—77%都是充满威胁的,而研究人员通过解读猫狗的梦中动作发现,它们的梦也充满了猎杀和搏斗。


这位心理学家认为,做梦可以训练我们的逃脱、反击、适应等自卫能力。从这一点来看,梦的效果比想象更好,因为睡眠者是真的相信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到真实环境中的情绪并全方位沉浸在一个三维环境中,所有感官和运动器官都被调动起来。


2007年蒙特利尔大学的托雷·尼尔森的研究支持了模拟险境的理论。这位心理学家分析了200位刚生完孩子的母亲的梦,发现其中86%与她们的婴儿有关,而更有73%的梦描述了她们的婴儿处于险境(如孩子因为母亲的疏忽而在婴儿床里发生窒息,或是从摇篮掉落等),母亲做了这样的梦后时常突然醒来。


4、做梦,是为了更好地消化负面情绪吗?


科学家研究发现,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梦中尤其容易充斥着负面情绪,这是因为该阶段脑部杏仁体(脑的情绪中心)十分活跃。


在这个睡眠阶段,脑的特殊配置让其可以通过“空转”来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记录下的图像和情绪。此外,他们还认为主管短时记忆的海马体会与杏仁体对话,将前一天产生的恐惧或困难情绪与其他一些可能不相关的、更加中性的事物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消化”这些负面情绪。


更广泛地说,这样的情绪训练可能也是睡眠的一个功能——人常说,从绝望走向希望最短的路径就是睡个好觉。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互联网及其他微信公众平台,出于传递更多健康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