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读唐诗?

发布于 2022-06-02 22:04

写在前面:读唐诗,对很多人而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从学前启蒙开始背唐诗,到成年为止背了数百首不止。这些背过的唐诗大部分都被忘得七七八八,偶尔有些句子会被不经意想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唐诗?唐诗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着一个什么角色,有什么意义?千年前的古人创作出来的诗句,和我们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在这篇文章里试着探讨一二。

在这个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最典型的唐诗应用场景,当属人们发朋友圈的时候。每当人们遇到季节更替的自然美景,便很容易联想到儿时背过的诗句:例如春天的繁花似锦,会令人联想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早行》)、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夏天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秋天看到满山红叶就会联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冬天的清晨,推窗看到满树白雪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会脱口而出。我们发现,唐诗与自然是如此密切相关。


当一个人突然陷入某种孤独惆怅的情绪中,也很容易找到对应的诗句来表达,例如冬天想邀请好友喝一杯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月夜独徘徊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月夜思怀的诗句,更是会纷至沓来。疫情期间,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更是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我们会发现,唐诗与情感亦是密不可分,不仅能表达个人的情感,也能表达社会的情感。


从最简单的功能讲,熟读唐诗,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语言的表达力。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每当看到晚霞和落日,不会只说一句好美啊,还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面对苍茫大漠除了感慨“好多沙子”,还可以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当恋人之间想要表达长厢厮守的愿望时候,可以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而不只限于发一个“1314”的红包来传情达意。从某种角度讲,唐诗帮助我们的表达更准确、更富有诗情画意,自然也能够带来更美好的感受。我们会发现,唐诗是语言的最精炼和最完美的表现形式,能让我们活得更优雅、更精致。

唐诗,或者说是以唐诗为代表的所有诗歌,都能体现出语言凝练的魅力,都与自然有关,与人的情感有关。那么,在我们表达当下心情时,这些千年之前留下的词句,为什么能比我们今天创造出来的语句还要贴切?这与唐诗的产生密切相关。

凡说汉语,必读唐诗

像唐诗这么美的东西,如果明明懂汉语却没能领略,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辉煌的时期,“盛唐气象”给了诗歌蓬勃发展的沃土。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唐诗的创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作。流传到今天的有近50,000首唐诗和2,500多位诗人的名字,而这个数字仅仅是唐诗实际数量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所有这些经过历史长河冲刷留下来的诗句,一方面是最幸运的唐诗,另一方面,不言而喻,也是最经典和最值得推敲的句子。


如今被保存下来的五万首唐诗中,人们真正传诵的并不多。清代康熙年间曹寅主持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48900多首;此后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的《唐诗别裁》,收录诗1928首,即使这千余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到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收录唐诗310首,才成为今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就拿近两年最受好评的文化栏目《中国诗词大会》来说,据说选手只要熟背800-1000首唐诗,基本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成绩。


自媒体作家王晓磊(六神磊磊)说,今天的我们能够读唐诗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运唐诗,是一种错过它的遗憾指数极高的东西。他认为,只要略懂汉语认识常用汉字,人人都是唐诗的有缘人。全球有50亿人,其中15亿人都在使用汉语。普通人和唐诗的距离,真的只是隔着一道矮墙而已。

唐诗贵在感发

所有的诗歌都是以诗人以文字载体呈现出来的心灵活动。当诗人这个的内心有所感发的时候,这些从心流淌出来的文字就成为了诗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诗人超越了普通人的存在而成为了某种情感的载体。


诗人首先需要具有极其灵敏的感受力,能够从一花一草中感受到人生要义;他们还要有丰富的语言储备,能够把内心的感受用准确的文字提炼出来;最后,他们还需要有精湛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这些词句和意象组合成合辙押韵的美好诗句,让人们感同身受,并朗朗上口流传开来。


台湾学者蒋勋说,诗人是在某种情感当中,把自己的语言变成偶然的一个句子。而当在某一个时期写出一句诗,让读到的人有共鸣,就会觉得它表达了一个时代的情感。他举例讲初唐时候有个人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于是,整个时代的自负感和孤独感就全部被表达出来了。现代诗人白桦说,陈子昂的这首诗是唐诗的青铜之光。在这个叫做幽州台的地方,陈子昂发出了第一声具有开国气象的雄浑唐音,成为了初唐的光荣和梦想。


著名的诗词研究学者叶嘉莹在她的《四季读诗》中,专门提到诗歌的感发作用。她认为,不仅写诗的作者有一种感发的作用,诗的读者也同样贵在有一种感发的作用。


诗人因感发而创作的诗歌所引发的感发,不仅仅是一对一的感动,还可以引起一种兴发,一生二、二生三,乃至于生生不已以至于无穷。所以,叶先生才说,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这也就正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一份珍贵的宝藏” 


唐诗中有感而发的特性,使得它能够穿越历史长河流传到今天。诗歌里的人物可以故去,山河可以改变,故事可能遗失,甚至好多诗里的字词都不再使用,但是唐诗中所抒发的那种感情一直都在,一直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所以还能够超越时空一直鲜活地存在于文字中。

唐诗是语言的珍珠

《蒋勋说唐诗》中说,“唐诗像一粒珍珠。对于珍珠,肯定要珍惜和回味,才对得起唐诗这种美丽的语言结晶。我们的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在互动,像蚌壳一样慢慢、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圆的珍珠。有一天,语言和文字能够成为一首华美的诗,是因为经过了这长期的琢磨。而此前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


唐诗是汉语的绝妙表达。汉语是一字一音,一首唐诗中用到的汉字通常就几十个,但是所涵盖的内容几乎到最后都能形成一个画面,而不只是一个个词汇的表面意思那么简单。唐诗用最凝练的表达将汉语的美推向极致,字形、发音、呈现出的画面、给读者的留白,唐诗中很多意象就会像自然生长出来一样。而且,唐诗中一般都不会明示主语,这给读者提供了自我替代的情境。例如王维的这首《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原作是写给李龟年的一首思念友人的诗,但是你可以读解成为思念恋人的诗、思念家人的诗,甚至思念君王的诗。诗歌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显现无遗。


整个中国文学史上,诗的高峰在唐代,而唐诗在形式上已经达到了极致的完美。当我们读唐诗时,不管意思懂不懂,都会觉得声音是好听的。而文学比美术对人们的影响更深。当诗变成了成语、格言的时候,就会对人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以李白的诗歌为例,我们现在的很多常用语都来自李白,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长干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


人们在引用这些诗句的时候,甚至从来不会想到,自己脱口而出的这句话是唐朝的语言。就是因为唐诗的形式太完美了,所以大家一直在用,唐诗的语言就是汉语本身。所以唐诗不仅生存在庙堂和学术界,也生活在民间,而且正是因为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让唐诗一直都在活生生地与我们共存中发展。

唐诗里的世界

唐诗的繁盛,除了体现在拥有数量众多的诗人和诗作之外,还体现在题材和内容的丰富性上。我们知道唐诗中有山水田园诗,有送别思怀诗,有应制诗、奉和诗、温卷诗,有咏物诗、写景诗,有古体诗、歌行体,有五言、七言、绝句……盛唐时期就像唐诗盛开的花季,将唐诗这种文学形式推到了极致。如此丰富的唐诗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心之向往的东西。


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是一个外卖小哥雷海为。他学历不高,外卖工作也是可想见的简单枯燥。但是因为喜欢古诗词,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送外卖的路上,他都坚持背诵古诗,最后站在央视这个大舞台上,击败对手成为冠军。他的从容不迫来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来自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还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可以说,古诗词给了这个最普通的普通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他说:每当吟诵起古人那些优美的诗句,我心里总是无比舒畅。

诗中自有乾坤,诗中自有诗意。唐诗的大气磅礴、意气昂扬,能给现代人忙碌的生活带来慰藉。生活或许乏味,但是通过读唐诗,我们可以到达远方、活在远方。人一生所有的经验,几乎都可以在唐诗里找到对应的诗句,寥寥数字,却说尽悲欢离合、人生百态。例如,我们从李白身上能看到巨大的流浪感和孤独感,诗人以个人去面对自己的孤独感,既忧伤又豁达。再比如,我们在王维的诗中,能读到一种与道德无关的生命状态,既孤独又超脱。在唐朝数量众多的边塞诗中,在表达诗人的孤独同时,也体现了唐朝疆域广博带来的壮阔感。所有这些唐诗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可以出走的,可以孤独的,可以流浪的,然后有一天会和这些是是非非一刀两断。


林语堂曾经有一段关于中国诗歌的论述:中国的诗歌,包括唐诗,替代了宗教的任务,而且教导中国人一种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就深深的渗透在社会里,给人们一种慈悲的意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和艺术家风度的忍受人生。而且经过诗歌的对自然的感觉,常常能够医疗一些心灵上的创伤,它替中国文化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可以想见,如果中国没有唐诗,我们的心灵会有多么匮乏。

唐诗里的生命力

唐诗里面有非常多咏花的诗。那么,诗人为什么喜欢歌咏花朵?答案是两个字:生命。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有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而一个人一生那么长,生死的过程不能一下子能看到,可是从短暂的花期中可以看到。从含苞待放到凋落成泥,这个过程很迅速,于是更能激发出诗人出关于生命的感叹。


唐诗中喜欢歌咏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等等,都被赋予了生命,而且没有高低之分。这些存在于自然中的事物,因为唐诗而相聚在同一个画面中,完成使命后又各自离去。因此,蒋勋说,唐诗中的生命可以彼此欣赏,是因为每个生命都实现了自我完成。而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就能够完全感觉到这种蓬勃的生命力。


例如唐诗里,也和诗人一样情感丰富: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最懂李白孤独的山(《独坐敬亭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最了解杜甫雄心的山(《望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富有灵性的山,“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是面临分别时伤感的山。很多唐诗都是这样,山水日月花草鸟木,诗人眼中的大自然简简单单却富有生命力,表达出充沛的情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以言志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古人写诗一般都是对当下生活的有感而发,或者是表述自己的志向。从诗中不仅能体会到作者的志向,还能给自己树立目标。这也是国家一致大力推动青少年读诗的原因。王国维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也是说诗歌的境界要更开阔更丰富,所以才有“境界之说。


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不知道鼓舞了多少代中国人。再比如虞世南的这首《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后两句说的是禅站得高声音自然传播得远,并没有靠秋风的力量。其实也是借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表示自己不会也不想借助别人的力量,也能声名远播。


一个人在迷茫时快乐时悲伤时,都可以读诗······诗解万忧。尤其是当有了一定人生经历的时候,就更加能在唐诗里看见自己的影子,会发现某一首唐诗中的某一句话,竟然好像是专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这是一个心灵和另一个心灵的对话,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滋养。

而我们现代人和唐诗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很像王维这首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样子:“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王维《送别》)。诗中的这两个人,是知己也是陌路,他们偶遇,下马饮酒,结为好友,然后擦肩而过,又回到各自的孤独。这里面充满了对人生的共识和释然,却没有过分的执着。这就恰如我们每个人和唐诗相会的场景,一句诗从远古而来,在某一个瞬间击中了我们,却又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仿佛全然没有来到访过。这恐怕也是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读唐诗,最玄妙的理由了吧。



本文参考书目:

《蒙曼:唐诗之美》

《蒋勋说唐诗》

《六神磊磊读唐诗》

《一天一首古诗词》

《鲜衣怒马少年时:唐宋诗人的诗酒江湖》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