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脚下有根,眼里有光”的孩子

发布于 2022-06-03 10:47

罗振宇2021“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曾讲了下面的故事。

但我们的教育,并没有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做新的探索。

后来有人总结出一篇文章《脚下有根,眼里有光》。

现在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说一下孩子教育的问题,我们中国的孩子,一批批的,从人才资源,到个体质量,这么一大批宝贵的财富,感觉在时间的洪流里被一点点浪费了。

可这百年大计,除了担心,看不到希望,但很多家长却并不知道该做什么。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投资,估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负收益的。

      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可恶的万恶的无孔不入的资本。这一句话,我也知道是偏激的,但教育和医疗进入资本的角逐以后,我们的思想就再也纯净不起来了。

教育专家沈祖蕓在她的《全球教育报告》里讲了一个精彩的案例,我索性跟着沈老师去了一趟那里。

这是一所山村小学,坐落在北京市怀柔区的深山里,叫九渡河小学。

现在中国的山村小学,要说硬件,其实并不差,真正的问题是没有好的师资。要把一个外地毕业的大学生或一个名师派到山区教书,并留在那里,很难。如果名师才是学校资源的话,那九渡河小学面对的难题就无解。

2020年1月17日,学校来了一位新校长,叫于海龙。他干了一件事——在周边的几个山村贴了很多告示,招辅导老师。

告示贴出来一周时间,有80多人报名。你可能有点儿奇怪,村里能有什么辅导老师呢。有。是剪纸的、做豆腐的、做灯笼的、养蜜蜂的、养鱼的、养蚕的、榨油的、做饭的等等。

就是这样一些普通的村民,大家有的,也无非平日里农家谋生的本事。你可能有点儿泄气,以为于校长能搞什么创新呢,搞了半天好像也就加了几门兴趣课。

于校长要求孩子,不仅要把豆腐做出来,还要卖出去。在这个挑战下,学校里原本的各种文化课程就被融进来了。

怎么把豆腐做出来,科学课的内容就加进来了;怎么把各种成本核算清楚,各项收入记录明白,算术课的内容就涵盖进来了;还要卖掉豆腐,卖给其他学校的食堂和周边的餐馆,要写文案,广告能打动人,语文就应用起来了。

豆腐课的引入,只是引了一个壳,一项挑战,而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那些知识点,被于校长装进了这个壳里。磨豆腐需要计算黄豆和水的比例,孩子们提前就学会了。了解重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学会使用仪器测量质量、体积和温度。这些内容,孩子们一边做豆腐,一边就全掌握了。

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木工课、烘焙课、瓷器课、传统手工课、养殖课、蔬菜栽培课……带着真问题,去满世界寻找解决方案,这才是学习本来该有的样子。在这所山村小学,这些被真切地实现了。

这仅仅是学校在周边的村子里找到了资源吗?不,四周的村民也有收获:磨豆腐、做木工、种菜、养鸡,这些事对村民来说,原来只是生计。而现在,九渡河小学的一个邀请,让他们成了老师。

你可以想象,他们的生活被“老师”这个新的身份点燃了,这在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何等的荣耀。我和他们中的一些人聊过,他们跟我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爱自己的这门手艺。

你看,不仅是学校有了资源,周边的村子、周围的人,也因此被照亮,有了光彩。学校和村子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改善了。

孩子在社区里长大,整个社区滋养孩子,而孩子给社区带来希望。

我在九渡河小学的大门口,看到墙上写的校训,其中有一句:“脚下有根,眼里有光。”

为什么眼里有光?因为孩子们是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是真的在寻找答案。那么,根在哪里?根就在附近的村子里,在附近的人那里。

所以,沈祖芸说了这么一句话:“教育资源其实无处不在。”

资源就在你身边。

坐在课堂的孩子,还是在延续2000年前的说教,还是在不断过度管理和压制的世界里生活,看不到孩子眼里的光,只看到抱怨,无奈和沉重。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理解最先进的文化。

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最优质的老师资源。

如果那些先进的物理,化学,哲学,地理,历史,人文,能够活灵活现得走进孩子的生活。

如果孩子可以自己动手,从小就能一步步看到万物运行的原理。

我们的基础教育,常识教育,比起古代的耕读传家,不是更强大,而是更弱了。

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大都是提心吊胆的管理着孩子,只要孩子不出事,能够长大就行了,至于孩子是不是能够成才,未来会变成什么,那都是命运的选择。

想想,自己都是在述说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翻阅了大量关于古人教育的书,不管是皇帝太子,还是士大夫官员,从历史里看那些伟人的成长史,希望能在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中,找到更优秀的营养。

一个孩子的成长系统,就好像电脑的初级版本,预设的层级越高,孩子成才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我们的孩子,根本没有这样的系统。

如果你问一个教育者,或者教育部长,校长,我们所有学的知识,在孩子那里,有什么样的规律,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可能没有人给你回答,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学这些东西。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