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能治啥 怎么治

发布于 2022-06-03 17:09

        

l  “冬病夏治”有什么用

凡因风寒、湿浊、瘀血、正虚相关联的疾病均可在医师的帮助下使用三伏疗法进行预防和治疗,具体如下:

(一)呼吸系统疾患久咳、哮喘、肺痹、肺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鼻鼽(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者等。

(二)痹症(风寒湿及过劳)引起的各种类型的疼痛,放射性麻木(颈/腰椎间盘突出、脊柱/关节退行性变)。

(三)消化系统疾病:久泻、虚寒性胃痛(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胃炎等)。

(四)妇科疾病:虚寒性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痰湿或瘀血内停引起的乳腺增生、结节等常见疾病。

(五)亚健康调理:适用于虚劳及气血不足引起的手足不温、四肢冰凉、睡眠不佳、精力不济、疲劳等症。

 

l  “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

理论上来说,只要有温经通络作用的治疗方法,均可用于“冬病夏治”,诊所经过多年实践,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三伏灸、中药灸、任脉灸、督脉灸、火针、火罐等;部分病人局部胀痛不适,多韧带损伤引起,如剖腹产后麻醉部位的韧带损伤,长期劳累后,背部脊椎棘突的韧带损伤等,可配合冲击波治疗,其他治疗方法还包括:针刺、中药、推拿按摩、正骨复位等相关手法。


l “冬病夏治”的传承,出处,历史来源?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即在夏天治疗冬天易患、易发作的疾病。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激发经气、防治疾病的目的。

 

l  “冬病夏治”时间范围

开始日期:每年6月21日,或白日平均气温达到22­°C

终止日期:每年9月23日,或白日平均气温低于22­°C

根据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日子进行治疗。若因故不能按时治疗,次选时间范围内的其他日子进行治疗。

 

l “冬病”的成因——阳气不足,寒凝经脉。

人体“阳气不足,火力不旺”,就特别怕冷,易出现疲劳,精力不济,反复感冒等免疫能力低下的症状。

冬天天寒,加之自身阳气不足,或不慎受寒,易引起经络的痹阻不通,中医称之为“寒凝经脉”。此时部分病人会出现四肢腰骶部的酸麻冷痛。若工作过于劳累,更能加重上述症状,若同时‘风寒湿’合而为病,可引起更严重的肢体痹症。例如:颈椎病,腰腿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炎等病症。

 

l “夏治”的原因——寒者热之,以火融冰。

夏季五行属“火”,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受自然界的影响,人体在这个时候会积聚起一年中最多的“阳”气。

冬季五行属“水”,是一年四季中阴气最盛的季节,受自然界的影响,人体在这个时候会积聚起一年中最多的“阴”液。

正常情况下,古人认为冬季宜“藏”,若冬季感受风寒较重,则会导致人体“阴盛阳虚,阴阳失衡”从而使人体“阴液”凝滞成“冰”,影响人体阳气及血液的正常运行,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冬病夏治,则是以阳气祛除寒气,尤如“以火融冰,其效最著”。

l  春夏养阳”鼓舞阳气。

夏至到“三伏”结束时,人体肌肤腠理处于开泄状态,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能在疾病缓解期服药治疗,则更能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禁用及慎用人群请及时向医务人员说明

 

禁忌人群:

    (一)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二)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高度过敏者。

(三)皮肤过敏期间。

(四)瘢痕体质、皮肤易感染体质者。

(五)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六)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七)孕妇。

慎用人群:

(一)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二)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三)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四)二岁及以下婴幼儿。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