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源何处?

发布于 2022-06-04 11:41



时间来源何处?

——从符号学角度评卡洛·罗伟利《时间的秩序》


耳熟能详的牛顿经典物理学告诉我们,时间客观、真实且永恒地存在,它被钟表度量,1天24个小时,1个小时60分钟。可这是我们思考时间的唯一方式吗?卡洛·罗伟利《时间的秩序》一书打破了人们对“客观真实存在”的时间的认知。


书籍开篇便解构了时间的统一性、方向性、当下性、独立性和连续性:


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海平面快,因为空间中的每个点都有不同的时间,单个的、统一的时间并不存在;区分过去与未来的,不是时间之矢,而是人类对世界的模糊观察,在混沌之处,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发挥作用;清晰的现在是个幻觉,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巨大的气泡里,将延展的、近似的变化认为是现在;爱因斯坦站在牛顿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巨人的肩膀上,发现时间甚至于空间,都与引力场这种时空实体相关联,至此,时间独立于其他事物的特性也消失了。


接下来引入的量子力学,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在这里,时间被分割为最小的单位,即量子时间。在此长度下的时间不仅失去意义,还会跳跃、涨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量子叠加,只有当量子与其他事物发生关联时才会实体化,呈现出分立性和确定性。


如果世界不是按照时间的指挥转动齿轮,那么它依靠什么而变化?不妨转变我们固有的“存在”和“不变”的思维方式,从“生成”和“变化”角度来理解。


“世界是量子的,只存在把一个物理量转化为另一个物理量的过程。”(P146)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之为事件,那么构成这个永不停息、变化着的世界的,就只有事件,而非“存在的物体”。不断变化的事件通过与其他事件发生关联,显现自我。这是圈理论描绘的只有事件与关联的世界,而这份变化依赖于熵增熵减。


“推动世界的不是能量,而是熵”(p118)“让世界运转的不是能源,而是低熵源。”(p119)作为一个相对概念,“熵”构筑并推动着万事万物,使得人们在自己的模糊视野里,感受到一种特殊性,即过去、现在与未来。“存在的是过去的痕迹,而非未来的痕迹,仅仅是因为过去的熵较低。”(p123)


读到此处,我们已经知晓,时间不过是人类为确定自身存在而存在的一个概念,它只存在于我们的经验世界,是我们模糊视角的产物:“对我们这些大脑基本上由记忆和遇见所构成的生物而言,时间就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是我们身份的来源。”(P141)



毫无疑问,时间是一个携带强烈意义的符号,但仅仅依靠感知本身,并不能形成意义。赵毅衡老师在《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一书中指出,意识把“获义意向活动”投向事物,把事物转化成“获义意向对象”,这转化过程产生了意义。获得意义的初始过程被称为形式直观,获取的意义需满足最低形式完整度才能成为意义。由于意识所能直接感知的对象是片面零散的观相,因此必须依靠意向性中的统觉压力(意识的本能),迫使对象的给予从呈现转向共现。因此,感知与共现携手组成意义。


因此从符号学角度来看,时间由感知与共现携手组成,时间来源于意义生成的过程中。在康德和胡塞尔研究的基础上,赵毅衡老师提出整体共现、流程共现、指代共现、类别共现四种共现。其中时间上的流程共现,依靠意识对感知的“滞留”使得“连续统”成为可能。


罗伟利在解释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何成为可能的回答上,也引用了胡塞尔 “滞留”的观点。在他看来,这份滞留的出现来自于人类模糊的视角。由于不知道世界的微观细节,人类甚至无法区别比秒更低的毫秒、微秒、纳秒等时间单位。但也得益于这份模糊的视角,人类才能够近似地感知到一个并不存在的共同的当下,相互之间得以沟通交流。


“生而为人,我们依靠情感和思想而活。”(p89)罗伟利十分清楚意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即便时间是“无知”是“空无一物”,但它却让“是过程、事件、复合物,并受限于时空”(p129)的人类,寻找到了确定自身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说:时间只在人类的范畴里成其为时间。确实如此,千百年来,人们探索时间的秘密,也是出于追寻自我。因为意义,不仅生成时间,而且存在于时间里,而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意义。


“我们停下来,屏住呼吸,神秘地感觉到这一定是意义的源头,这就是时间的来源。”(p157)让我们用罗伟利在全书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来收尾。


参考文献:

哲学符号学[M]. 四川大学出版社 , 赵毅衡, 2017,63-87.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