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表扬,孩子越糟糕?心理学家的一个惊人发现

发布于 2022-06-04 14:45



春藤说

心理学上有一句话:“人永远朝着被鼓励的方向前进!”相比贬低、否定、打击,无条件的鼓励更能赋予孩子努力前行的自信,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罗森塔尔实验证明
每个孩子都需要“积极期望”

不少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跟我们交流了,为什么?

可能是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可能是孩子更愿意跟同龄人聊天,更多的情况是因为家长缺乏亲子之间的沟通技巧,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离。

也许会有家长不服气,说话谁不会啊!

但是,仔细回忆一下, 你是如何跟孩子沟通的?

孩子难过的时候,你不安慰反而说:“这点儿小挫折,有什么好哭的!”

孩子犯错的时候,你不教导反而说:“你再这样,放假就不能出门玩!”

孩子成功的时候,你不恭喜反而说:“这次考得好,但也不要骄傲啊!”


如果你是孩子,你想要倾诉心事,想要获得安慰,或者想跟人分享喜悦的时候,你会希望得到这样无视、威胁,或者轻飘飘的回复吗?

家长说这些话的本意,也许是为了约束孩子,督催孩子上进。

实际情况呢?这些怀疑式的质问,审犯人式的调查,自以为是的判断,传达给孩子的却是——我不相信你会努力,不相信你能管住自己。

其实,如果换一种方式,无条件地信任孩子,适时地鼓励孩子,孩子反而会给你惊喜。

为什么会这样?

1968年,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及其团队来到一所小学,将一份高智商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实际上,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

但是,被蒙在鼓里的老师们对那些“高智商学生”产生了一种十分积极的情感,语言、笑容和眼神里都是满满的赏和肯定。

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仅成绩提高得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罗森塔尔实验证明: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潜意识作用的影响。

孩子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往往首先来源于家长。


如果家长相信孩子很棒,常常鼓励孩子,孩子便会产生动力,很有可能会达到家长的期望。

反之,如果家长总是怀疑和否定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会害怕失败、不敢尝试,让自己真的变成家长嘴里那个很差劲的孩子。

请停止贬低、否定、打击孩子吧!因为家长的积极评价,是孩子努力前行的最大动力。

心理学家的惊人发现
鼓励/表扬/奖励/贿赂,效果大不同

孩子需要积极正面的反馈,就像植物需要水。

但是,真正面对孩子的时候,家长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像只会说“你真棒”“真聪明”;

或者“考试进步10名,我奖励你一支玩具枪”;

还有“每天背10个单词,暑假带你出去玩”……

这些话说错了吗?好像也没有。

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这些正确的话对孩子来说,好像没什么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你混淆了鼓励、表扬,以及奖励或贿赂。

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对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第一轮实验,测试题目都非常简单。

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然后孩子们被分成两组:

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第二轮实验,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

在第一轮测试中得到鼓励的孩子,有90%都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

第三轮测试,测试题目都非常难,孩子们都失败了。

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被鼓励要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的原因是自己不够努力。

第四轮测试,题目难度都恢复到了简单。

那些被鼓励的孩子,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那些被表扬的孩子,分数和第一次相比退步了大约20%。

这项著名的测试,证明“鼓励”和“表扬”的结果大相径庭!

表扬通常针对的是结果和成效,孩子会把成功归因为天赋,容易让孩子为了避免承担失败的风险而不去迎接更难的挑战;

鼓励通常针对的是过程和态度,孩子会把成功归因为后天努力,就会更愿意尝试新的挑战。


而奖励是针对孩子的正面行为,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惊喜。

研究发现:无论孩子表现如何都能得到奖励,奖励就会削弱孩子的兴趣;如果奖励与孩子的表现关联,奖励就会让孩子更加喜欢这个任务。

贿赂针对的是孩子的消极行为。

比如商场里,孩子和妈妈大吵大闹,为了尽快摆脱当下的窘境,束手无措的妈妈就对孩子说:“你不再耍赖了,我就给你买那个玩具。”

为什么建议多鼓励孩子?因为鼓励能够给孩子自己可以掌控成功的感觉,能够培养孩子“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

怎么说才能真正鼓励到孩子
学会“鼓励5部曲”

怎样说才能真正鼓励到孩子,让孩子由内而外地激发出信心和勇气?美国正面管教PDA认证讲师Sarah老师介绍了鼓励5部曲,给您参考。

1、描述型鼓励

描述型鼓励很简单,就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孩子的行为表达出来,听起来常常以“我看到……”或者“我注意到……”开头。

比如我会对儿子说:“我注意到你早晨上课结束之后,自己会弹半个小时吉他,再看半个小时书,完全按照你的计划去进行。

有的家长觉得这种鼓励方式挺简单,也经常用,比如对孩子说:“我注意到你的作业写得又好又快,或者你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好干净。”

这是许多家长特别容易掉进去的坑——在试图鼓励孩子的语言上,嫁接了很多自己对这件事的主观看法和评判,孩子听到后就会觉得有点变味儿,也就算不上鼓励了。


2、感谢型鼓励或者欣赏型鼓励

这种鼓励,听起来常常以“感谢你……”或者“我很欣赏你……”为开头。

比如“我很欣赏你玩游戏时不乱花钱买装备”,或者“谢谢你在妈妈做饭的时候陪弟弟下棋”。

还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感受,或者表达一下孩子的行为带来了什么好处,比如“这样我就能踏踏实实地做饭啦”,或者“我觉得很温暖,感受到了你的关爱”。

这个时候孩子会有什么感受呢?他一定觉得自己是有办法管好零花钱的,或者自己是有能力照顾弟弟的,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有爱心的人。

孩子在家里就能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勇气。

3、赋能型鼓励

这种鼓励尤其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听起来常常是“我相信你……因为……”或者“我对你有信心,一定能……因为你上次……”

在使用赋能型鼓励时,一定不要忘了在后面加一个小小的证据,就是为什么相信孩子,为什么对孩子充满了信心,来支持自己的话。

如果孩子马上要参加高考了,你可以说:“相信你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因为我注意到连续好几个晚上你都在认真学习和备考,我对你充满了信心。”

也可以对孩子说:“我对你有信心,一定能够安排好自己的游戏时间,因为前天和昨天你都严格地遵守了我们对游戏时间的约定。”

孩子听了这些赋能的话,会很为自己骄傲,认为自己一定有能力和方法,管理好自己的电子游戏时间,或者很好地应对接下来的考试。

4、修复关系的“4R法则”

前面3种鼓励方式,都适用于亲子关系非常顺畅,没有问题的时候。

如果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有点儿紧张,或者家长刚刚批评了孩子,那就需要先修复和孩子的关系,然后从更深的层面给予孩子鼓励。

这里就用到了有效鼓励孩子的第四个工具:修复关系的“4R法则”

第1个“R”指的是“recognize”,承认自己的错误。

家长要记住,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机会,而不要让自己陷入自责和内疚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第2个“R”指的是“responsibility”,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对孩子说出自己的行为,比如“我冲你大吼大叫了”,而不是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


第3个“R”指的是“reconcile”,跟孩子和解,不加任何借口、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第4个“R”指的是“resolve by focusing on solutions”,通过寻找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

家长和孩子可以通过头脑风暴,讨论出一个双方相互尊重的约定来解决眼下的问题,或者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这本身非常具有鼓励性,孩子感受到了自己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建议都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也能发展出自信、自立、自尊,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来。

5、启发式提问

家长总是习惯于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应该有什么想法等等,常常会遭到孩子的抵触。

科学研究表明,当听到命令式的语言时,身体的肌肉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僵硬,心里会产生抗拒。当被启发式问题提问的时候,本能就是开动大脑,努力思考。

启发式提问就是相信孩子,把问题抛给孩子,引发孩子去思考,包括“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做到的”“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更好呢”……

启发式提问能够让孩子发现自己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孩子更多的能力和内在力量。

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使用这些鼓励的方法,因为我们的成长记忆里没有这部分的学习,所以请家长多多在生活中践行鼓励5部曲。

也许一开始家长会觉得说不习惯,说着说着,这些鼓励的话就像流水一般自然地从心里流淌出来,给到孩子内在力量,鼓励孩子充满自信地面对人生。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春藤家长APP名师课Sarah老师的《如何不惩罚、不骄纵地有效管教孩子》系列课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