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成公】三支一扶+本土人才笔面必备素材(三)

发布于 2021-09-01 20:09

1.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共同富裕”相对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等问题”需要着力解决,这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迫切需求。
2.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现象,在农民身上最为凸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大程度上表现于农村。因此,共同富裕路上,三农绝不能掉队,绝不能拖后腿。
3.“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4.这些年来,从精准识别贫困户、建档立卡、一户一档案,到派出工作队、建强党支部、每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再到区分类别、靶向施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携手“战贫”,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绘就了山乡巨变的精彩画卷,千年小康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5.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应该重点解决什么、推进什么。应充分收集民意,耐心倾听群众的声音,梳理出大家最迫切、最现实的愿望,并拿出具体、有效的措施,努力做到群众有所呼、有所盼,政府有所应、有所为。
6.“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古人云,“以百姓心为心”。每个决策、每项举措都关系着万家忧乐、民生冷暖,都需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设身处地听心声、感同身受解民情。
7.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争先,广大青年必能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8.形式主义的表象在于花拳绣腿、徒有其表,危害在于脱离实际、远离实践。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关键在于让形式路径、方式方法为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服务、为增进工作实效服务。
9.干部干部,以实干为先,多去村里看,和村民聊聊,才能知道村民真正需要什么。人民群众需要基层干部来到田间地头送清凉,而不是干部在清凉的办公室里加班敲键盘。
10.乡村文化建设应突出特色,不能千村一面。长期以来,各地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孕育形成了具有地域、时代特色的乡村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加大对这些优秀文化的开发、挖掘力度,让乡村文化多一些“泥土芬芳”“乡土味道”,既能为我们留住乡愁,也能让乡村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11.“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矢志奋斗,把人民至上刻写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我们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创造更多奇迹、实现更大辉煌。
12.“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对于年轻干部来说,只有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才能真正认识基层、熟悉基层,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3.“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青春之路,始于足下。积极下沉到基层一线,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与群众汗洒在一起、事干在一起、情融在一起,听到真言、学到真知、领悟真谛,广大年轻干部就能在实践的磨砺中更好守初心、担使命,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让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健、更扎实。
14.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流程上了墙,服务过程留了痕,很多地方还建起各种现代化的指挥平台,大屏幕进村,智能应用普及……但“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要想真正了解群众的诉求,解决群众的困难,必须推动各方面资源向基层下沉,在心贴心的沟通上下功夫,在点对点的服务上花力气。



2022年山东省考申论网课,上线啦!!!



(本人有两个微信,已有的请不要重复加)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