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千防守20萬之人間地獄!中國史上最慘烈的戰役,將領殺死妻妾當軍糧

发布于 2021-09-02 01:00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忆昔二首》中的句子,反映了玄宗时期的盛世景象。

唐玄宗李隆基是典型的“半世明君”,掌政前期尚能励精图治,将大唐推向顶峰。后半程表现却判若两人,听信谗言重用胡人安禄山,酿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成为盛唐转衰的节点。

张巡守睢阳,就发生在这一混乱时期。

安史之乱进军路线

张巡,一说山西运城人,一说河南南阳人,进士出身。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先后在河北清河、河南鹿邑任县令,是位文职官员,治下清明人品高洁,迫于乱世投笔从戎。

755年冬,安禄山携各胡族共15万兵力叛唐,当时唐朝实行军镇制,节度使手握重兵掌管一方,朝廷直辖武力反而单薄,呈外重内轻之势。故而叛军仅用数月即攻陷东都洛阳建立大燕,距长安仅一线之隔。

叛军势大,沿途各地望风而降,包括张巡的顶头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张巡誓死不降并组织鹿邑义军千人,同燕军周旋。后趁乱攻取雍丘(杞县),以数千人之力连续击退数万燕军进攻,坚守至756年底,因周边地区相继失守,为避免后路被断,方才率军转战宁陵(属商丘),并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于此,大破燕军杨朝宗部两万余人,斩首万余,一时间睢阳渠为敌尸所阻。

虽同许远合兵,唐军也不过6800人,攻城燕军却达十余万,自然围成铁桶一般。高峰时每天接战数十次,到757年10月,睢阳城陷时,张巡与部众数十人被俘遇害,本来3万人口的城市,只幸存400余,整个睢阳惨状如人间炼狱。

由于张巡在睢阳牵制了大批敌军,朝廷得以延续江淮粮赋恢复元气,在睢阳城破前1个月,收复长安,城破后10天收复洛阳,自此叛军大势已去,李唐神器得以保全。

张巡及部众壮烈殉国,立下盖世奇功,进武庙、忠义祠、凌烟阁都理所应当,本该就此画上圆满句号。但因睢阳被困日久城中断粮,守军曾以人为食,招致颇多非议,朝中反对势力甚至将此数字渲染为数万人。

孤军守城、宁死不降、忠义节烈,这些要素张巡都具备,按古时标准,足以树立为忠臣烈士的标杆。唯有以人为食这件事,似乎成为其无法抹去的污点。

那么贴近史实的情况是怎样的?该如何客观公正加以对待?

张巡率部到达睢阳,大概是756年与757年交替之际,随即叛军围城。此时城中除6000余兵士,另有3万百姓,如果只是单纯防守,怎么都撑不到10月城破。张巡指挥颇有谋略,在外援断绝情况下,频频主动出击,抢夺敌军物资加以补充。

即便如此,坚持到7月时,城中粮尽,每名士兵每日只能分到一勺米,以树皮、纸张、茶叶甚至弓甲上的皮子为食。军人尚如此,平民境况只会更糟,城中鼠雀皆已绝迹。

8月南霁云突出重围,前往节度使贺兰进明营中求救时,哭诉道:“霁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矣”,也验证了断粮是在七月。断粮初始杀马为食,由此出现以人为食的现象应在8月到10月9日城破这个时间段。

又据《资治通鉴》载,7月“诸军援救不至,士卒消耗至1600人”。等南霁云求援一大圈,只是从故地鹿邑征得3000援军,当赶着抢夺叛军的几百头牛抵达城中,已折损大半只剩千余,加上残余守军600,总兵力约1600人左右。

一千多名兵士,而且越战越少,还加上南霁云带回的几百头牛,“食3万人”这个数字水分极大。相反,在食物紧缺的情况下,士兵会得到优先供应,比平民更有保障。

因此城中百姓因饥荒、兵火、疾病、互食等,断粮时平民数量已然不多。以人为食的情况有,但数量被明显夸大。

张巡以毁睢阳一城,保全天下百城千城,以损睢阳之民,保大唐数千万子民,值不值得?如果抛开“圣母理念”,也许大多数人会认为值得,毕竟是牺牲一域挽救全局。

争议是张巡该不该以人为食,当然是不该,这有违人伦天道。张巡此举必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他当然知道这样不对,类似于禽兽之行。然而“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古人崇尚舍生取义之风,张巡作为饱学之士,明白世界上有超越个人生死的东西。以人为食并非因为怕死,而是需要活着解救更多的人。

实际上,这么做要比一死了之困难得多。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