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好人和坏人,为什么“好人”未必得好报?

发布于 2021-09-02 10:20

谁都不会认为自己是坏人,也都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但要知道这个“好”“坏”可不是自己评判的。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的道理,认为行善做好事不见得有好报,尤其是家里遇到灾祸的时候,很多人更是怨天忧人,指天骂地,认为自己“好人”一个并没有做什么坏事,造什么孽,别人为何平平安安,独我磕磕绊绊,屡遭不顺,老天为何这么不公平?

佛家讲因果,道家讲承负,天道轮转,丝毫不爽。很多人不相信也在所难免,因为“因果承负”的运转是在事物表象之下的,也有空间、时间、量度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常人难以察觉,更别说丝丝明了了。

也就是说遭遇坎坷的原因还是在自己,老天没有冤枉好人,只不过自己并没有明了自我的过错。

要知道作恶可不光指的实际行动,有了这个念头,不干净的思想也属于“恶”了。比如意淫,看到貌美的女子就有非分之想就属于比较严重的“邪念”了。还有背后说人坏话,每天生这个人的气,看那个人不顺眼,心中种种想法念头不计其数。

我们每个人都非圣贤,贪嗔痴三毒时时缠绕,起心动念之间,常常有许多不可告人的私心杂念,一天之内都不知道有多少坏的念头,这些都相当于做”坏事“。所以古人常“一日三省吾身”,教诲我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今天就分享一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真实故事,与《了凡四训》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个中道理更为深入,深刻的揭露了某些人的“伪善”,好人所谓的“好”也只是徒有其表,败絮其中。

很多人自认为自己是“好人”“善良之人”,表面上做了点善事,实际上非真善,是“有求”的,希望别人评价自己”好“,希望得到”好“的回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事“。

而且脑海中意念、思想作恶防不胜防,罪孽尤重,所谓起心动念善恶已定,人每日间有无数个念头,即有无数个善恶种下。那么纵观一生之内,日日如此,是种的善多还是恶多呢?

本文主人公俞公以前也认为自己一生行善,却遭此恶报,愤愤然而怨恨上天不公,屡屡写疏文通过灶神上陈天庭以申述自己的“冤屈”。可待灶神和他细细剖析后,他才真正醒悟过来,认识到自己的内心的罪恶,实在数不胜数。

所谓的行善,不过是表面功夫罢了,内心并未升起真正的慈悲,所行善事,也不是基于真正的慈悲心去做的。

于是他发心忏悔,从此彻底改头换面,终于逆天改命。我又想起在观音殿看到的那一副对联: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所以,最终能救赎自己的人,始终只有自己,这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如果要说有的话,我相信那就是自己。

很多人终日里谈佛论道,虔诚的拜佛求神,亦或周游名山,寻访高人,自身”性“与”命“却从未磨练提升,最终只不过是舍近求远,附庸风雅罢了。

还是那句话”万法不出自心“,真修行还须从自己身上下功夫,以修心炼心为根本,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小事入手,时时刻刻自净其意,实证实修方为正途。

(灶神,乃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也是督察记录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乃一家之主神。

俞净意(俞都)是明朝的大善人,晚年行善积德,有著作《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教人怎样修身“意净无染,君子有终”,影响广泛深远。)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有位俞公,名都,字良臣。他少年时就博学多才,十八岁中了秀才,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按正常命理推算,俞公从小就聪明过人,前途无量。

到了壮年时,因家中清贫,他就在私塾教学生,教书之余,和十几个同学结成「文昌社」,按《文昌帝君阴骘文》行善积德,大家一起惜字、放生、戒淫、戒杀,戒口过,这样做了许多年。

俞公壮年时,家中灾祸接踵而至。他曾前后考试七次,屡考不中,名落孙山。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因病夭折。第三个儿子很聪明,左脚底下长有两颗痣,夫妻对这个儿子疼爱有加。可惜,这个儿子八岁时在外面玩耍而失踪,从此不知去向,生四个女儿,也只剩下一个。

这样的家庭悲剧,导致妻子因极度思念儿女而哭瞎了双眼。俞公几十年来一直不得志,家境越来越困难,前途渺茫,却很凄惨,经过这么多挫折,俞公青年时对人生美好的憧憬完全破灭了。他自己反省:我是个读书人,有聪明才智,又一直行善积德,并没有多大的过失,为何老天如此不公平,对我这样严厉的惩罚,天理何在?

年过四十之后,每年腊月三十祭灶神时,他都亲自写一篇疏文,祷告灶神,请求代为传达给上天,这样做了几年,也毫无感应。到四十七岁时的大年三十,这位不得志的家庭格外清冷。

按传统,旧历除夕家家户户过大年,充满节日喜庆的气氛,然而俞公家中冷冷清清,他与瞎眼的妻子和一个病女儿,在昏暗的屋子里无言相对,看到别人家团圆美满而自己家这样凄凉,不免触景伤情,心中十分忧伤。

一家三口正在感伤时,忽然听到一阵敲门声,俞公拿着蜡烛去开门,看见来人身穿黑衣,顶结方巾,胡子和头发半苍白。此人作揖后坐了下来,说:「我姓张,从远道而来,因为听到你家中有哀叹声而特地前来安慰。」
俞公觉得此人气质不凡,就对他格外恭敬,两人便交谈起来。俞公说:「我这一生读书,积德行善,可是如今不仅功名无成,还落得妻儿不全,生了九个孩子,只剩一个女儿,妻子也因伤心过度而把眼睛哭瞎了,现在我家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俞公还把每年除夕所写的疏文念给张公听。
  
张公说:「你的家事我早就知道了。你的问题是意念为恶太重,专在外表上求虚名,而且疏文之中充满怨天尤人的语气,对天地多有亵渎,恐怕惩罚还不止如此!」

张公这句「意念为恶太重,专务虚名」,直接点中俞公三十年来人生失败的原因。

俞公大吃一惊地说:「我听说冥冥之中哪怕是丝毫善行,上天也必定记录在案,我这三十年来发誓行善,对文昌社的规条一直遵守奉行,难道这一切用一个专务虚名就能全盘否定吗?」

张公见他还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就针锋相对,直接揭露他内心的毛病,针对他惜字,放生等问题一一对证。

先看第一条:惜字。

张公说:「你的学生和朋友们,经常用旧书糊窗户,包东西,甚至拿来擦桌子,用完后借口不能玷污,随即用火烧掉。你每天都亲眼所见,没有告诫过一句。只是在路上偶然碰到字纸,拾回来用火烧掉,有什么用呢?」

再看第二条:放生。

张公说:「文昌社每个月放生,你只是随波逐流,跟着别人转,假如别人不去,你也就不做了,其实慈悲心并未由衷发起。

「你戒杀也是嘴上说说而已,并没有爱护生命的真实善心,你家也吃虾蟹之类的动物,难道它们不是生命吗?它们在跕板上被杀,在油锅里被煎,难道就没有痛苦吗?你是外放生,内杀生,戒杀的誓言清净吗?」

再看第三条:戒口过。

「戒口过」就是戒妄语,绮语,两舌,恶口。

张公接着说:「就戒口过这一条来说:你语言敏捷巧妙,听者往往为你倾倒。你说话时也自知有伤厚道,但在朋友之间说笑习惯了,随随便便就冷嘲热讽,无法尅制,舌头像刀锋一样刻薄,时时处处触怒鬼神,你每天所犯的口过记录下来不知有多少,而你不但不知反省,居然还以厚道自居,你这是欺骗谁呢?难道你能欺骗上天吗?

再看第四条:戒邪淫。

「你虽无邪淫的事实,却有邪淫之心,你见到人家的女子貌美,就目不转睛的盯着看,心神荡漾,无法排遣,只不过是没有邪的因缘凑合而已。」

「你自己反观一下,如果身临其境,美女投怀送抱,你能坐怀不乱吗?而你竟敢说自己终身没有邪色,这一点能在天地鬼神面前鉴定是非真假吗?你发誓遵守的规条尚且做得如此不堪,何况其它规条之外的行为,就更不用说了。」

张公接下来又说:「你每年所焚的疏文,都已原原本本滙报到天上,上帝特意派遣日游使者观察你的善恶,可是多年以来,你没有一件真实的善行可记。只见你在私居独处时,心中的贪念,淫念、嫉妒念、自以为是而轻慢别人的念头、恩仇报复的念头太多太多,恶念多的不可记数。」

张公又说:「福报来自善心,灾祸由恶心召感,这么多的意念为恶在你的心中已经成性,上天的记录已经有很多,以后对你的惩罚还会日益严厉,你逃避灾祸都来不及了,凴什么希求获得福报呢?」

俞公又惊又怕,全身颤抖,跪在地上流泪说:「您既然知道冥冥之中的事,必定是神仙,求您救救我!」

张公的一席话犹如霹雳,猛然惊醒了俞公,为什么他三十年来一直自欺呢?就是不懂因果,愚昧无知,以前他根本就不认识人生的道理,不懂因果关系的可怕,自己的意念为恶那么严重,他觉察不到,还以为自己做的很好,没有找到自己的病根,一味埋怨上天,他的无知导致了他三十年凄惨的境遇,但是他是可以改过的人,张公看他可以教化,就教给他改过的方法。

张公说:「你读圣贤书明白道理,也知道要学好,以善为乐。当你听到劝善之语,内心也很激动,见人行善时,内心也深受鼓舞,也想做好人,但是你的毛病是事情一过就忘,信根本来就不深,恒心也就不稳固,因此你三十年的善言善行都落于表面,没有一件事真正落到实处。」

张公又评论他的恶:「你内心充满了各种恶心此起彼伏,终日摆脱不了,贪心,瞋心时时挂在心头,你的心地如此恶劣,却还责备上天不为你降褔,就好像你种了满地荆棘,却还痴痴盼望得到丰收的果实,天底下会有这种事吗?无因想求果,太荒谬了吧!


张公又接着说:「第一要有忍耐心,做善事有时会有困难,不能忍耐就无法完成。第二要有永远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何圆满善业,如果具足这两种心,再大再难的善法也能圆满。做善事时切忌不可懒惰,要勤奋努力,不可自欺,如果能坚持久久做起,日久功深,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果报。你们家对我伺奉的非常虔诚恭敬,为了报答你,我把这个道理讲给你听,你要好自为之,尽快努力,还可挽回天意。」

张公说完,就往俞公家的屋里走去,俞公起身跟随,张公走到灶下,忽然不见。俞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张公是司命的灶神。

当知道来者是灶神后,俞公虔诚的烧香,磕头,万分的感谢。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他决定重新做人,于是向天地礼拜、祈祷并发誓,一定要改正自己的过失,他把自己的号改为「净意道人」,改过自新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很艰难。他在家中供奉的观音菩萨像前,不断的磕头,磕的头都流血了,又虔诚的发誓,今后一定善念真纯,努力精进,如果还是宽恕自己,就永远堕地狱。他每天早晨,虔诚念诵大悲观世音菩萨名号一百声,以祈求菩萨在冥冥加持,所以,他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个行为,每动一个念头,都好像鬼神在一旁监视他,不敢有丝毫自欺和放逸。凡是有利人的事,不管大小,有空没空,别人知道不知道,力量够不够,凡是善法他都欢喜去做,直到做好为止。

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俞公记下一个月的所在所言,在灶神前写下疏文,向灶神报告。这样过来三年,俞公彻底改变了自己,满腔的意念为恶变成万善相随,真是不可思议!

三年后的万历二年,俞公五十岁,国家举行会试。担任主考官的人是个宰相叫张居正(明朝大政治家),想在同乡中为孩子选一位品学兼优的老师,这时人们都一致推荐俞公。

原先的俞公一直穷困潦倒、不得志,现在他诚心自省并积极行善,获得大家的推崇,竟然被宰相聘请到京城做老师。于是俞公带着全家从江西向下进了京城,做了宰相公子的老师,一般人会认为是运气好,岂不知冥冥中以福德力的感召,命运天天都在转变。

张宰相尊敬俞公的道德,便替他报名入了国子监。又过了两年,俞公乡试中举,第二年又中了进士。有一天俞公去见内监杨公,主人叫孩子出来拜见客人,这些孩子都是杨公从各地找来的养子,为了老年有个依靠。其中有个十六岁的孩子,俞公觉得特别面熟,就问:「你老家在哪里?」

孩子回答:「我是江佑人,记得小时候在外面玩耍时,误上了别人的粮船,离开了家乡。」俞公再问这孩子的姓氏及家乡的情景,孩子说自己姓俞,说完自己依稀记得的家乡景象后,俞公发现竟然和自己以前的住处十分相似。俞公非常吃惊,就让孩子脱下左脚的鞋子,发现他的左脚底下竟有两颗明显的痣,便激动的喊道:「这是我的孩子,大声的喊叫,我的儿呀!」杨公也很震惊,真是天意,怎么会如此巧合?于是把孩子还给俞公,让他跟俞公回家。

这时的俞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动,都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还一路跑回家,喊着夫人的名字。母子见面痛哭失声,母亲抚摸孩子,欢喜的流下了血泪,孩子也哭了,他孝顺的捧着母亲的脸,用舌头舔母亲的眼睛,这时,奇迹出现了,老夫人竟然双眼复明,于是全家团聚,重享天伦之乐。

俞公悲喜交集,从此辞官不做,返回家乡,俞公返乡后,比以前更加行善,他的儿子成家后连生七子,各个学业出众,孝顺无比继承书香门第。

俞公亲自写下了遇到灶神以及亲身改过的事迹,以此训导子孙,他晚年快乐无忧,健康长夀,一直活到八十八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