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荐读】我们需要建构什么样的公共信息传播?——对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的反思

发布于 2021-09-02 20:35

今天是9月2日星期四!

距离2022考研约有113天的时间!

【东师新传考研社】

本次为大家推荐一篇彭兰老师2020年5月发表的文章《我们需要建构什么样的公共信息传播?——对新冠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的反思》,本篇谈及了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对于公共信息传播的反思。社交媒体虽然在今天已经普及,但以人为媒的传播并非公共信息传播的理想模式,它容易导致人们获得信息的不充分,对此,平台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本周的学习吧!

论文结构


关键词:疫情 公共信息传播 社交媒体 去中心化 信息疫情

论文要点及简析


要点一.社交媒体是一种理想的公共传播渠道吗?

原文链接:新冠疫情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们看到了大喇叭重出江湖,流失的电视观众有所回流,但是,无疑,社交媒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是最不可或缺的信息渠道。

论文简析:社交媒体带来了以人为媒的传播模式,其基础是人与人的连接,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与人的连接性不断提高。以关系为核心的社交媒体虽在如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连接程度,但是并不意味着人们真正打破了社会阶层、价值观、立场、文化等的既有区隔。同时,在各类信息的洪流中,受众在依然会根据个人偏好和立场进行信息选择。这一点不仅作用在强连接的社交平台,同样在社交连接较弱的短视频平台中的得以体现。

相关链接:信息茧房 回声室效应 同温层

信息茧房:“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首次提出,他用“个人日报”来形容互联网用户在海量信息中以个人喜好选择接触有兴趣的信息,进而对其他内容排斥与无视,长此以往形成“信息茧房”。

回音室效应:由心理学家凯斯▪桑斯坦提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使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意见在同一环境中的不断加强。

同温层效应:气象学意义上的同温层的特点之一是,同等高度上温度的相似或相近,对于人而言,这种“温度”的接近性,也就是在情绪、观点、立场等方面的接近性。有相似倾向的人,会自然地向那些支持他们的信息或观点流动,在那些让他们“心里舒服”、不会带来“认知失调”的信息中相遇,形成同温层。

要点二.增强公共性与个体的连通性,平台如何作为?

原文链接:虽然大多社交平台的建立初衷,只是促成人与人的连接,但它达到一定的用户规模时,就必然会成为一种公共信息传播平台,人与内容的连通性,以及连接的广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台机制。

今天的社交平台有必要对它在公共信息传播和公共交流的角色进行重新思考,也有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不只是体现在“删帖”,而是尽可能保证信息环境的多元性、充分性,尽可能促成公共性内容、高质量内容与用户之间更充分、通畅的连接。

论文简析人与内容的连通性,以及连接的广度与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台机制。如果人与内容之间的连接完全依靠受众,那么最后的结果仍然不会畅通,而是会陷入信息茧房等桎梏之中。相比短视频的高播放量,深度报道没有优势的原因不在于报道本身,而是社交媒体传播模式。疫情期间,辟谣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敌传言,针对此类问题,专业机构及时调查内容真实性的同时,作者认为如今的社交平台应重新思考角色定位、有必要承担相应责任,平台提供媒介资源进行内容与人的强制连接、信息的广而告之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解决方式。

要点三.信息深加工,需要做什么?

原文链接:深度报道无疑是媒体的专业标杆,但是,它无形中也设置了一道阅读门槛,并非所有用户都能迈过去。有些人没有耐心读完全文,有些人即使读了全文也没能抓住关键信息或不能对信息进行准确解读。以往对于风险沟通的研究也认为,人们在负面情绪的压力情况下聆听和理解信息有困难。因此,为了使深度报道的价值得到更大发挥,有必要针对某些用户进行信息的再加工,例如,提炼核心事实、观点等进行简化版的推送,必要时也可以采用可视化手段。

论文简析:有些时候,虽然建立了内容与人的连接,线路却依然连而不通的原因,也与内容本身有关。深度报道是媒体的专业标杆,但也是一道门槛,例如数据的合理呈现与深度解读、科学术语的大众化表达等方面仍需要继续完善。

同时,在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非常时期下的碎片化信息整合不足也是一大问题。在本次疫情期间,大量新闻客户端运用了门户时代的专题信息整合方式,但仍不完善;除此之外,媒体与客户端使用的地图、时间线的整合方式,虽然也尚待改进,但通过时间线来整合主题信息的方式,对于未来的信息处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要点四.媒体的专业性与新技术应用是冲突的吗?

但另一方面,媒体是否可以对新技术视而不见?或者新技术应用与媒体的专业性必然冲突?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媒体还需要意识到,新媒体时代发生的变化,虽然始于技术,但已延伸到了市场环境与格局、用户习惯、文化等其他层面,媒体仅仅在技术上跟进,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论文简析:新技术在极大地改变传播格局,改变媒体生存的环境,改变媒体与用户的关系。虽然传统媒体很难回到原有一家独大的时代,但是新技术与新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媒体生产内容的专业水准。

在新闻生产专业性的坚守与提升中,虽然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始终是核心,但这与技术应用并不冲突。新技术对于媒体提升其生存能力也是有意义的。在媒体进行内容生产的过程中,理解应用新技术与坚守专业性缺一不可,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也要放眼大环境,而非仅仅在技术上提高跟进。

要点五.去中心化,还是中心化?

去中心化、或者中心化,也并非是单选题,有些时候,它们需要并存。

论文简析:在新冠疫情期间,媒体与新媒体同时发挥作用,为受众传递信息。无论是“中心化”的传统媒体、专业媒体平台,还是“去中心化”的新媒体,都在不同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如中心化传播内容单一不能给受众带来满足、去中心化传播信息混乱获取不充分等)。对此,我们不能单一选择中心化或去中心化,而是要使二者取长补短式的协同发展,达到最佳效果。


推荐理由

 在新冠疫情这样的非常时期,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信息速度更快、更加及时,但在这些优势的背面,我们也应该进行一定的深度反思。以人与人的连接为基础的社交媒体是否为理想的公共传播渠道?社交平台应如何增强公共性内容与个体的连通性?如何进行信息深加工,有效整合碎片化信息?媒体的专业性与信息技术应用是否冲突?等等问题,在疫情期间与后疫情时代,都值得我们探究思考。


相关知识

(1)弱连接、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沟通互动的频率来看,可以简单划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强连接主要是家人、同学、同事、朋友等,强连接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半径和可以支配的资源总和。弱连接范围更广,沟通和互动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是由于个人的时间、精力和沟通机会造成的。

(2)碎片化:新传领域多指信息碎片化,指完整信息被各式各样的分类分解为信息片段,是信息爆炸的成因与显著体现。其主要特征为推演过程的大量简化,从而导致信息本身不全面,内在逻辑不完整。

延伸:飞沫化:是指媒体向公众传递的信息就像空气中的飞沫,人们可能完全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有效信息发出后,容易湮没在大量的同质化信息中,导致对于传播效果的弱化。




/ 往期推荐 /

/ 备考资料 /





/ 专题回顾 /

考研择校
什么样的学校适合你?东师新传好在哪?

东师新传考研
备考学子必须知道的关于东师新传的事儿

考研真题
东师新传真题大放送,看过来

广告学打卡
帮你随时记名解、简答

传播学每日打卡
帮你随时记传播学知识点

新传经验贴
上岸学生的学习方法,总有一种适合你


※ 对于22二期半程集训班
高分上岸宝典如有任何疑问
可以直接私信四碗学长
四碗学长:zj342626197611

△【四碗学长】微信

※ 报名课程 可以通过以下渠道:
1——淘宝搜索店铺“小丫教育”
3——保存图片并打开淘宝
相册进入【小丫教育】淘宝店

△【小丫教育】淘宝店


直达【微店】下单二期半程集训班课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