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根到底,登峰“藻”极|破解“硅藻纳米技术”核心奥秘及新兴应用
发布于 2021-09-03 09:36
硅藻纳米技术——政策导向
2014年4月,《粮油储藏技术规范》(GB/T 29890-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施。该标准提出了在粮食存储中针对害虫的一系列处理办法,其中化学方法中规定了药品名录,其中就包含了硅藻土,作为了惰性粉杀虫剂。
2019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一条以《我国学者揭示湖泊硅藻生物硅的重要“铝汇”作用》为题的报道,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772041,41202024, 40872042)等资助下,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袁鹏研究员课题组在硅藻驱动的硅-铝地球化学共循环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Lake Sedimentary Biogenic Silica from Diatoms 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Global Sink for Aluminium”(湖泊沉积硅藻生物硅构成地球的重要铝汇)为题,于2019年10月23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刘冬副研究员和袁鹏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袁鹏为通讯作者。鉴于硅藻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揭示的“硅藻-矿物基体-溶解铝”之间的独特界面反应机制,为研究硅藻驱动的硅-碳-铝元素循环、硅藻沉积固碳作用乃至硅藻土成矿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对深入理解硅藻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硅藻纳米技术的进展和新兴应用》独家解读
序 言 1
序 言 2
前 言
目 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简介
张育新,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硅藻及硅藻土环保新材料的精细调控并在多个应用领域中展开研究工作。他在 Nat. Chem.、JACS、Adv. Mater.、ACS Nano、J. Mater. Chem. A等期刊上共发表 SCI 论文 270余篇,包括 ACS Nano (1 篇)、J. Mater. Chem. A (16 篇)、J. Power Sources (10 篇)、J. Hazard. Mater. (2 篇)、Electrochim. Acta (10 篇)、Sci. Rep.(2 篇)、Dalton Trans (5 篇);受邀发表特约综述 2 篇 (J. Mater. Chem. A)。所发表论文中, 19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 2 篇被评为热点文章,10篇被编辑选为封面文章,2 篇论文获重庆市科协首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截止到 2021年 8月,论文引用 13307 余次,近五年引用 12273 余次,H index 为 61,单篇他引最高次数达 658 次。现担任Nano Materials Science 执行副主编、Nano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副主编、Frontiers in Chemistry 专题编辑、Scientific Reports 编委、J. Chemistry 的客座编辑、Frontiers in Materials 编委、功能材料学会理事、《功能材料》编委,Energ. Environ. Sci.、ACS Nano、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材料物理化学领域的国际期刊审稿专家;2017 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TOP10优秀审稿人;2020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7 项;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2020年中国非金属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获授权发明专利 8 件;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国外专著章节 5 部;国际会议邀请报告 3 次,担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 2 次,担任首届中国-新加坡前沿科技创新大会的大会秘书长、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校友会主席。此外,张育新教授与美国、新加坡、韩国、澳洲等多个国家以及国内的多个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