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空间“幸福感”营造

发布于 2021-09-04 12:55

『 幸福感是舒适感和安全感的平衡 』

当代城市生活节奏越趋繁忙,人们往往容易在移动当中迷失,每天通勤,日复一日匆忙地在熟悉和陌生的空间内穿梭转换,人与人之间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变得熟悉而又陌生。


往往提起居住空间,人们旋即想起家居的布置,殊不知社区空间也是家的延展,是精神和社交的延展,和家同样的重要。

我们籍着对公共交换空间的使用体验与人性关怀进行探讨,希望提出舒适感与安全感并重的空间解决方案,从而提升都市社区生活的幸福感。
资料由香港知名文化杂志MagazineP提供
芬兰首席设计长 Anne Stenros曾经说过,设计思维不光用来改变产品,还影响组织运作模式乃至文化,所以,他主张城市应敞开大门,让市民参与、合作,与共同设计,而市政府不断发展实验精神,以产生智慧城市,迎接明日挑战。

▲资料由香港知名文化杂志MagazineP提供
人本·城市
要追求最佳的市民体验就要导入设计思维,另方面,城市角色在转换,我们必须提供工作、住家以外的第三空间(third-space)
-赫尔辛基前任市长Jussi Pajunen

人本·社区-城市第三空间

社区作为承载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其肩负链接家庭的私密性空间与社会的公共性空间的功能。通过对简单的公共场所赋予文化的内核与人文精神的期许,一个承载着人们的性情心(Sentient Soul)的精神场所就诞生了。

社区景观亭,一座充满对话的城市绿洲
社区景观亭俨然是居住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交换空间,它可以是一种地景及其自然资源和自然共存的工匠精神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

在这里产生的生活和对话每分每秒都在更新……
孩子的哭闹,情侣的牵手,闺蜜的私语,家以外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间……
他是建筑的,又是自然的,是自然的,又是人工的。
▲景观亭分析图

进门,迎面而來是一个大型的自动升降的投影幕,每个周末的闲适,家人们可以相聚于此,举办一场属同好的观影会,大家交流对生活的所思、所想,思潮的碰撞让平日的历练在交流汇中升华。

沿着室内景观通道走,来到了简洁而舒适的洽谈区。这里没有让人意乱情迷的装潢,只有简单得刚刚好的柔和灰调,让观影过后的头脑得以栖息,休憩。

如果仍然沉醉在电影的情节而不能自拔,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里有一些专门预留的独处空间。猫在阳光之下或阅读,或沉思,或只是简单而慵懒的发呆都是极好的。

童观·家观,是现代都市社区的重要考虑之一,随着城市人口高龄化,Premiem Age (优雅长者)的最佳伙伴便是儿童。
儿童需要的是陪伴,成人的心需要与儿童共同成长,通过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向小朋友学习,保持一颗童心是我们由衷而发的愿望。

在社区公共空间可以共享这一种独特的相伴。即使是优雅地独身,也能分享这份天真无邪的欢笑和喜悦。用心的连接,搭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桥梁。

人本·逗留

住宅的公区是在两扇大门之间,一扇面向外面喧嚣的世界,一扇是前往内心的家园。
因此怎样才能让这简单的动线变得别具观赏性?
在Less is More的极简主义当下,我们认为空间的错落便是最佳观赏,而不是多余的装饰。

从公共空间到居家空间之间需要一种淡淡的过渡,就像练习瑜伽之前先静坐是一样的道理。这种让心灵的过渡应该是安静而不孤独的。

这里有可以有温暖的寒暄,也可以只是点头会心一笑,完全取决于此时此刻的心情,是一种在静默之前短暂而专注的独处。


生活越趋热闹,独处的时光便越难能可贵。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的角落,我们也要重视它。

让阳光从这里照进来,即便你是匆匆路过,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果此刻,你需要安静地沉思,这里便是心灵逗留的地方。


結 語

在城市里起造你的家屋之前,
先想象在旷野里搭建一间茅棚。
因为你在暮色之中返家时,
你内在那个远行归来的孤独游浪者也要回来。
居所就是一个有机体,
居所以外的第三空间是身躯和灵魂向外的延展。
社区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第三空间,
是思潮碰撞,交互,分享的场所。
用心打造它,是用心照顾居住者的身躯,心意与灵魂。

- END -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