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祥 || 来安洪山戏,你了解吗?
发布于 2021-09-05 00:14
来安洪山戏,你了解吗?
王德祥整理
洪山戏,是一种民间地方小戏,主要流行于皖东地区的天长、来安以及江苏的六合、仪征、江宁、句容、盱眙、高邮,以嘹亮的演唱风格著称,也称“大开口”,是从傩戏发展到香火戏的皖东稀有剧种。
一切戏曲都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悲苦与抗争,元杂剧、散曲《窦娥冤》《十五贯》等莫不如此,洪山戏也概莫能外。
“洪山”一名起源有三说。一为“横山”之音转。洪山戏的鼻祖张允豪是天长、六合、仪征三县交界的横山人氏。二为“红衫”同音之讹。戏班首领姓洪,而服饰又多为红色故。三为纪念太平军首领洪秀全。当然,就名称来源问题,还有另一个见解,说洪山戏极有可能由民间宗教洪山教或其活动地点洪山庙而得名。有几句唱词,道出“洪山”一词的出处。《落忏诗》:昔日唐朝初起时,洪山历代古今知。锣鸣鼓响惊世界,威灵合号镇乾坤。《魏征斩龙》:列国流传洪山教,唐朝兴下祝由科。
洪山戏《玉堂春》选段“三堂会审”锯片(图片来自网络)
洪山戏没有固定的专属的演出场地。一般是临时在旷野或广场的空地上搭“草台”,用毛竹作台架,芦席作顶棚,木板作台板,形制灵活简便,演员淡定、自然、纯真,多为义务表演,只为热爱。
洪山戏的唱词以七字调和十字调为主,吸收了京剧的表演艺术特色,主要艺术形式在二人歌舞中,表现为“推衫子”,在舞戏中有“四门斗子”。在正戏演出前,有增加“三出戏”的习俗,即古代戏曲楔子的变种。具体表现为头出戏“不开口”,如跳娘娘、跳财神、跳凤冠;二出戏“不动手”,演员手托云帚,立于台前,唱些歌功颂德的词;三出戏“随便走”,在台上表演“小放牛”。演出中,主要采用锣鼓伴奏,或者丝竹伴奏,有时也会兼而有之。
抗战中后期,新四军领导的安徽淮南抗日根据地逐步巩固,并在各地扩大势力范围。当时,皖东地区的洪山戏曾为配合抗日、参军、减租、土改、反攻等工作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进行了大量的演出活动,在广大军民中反响很大。当时,来安县属于淮南地区路东八县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办事处主任方毅、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对洪山戏非常重视关怀,解放区民主政府在来安设有“来安办事处”,组织了“神司抗”(即“香火会”)。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深入乡村,号召群众,1940年秋,在张山、施官成立了“青锋剧团”,后来又陆续成立大众剧团及民兵剧团。在演出剧目上,起初通过改编旧戏,演出民兵抗日斗争的三字经。后来发挥集体优势,不断创作出《捉汉奸》《活捉鬼子》《日本鬼子滚出中国去》《人民的吼声》《生产大互助》《小尖头扯工不扯牛》等颇受欢迎的作品。
洪山戏的曲调很有特点。主要是祈神调的旋律,如:早挂牌晚挂牌,十朵莲花九朵开。(仓仓 仓 一令 仓仓)还有一朵未曾开欧,女娘娘云啊端呐打轿来。(仓仓 仓 一令 仓仓 仓令 仓 一令 仓 令 仓 仓令 一令 仓)
洪山戏发展至今,已产生三代演员。第一代6名演员,男女各半,来安三人,兴隆二人,相官一人,江苏三人,六合二,扬州霍桥一。六人已全部亡故。第二代共五人,全为男性,也都是来安人,其中兴隆一人,邵集一人,施官三人。五人中仅存施官王大华。第三代演员共有13人,江苏三人,来安九人,天长一人。老艺人有潘喜云、周荣根,新生代主要有朱凤仙、姜有松、余正梅、黄传生、石长富、朱玉珍等。
当今,洪山戏因为创作与演出的受限,正日渐式微。这是深以为憾的事。希望有识之士能够投入到民间戏曲的研究、宣传和创作中来,让民间戏曲之花在时代的辉映下,重放异彩。
以上材料主要参考宋蓉洁《皖东洪山戏研究》一文,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但未经作者许可,只作为宣传材料使用,不具有版权。如有错讹,敬请谅解。
作者简介:王德祥,安徽省来安县水口中学援疆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平时喜欢阅读与写作。
莫言:文学使人胆大
《丰镐文苑》长期约稿
《丰镐文苑》是面向全国微信用户的自媒体平台,旨在以文会友,热忱欢迎各位新老微友或有志于文学创作的爱好者不吝赐稿(若半月内没被刊发,可另投他处)。来稿一律要求为微信公众平台原创文学作品(文责自负),后附作者简介和本人彩色横幅照片,一同发送至QQ邮箱。本平台稿酬来自赞赏(无赞赏则无稿酬),作品80%赞赏付给作者,一星期后如数兑付;剩余20%赞赏,留作平台日常运作费用。但作者未添加丰镐微信(账号:llyyyf1210,手机号:13305597028),或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一概不予返还,用于平台日常运作;赞赏50元以下(不含50元),则全额返还。
《丰镐文苑》主编:叶永丰
投稿邮箱:1049323575@qq.com
联系电话:13305597028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