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能让我们获得全体免疫吗?从年龄结构看德国第四波新冠浪潮

发布于 2021-09-05 00:48

作者:黎奇
上一期:德国西欧进入第四波疫情!从东京奥运会看北京冬奥,警示?

8月20日,德国权威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以下简称RKI)宣布德国已进入第四波新冠浪潮。

夏季,德国的7天感染人数指数(每10万人)一度降到了低位个位数,但很快又进入了高位二位数。一些州已在三位数。因新冠住院的重症病人人数也从低位三位数上升,已重新破千。

德国专家们认为,由于疫苗的原因,第四波浪潮不会象前三波那么可怕。但是,究竟会怎么可怕或不可怕呢?疫苗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疫苗率达到什么程度能够做到群体免疫呢?能达到吗?

让我们简单地观察一下。

未种疫苗者得病人数大大高于种疫苗者

RKI在8月20日公布的数字表明,当时因新冠住院的病人中,90%没有种过疫苗。在急救室抢救的人数当时是309人,其中只有17人是种过疫苗的,未种疫苗病人比例高达94%。

以巴伐利亚州为例,8月中旬该州的7天感染指数在种过疫苗的人中为6,而在未种过疫苗的人中达58。

虽然有种过疫苗的人得病的情况发生,这被称为疫苗突破,但从全世界来看,种过疫苗者得到的疫苗保护还是很大的。中国之前发生了德尔塔疫情,钟南山曾说过,当时得病而进入急救室的二十多人里没有一人是种过疫苗的。

目前种疫苗率的情况

据Our World in Data的资料,截至8月底,世界、德国、中、美、印几国的疫苗接种情况为:

这么看来,德国已经完成疫苗接种的人数比例还是不错的。然而,德国预定的目标是60岁以下接种人数比例达85%60岁以上达90%。这个目标原来要争取在夏天完成的。

由于不少德国人拒绝接种疫苗,这个目标的实现被大大推迟了。

低龄人疫情高涨

从德国的情况看,高龄的人(60加)的新冠患病人数大大下降,包括重症比例也下降很大,而目前第四波浪潮的问题主要出在低龄人(年轻人和儿童)身上。

以该表第一行的勒沃库森市为例,该市近7天的每10万人中有216人得病(指数216),其中0至4岁指数为74,5至14岁为575,15至34岁为375,35至59岁为189,60至79岁为36,80岁以上指数为16。

其它城市和地区情况与此基本相似。显然,5至14和15至34岁的人群的指数非常高。5岁以下的指数也不低。

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从德国人口结构看群体免疫的可能性

德国现在终于确定12岁以上都可以接种疫苗。那么,这样就可以形成所谓的群体免疫吗?怎么样的比例能形成群体免疫呢?

我们先看一下德国人人口年龄结构:

这是statista网站发表的2020年底德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单位是百万。

从这个图表可以看出,德国(总人口最新数字为8410万)0岁到13岁人口共1075万,14至17岁的人口只有300万,18岁以上共6941万。如果假设6至13岁的人口中有100万为12和13岁,现在德国可以接种疫苗的人口总数约为7340万。也就是说,德国可接种疫苗人数约占人口总数的87%。

问题来了:如果87%的人中有90%种了疫苗,那么接种过疫苗的德国人口只占德国人口的78.3%。如果这些人中有95%种了疫苗,也只占总人口的82.65%。

看来,不要说85%的目标了,就是完成80%的疫苗接种率恐怕也很难。

当然,以前专家们谈到群体免疫,说70%以上得过病就算达到了。可是,现在存在着疫苗突破的问题,70%真的可以吗?

仍然要长期坚持个人防护

那些都只是统计数据。可以基本明确的是:无论疫苗接种率多少,每日病例和重症情况如何,新冠的风险是长期存在的,至少目前看来,新冠还不会象天花那样彻底消失。因此,绝不能因为一些统计数据而掉以轻心。仍然要长期保持小心谨慎,坚持个人防护措施。

在此再归纳一下个人防护措施:

在人多的地方和外面的室内要坚持戴口罩;

要坚持勤洗手;

外面买回来或带回来的商品等物,最好用(DM等可购)消毒纸擦拭外包装。最近,中国又有几个病例,结果检测出食品外包装上有新冠病毒;

服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营养药物,比如DM等可买到的锌Zink等;

用DM等或药房买的漱口水稀释后漱口,尤其在餐馆吃饭、出入过聚集场所后。各国专家都说,新冠病毒不是立即下到肺部去的,而会在咽喉那里逗留几天。因此专家们纷纷提倡漱口;

从室外回来,鞋底最好用消毒水喷一下,干燥后再拿到室内。

以上仅供参考。总之,持之以恒、不要掉以轻心就好。




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德欧华商
传递德国华人社会资讯、购房、移民、旅游、保险、交通、留学等信息;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和法律。致力于中德友谊与经济交往。 本号发表的署名文章或其他投稿,不代表平台立场,本号不为其承担法律责任。作者文责自负,敬请注意。
7042篇原创内容

「 喜欢我就,一键两连!~ 」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