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篇-每天都用的有创血压,你真的了解吗
发布于 2021-09-05 11:33
今天从护理的角度,我们来说说有创血压
有创血压是什么
定义: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一种经动脉穿刺置管后直接测量血压的方法,能够反映每一个心动周期的血压变化情况。通过传感器将导管内液体压力转换成实时电信号,最终将电信号转换为实时压力波形曲线和血压数值,显示于监护仪上,是测量血压的金标准。正常情况下有创动脉血压比无创血压高2-20mmHg,危重病人可高10-30mmHg。
临床意义:1.实时血压监测,真实可靠;2.安全用药,特别是便于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3.可反复采集血气,减少患者痛苦;4.可获得收缩压、 舒张压、平均压、脉率、心律失常;5.深度解读可获得心肌收缩力、外周血管阻力、容量状态、瓣膜病等。
适应症:1.各类危重病人、循环功能不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大血管外科、器官移植等可能术中大失血的手术;2.严重低血压、休克和其他血流动力学不稳的疾病,或者无创血压难以监测者;3.严重高血压、创伤、心梗、心衰、MODS;4.手术中需要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血液稀释以及嗜络细胞瘤手术;5.需要反复抽血动脉血气分析时;6.选择性造影,动脉插管化疗时。
禁忌症:1.穿刺部位感染;2.穿刺部位狭窄,血栓;3.桡动脉穿刺手Allen试验异常。
有创血压留置
穿刺技术:
动脉选择
桡动脉:为首选途径,因桡动脉位置表浅且相对固定,穿刺易于成功。但应首先进行Allen试验。
股动脉:遇有其他动脉穿刺困难时可选用,但应注意预防感染和加强固定。
尺动脉:Allen试验证实手部供血以桡动脉为主者,选用尺动脉提高安全性,但成功率低。
足背动脉:是下肢胫前动脉的延伸,较细。
肱动脉:穿刺点在肘窝部,亦有阻塞前臂和手部血供的危险。
穿刺方法:(以桡动脉为例)
掌弓侧支循环评估Allen’s试验
①术者用双手同时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
②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和张开手指5~ 7次至手掌变白
③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继续保持压迫桡动脉,观察手掌颜色变化,若手掌颜色10s之内迅速变红或恢复正常,表明尺动脉和桡动脉间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即Allen试验阴性,可以经桡动脉穿刺, 一旦桡动脉发生闭塞也不会出现缺血;若15s手掌颜色仍为苍白,Allen试验阳性,这表明手掌侧支循环不良,不应选择桡动脉穿刺。
正常为5-7s; 0-7s:掌弓侧支循环良; 8-15s:可疑;>15s:掌弓侧支循环不良,禁用。
口诀记忆法:变红 阳性 正常 可穿刺(红 阳 正 气)
改良方法(适用于昏迷病人):
血氧饱和度检查:把血氧饱和仪指套接于患者待测手掌拇指上,首先记录基础血氧饱和度波形图,然后压迫同侧桡动脉以阻断桡动脉血流并观察此时血氧饱和度值及波动曲线。也可以在拇指携带血氧饱和仪的情况下进行Allen’s试验,在松开尺动脉后,观察血氧饱和度的恢复情况,以协助判断桡、尺侧支代偿情况。
置管步骤:
物品准备:
2.固定位置:病人沟通,做好准备。
3.消毒麻醉。
4.定位:左手中指触摸搏动处,食指远端轻轻牵拉皮肤,穿刺点在搏动最明显远端0.5cm处。
5.穿刺:见血后继续进针,拔出针芯,缓慢退套管,见血后放低角度置入1~
6.置管:拔出针芯,撵转同时推进外套管。注意:不能有助力,必须套管尾端有血快速流出。
7.连接:拔出针芯前压迫血管原断,松开后见血畅流出则边冲边连接。
8.固定:局部再次消毒后胶布下衬敷贴保护皮肤,透明无菌敷贴贴覆,大辅料剪洞外贴固定,胶布固定,注明时间签名。
9.归零:1.准备带有创监测的心电监护仪;2.取NS500mL,内加肝素500-1000单位,置于加压输液带内,连接一次性压力传感器管路,排气,备用。加压输液袋充气至300mmHg;3.病人桡动脉插管处连接三通,并与压力传感器连接;4.开启监护仪有创参数,选择动脉监测项目;5.校正“0”点,转动传感器上三通,关闭病人动脉端,使换能器与大气相通;6.监护仪出现压力曲线及不断变化的血压读数,可对病人进行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1.收缩期上升支:与压力上升速率相关,粗略反映心肌收缩力。2.收缩期峰值
3.收缩期下降支:大致反映外周阻力
4.重搏切迹:主动脉瓣关闭。
5.舒张期血液流向外周血管。
6.舒张末压。
护理要点
1、动脉测压管的各个接头连接处要旋紧,防止脱开或渗漏,并置于无菌治疗巾内。
2、换能器零点校正,应保证换能器与心脏水平位置一致,以保证测定数值的准确,交换病人体位时始终保持换能器与心脏水平一致。
3、为保证动脉测压管的通畅应用1%肝素盐水定时冲洗,加压气袋的压力要大于
4、当动脉波形出现异常、低钝、消失时,考虑动脉穿刺针处有打折或血栓堵塞现象。处理:揭开皮肤保护膜,若有打折调至正常,若有堵塞应先抽回血再进行冲洗,防止凝血块冲入动脉内,并用酒精消毒,待干后贴上皮肤保护膜。
5、动脉测压管内严禁进气,应定时检查管道内有无气泡。
6、定时观察穿刺肢体的血运情况(肢体有无肿胀、颜色、温度异常、局部不宜包扎过紧,以免发生肢端坏死)。
7、为了防止感染,每次抽血标本时,严格无菌操作。
8、保证动脉穿刺点的局部干燥,若有渗血应及时更换皮肤保护膜,消毒穿刺点,范围应大于皮肤保护膜的范围。
9、当病人病情平稳后,不需要测压时应及早拔除测压管,拔管时局部压迫分钟,观察无渗血时,用无菌纱布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0、拔除的动脉测压管应放入医疗垃圾袋内。
并发症
出血、局部血肿:
预防:1、熟练操作,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凝血功能差的患者适当加压包扎穿刺部位,如无效应及时拔除留置针,减少出血。管道要保持连接紧密,无漏气、漏液,定时检查,宜使用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以便观察穿刺部位情况。护士应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机制正常的患者,用低分子肝素代替普通肝素液持续冲洗动脉留置导管,对于低凝患者,应根据情况降低肝素稀释液的浓度,减少其不良反应。对不配合或烦躁患者可酌情使用镇静药,约束肢体,防止管道意外拔出而出血。
处理:1、穿刺失败,则按压足够时间;防止管道移位或意外拔除,拔除管道后,局部按压15min,随后用纱布和宽胶布加压覆盖30min。每15min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新鲜血液渗出,持续观察>6h,对渗血严重的要及时报告医生。对拔管后出血的患者,若有凝血功能障碍和肝素盐水应用,应采取局部加压包扎,注意观察肢体远端血液循环状况,并将肝素盐水改为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导管滑脱:
预防:1、桡动脉置管后须妥善固定肢体,尤其是交接班时一定要交代清楚,防止患者在全麻苏醒前躁动不安,对于神志不清者或躁动不安的患者应给予制动。 穿刺套管和连接管应妥善固定,连接紧密,遇有躁动/不配合、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应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镇静剂,适当约束穿刺部位肢体,约束带应尽量避开置管位置,以防约束带摩擦致管道滑出。薄膜加胶布妥善固定管道,皮肤穿刺进针处须用透明贴膜覆盖,便于观察,穿刺部位潮湿、渗液、透明膜粘性下降时及时更换贴膜,更换时应双人协助进行。
处理:1、如发现固定导管的缝线松动,应及时给予重新固定。导管不全滑脱,确定还在动脉管内,可继续使用,否则拔除并按压置管处15min以上,并加压包扎30min。置管处若有血肿,严禁揉擦,将患肢抬高,观察末梢循环。对仍有动态血压监测要求的患者,则于另一肢体重新置管。
局部感染:
预防: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局部严格消毒。 保证动脉测压管无菌,保持创面清洁,穿刺部位用碘酒、酒精消毒,并用无菌透明部位贴膜覆盖,防止污染。留置期间每天更换穿刺处敷料和冲洗管道,如有渗血要随时更换敷料。 尽量减少测压管的置管时间,当循环及呼吸功能相对稳定时,尽早拔管,缩短置管时间,减少感染机会。
处理:1、密切观察穿刺周围皮肤情况,每日监测体温、血象变化,如有渗液、出血,立即更换贴膜。 患者患肢局部出现红、肿、胀、痛等症状时,及时拔除动脉留置针,用庆大霉素湿敷患处,每日2次,或局部用50%硫酸镁加维生素B12持续湿敷6h,症状未解除可延长湿敷时间。局部有皮肤污染时应更换测压部位。怀疑导管感染,做相应导管头端培养和血培养,合理使用抗生素。
导管堵塞:
预防:1、穿刺成功后应立即缓慢推注生理盐水,以免血液在导管内凝固,阻塞管腔,采血后冲洗管道要及时,三通连接要牢固,劣质导管一律不用。经常检查管道,勿打折、扭曲,保持管道通畅。及时在穿刺部位连接肝素盐水冲洗管道,用完后及时更换,每小时检查1次管道是否通畅。密切观察监护仪上的动脉波形变化,波形异常时,检查管道是否折叠、堵塞,有无气泡,冲洗管道并调零后仍无改善,应通知医生。
处理:1、测压管腔堵塞时,及时查找原因,是否折叠、扭曲,用抽吸法疏通,可用肝素盐水试冲洗,边冲边回抽,将血块吸出,若仍不能恢复通畅,则应拔除套管。 发现有回血可快速冲洗管道,但如发现有血栓形成则禁止冲洗,应及时拔管冲洗。通过动脉测压装置进行采血时,及时冲管,冲洗速度亦不可过快。
动脉栓塞、肢体坏死:
预防:1、只有Allen试验阴性者才能进行动脉穿刺置管,置管后,肢体放于舒适的位置,每小时协助患者活动1次,清醒患者鼓励放置于功能位置。2、拧紧所有接头,确保开关无空气,避免增加开关和延长管道,保持冲洗液袋充分填满,定期轻弹、冲洗管道和开关,以消除从冲洗液中逸出的微小气泡,拔管后,应按压加揉擦进皮点至少,然后严密包扎24h,在测压、取血或调试零点等过程中,严防进入气体发生动脉气栓。3、测压管道用肝素盐水冲洗,测压完成后,应及时滴入低剂量肝素,以防血液凝固和回血。4、观察动脉穿刺部位远端皮肤颜色和温度,是否有缺血征象,若发生液体外渗,穿刺部位红肿发白或发绀变凉应立即拔除,并用硫酸镁湿敷红肿处,冲洗管道,调零后仍无改善,应通知医生。
处理:1、如遇输液不畅、疑有管道堵塞时,严禁强行冲管,可反复回抽,沿导管的走向逆行持续揉摩,边回抽边揉摩,直致将导管内血栓条抽出,再用生理盐水接导管口,回抽血液,观察判断针管内确无凝血块,则可继续保留导管,否则拔除导管,以防血块堵塞。2、对导管内血栓明确者,即应拔除导管,行溶栓治疗,尿激酶可用于导管血栓性堵塞。3、拔管后局部加压包扎,包扎时应注意观察肢体远端血液循环状况,如出现末梢血运不良,提示包扎过紧,应适当给予放松,如患者有凝血功能异常时,应调整肝素液剂量和浓度。4、及时了解患肢肿胀的原因,如是静脉回流受阻应抬高肢体度,并垫一小枕,清醒患者鼓励放置于功能位置,如肢体肿胀无原因解释时应通知医生尽早拔管,严密观察肢体循环,防止动脉血栓形成。
END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