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书|《明斯特雕塑计划2017》

发布于 2021-09-07 09:39

公共艺术书

“公共艺术书”是一个专注于分享有编辑思想、参考价值的公共艺术书籍的栏目。叙述空间公共艺术事务所(下文简称“叙述空间”)在收集国内外公共艺术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若干公共艺术出版物有着特色鲜明的编辑方向及特点,并与社会空间的公共价值息息相关,非常值得梳理、学习和分享。目前,“公共艺术书”所推荐书籍均为叙述空间的藏书。

《明斯特雕塑计划2017》 

Skulptur Projekte Münster 2017

▲书籍封面

左滑查看更多

这是一本关于第五届“明斯特雕塑计划”的“展览书”。斯特雕塑计划2017的策展理念是倡导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激活历史、建筑、社会、政治和美学等概念,并期望艺术能够塑造空间而不是占据空间。许多受邀艺术家尝试并探索了艺术合作的形式,如演讲、研讨和采访等方式使他们的艺术作品和“雕塑”的概念更加丰富,实体、临时装置和表演的存在或消失,以及永久或临时的时间性之间的张力,都从它们的交互阈值方面得到了展现。

▲ 翻阅《明斯特雕塑计划2017

左滑查看更多

该书与展览在同一时间制作,是展览目录和指南的组合,包含了一系列图像和重要而简洁的文本,以轻便的方式呈现第五届“明斯特雕塑计划”。

01

关于“明斯特雕塑展”

“明斯特雕塑计划”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当时,乔治·里基(George Rickey)将他的动态雕塑“三个旋转方块”(Drei rotierende Quadrate)放置在德国明斯特,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对。为了解决这种不满并试图建立起公众对公共场所艺术的理解,克劳斯·布斯曼(Klaus Bussmann,当时的明斯特 Westfälisches Landesmuseum 馆长)于1977年在博物馆进行了一系列讲座和展示。

▲“2017明斯特雕塑计划” LOGO

“明斯特雕塑计划”的想法由布斯曼和卡斯珀·柯尼希提出,他们是该项目的创始人。而开设该计划最初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博物馆的外围展览。尽管在后来的几年里,公众对该项目提出了抗议,但明斯特的市民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项目,并为项目能够持续发展至今而感到自豪。截至目前,该项目中大约有 39 件作品被明斯特政府购买和收藏。

▲历年“明斯特雕塑计划”的作品位置

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年份,实心则代表了作品被保留下来,成为“公众收藏”,空心则代表了作品已经消失,球外有一层白圈则代表了作品被收藏在博物馆里。

自1977年以来,“明斯特雕塑计划”每隔10年举办一次,每次大约为期100天,并与“卡塞尔文献展”同时举办,文献展在距离明斯特约200公里的德国卡塞尔举行。每位艺术家在城市中选择一个地点,并在该地点构思作品。2007年夏天,第四届雕塑计划是由布里吉特·法兰森(Brigitte Franzen)、卡斯珀·柯尼希和卡丽娜·普拉(Carina Plath)共同策划。2017年,城市空间首次扩展到毗邻的工业城市马尔。

1987年,“明斯特雕塑计划”的费用便高达650,000 美元,资金由明斯特政府、威斯特伐利亚-利佩省政府、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和一些私人基金会提供。1997年,超过 500,000 名游客来到明斯特观看来自25个国家/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

▲《为明斯特设计的八角形》现场 

Octagon for Münster

左滑查看更多

与大多数艺术展览不同,“明斯特雕塑计划”中的作品并没有完全随着展览结束而消失。之前的雕塑项目共有 39 件作品保留在原地,其中不乏奥登伯格的《台球》、丹·格雷厄姆的《为明斯特设计的八角形》)、马丁·博伊斯的《我们仍然在反思》。它们作为特定地点的雕塑、公共艺术和纪念碑创造了一段富有争议但具有在地意义的历史。

▲《我们仍然在反思》现场 

We are still and reflective

02

展览的历史

这一项目并非为了上演一场“夏季雕塑秀”, 而是创造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并为创造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现代雕塑而努力。

——克劳斯·布斯曼、 卡斯布·柯尼斯(1977)

第一部分,在博物馆内部,追溯二十世纪雕塑的起源;

第二部分,在公共空间展示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自主”雕塑;

第三部分,也是最具创新性的部分,是在美国策展人卡斯布·柯尼斯的支持下而成立的“项目”:邀请九位艺术家( Carl Andre, Michael Asher, Joseph Beuys, Donald Judd, Richard Long,Bruce Nauman, Claes Oldenburg, Ulrich Rückriem和 Richard Serra)为他们在城市中选择的地方创作雕塑。

这是一项重大挑战。尽管最初的争议很大,但随着展览在本地和国际上的成功,使得组织者在十年后得以延续1977年的“实验”。它的实验性和面向过程的性质在1987年再次得到验证,此后称为“明斯特雕塑计划”。其基本理念及实践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明斯特雕塑计划在当时具有鲜明特点,因为当时它采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方法:最初涉及的内容是对抗以博物馆为基础的装饰性作品,随意放置在绿地、广场和前面建筑物。与通常情况下使用现有的雕塑不同,艺术家们被要求创作一种新颖的作品形态。为此,他们被邀请到现场,以熟悉当地情况。在其他方面,他们既不受任何一般主题的影响,也不受任何预定位置的影响。他们在美学、形式、材料和主题方面完全自主。作品的时间框架和永久性问题并没有直接提出:组织者承诺负责作品的制作,而艺术家仍然是它们的所有者。也就是说,在展览结束时,仍有大约40件雕塑留在原地。策展人倡导的方法回应了 1960年代后期出现的趋势:“空间”和“地方”特异性的概念,这将在1980年代具有更大的影响,并最终成为1990年代公共艺术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明斯特雕塑计划每隔十年组织一次,这使得人们可以将这一事件设想为不是一个明确定义的“展览”,而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实验性工作。由于这个长达十年的时间框架,展览适合进行长期的实地调查。一方面,它使记录雕塑概念的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编制艺术、城市和公众之间关系的清单。因此,明斯特提供了一个观察“对雕塑的思考如何逐渐转向对空间结构和其他公共领域的质疑”的机会。

▲《无标题》唐纳德·贾德 (Donald Judd) 1977

1977年,唐纳德·贾德在通往 Aa 湖的斜坡上安装了两个同心混凝土环。内环如同湖一般,是水平的,外环与山草的坡度对齐。根据观察者视角的变化,对两个圆圈的感知及其在开放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贾德在 评论“体积方法”时说,“真实的空间是三维的,比平面上的绘画更强大和更具体”。他于1964年写的文章《特定对象》通常被视为一种新美国艺术的宣言,其艺术观点拒绝与真实空间相对的视觉幻觉,而是强调再现真实空间的重要性。1960年代,贾德以绘画为出发点,并寻找为雕塑形式赋予色彩的方法,使其能够在空间中发挥作用,打破了当时流行的艺术策略。

1977年,最初的展览以极简主义姿态为标志,而如今的艺术活动变得多样化,在公共场所工作的艺术家人数也大幅增加。1977年,策展人仍然对自主雕塑和情境化作品进行区分,但十年后,“特定地点的雕塑”和“公共场所的艺术”从此成为同义词。

大多数参加1987年展览的艺术家,都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更切实的创作方法。艺术家们从形式上和概念上反思历史、文化、建筑以及城市和社会组织,他们发掘了城市规划的印记,并开始与历史古迹进行对话。有些人通过向重要的人物致敬来承担城市记忆的任务,还尝试让历史名胜变得可触可及,并回忆不那么辉煌的过去。纪念碑的传统概念受到了挑战,带有贬义和讽刺的意味被带入其中。艺术、设计和建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这些作品可能是矛盾的,同时涉及艺术和功能价值。艺术家也开始在景观中工作。在后现代精神中,对历史的引用、叙述和比喻、讽刺和挪用都被提上了日程。

▲《反转演唱会》丽贝卡·霍恩 (Rebecca Horn) 1987

丽贝卡·霍恩在1987年明斯特雕塑计划上创作了《反转演唱会》。1989年,该作品被市政府收藏,但在茨温格遗址的长期修复和保护之后,它在1997年的展览开幕之前不久重新制作,并增加了适应了现场的新细节。

霍恩使用由单个组件组成的复杂结构唤起了茨温格的历史。它建于1528年至1536年之间,起初作为城市防御工事的一部分,18世纪曾被用作监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用作紧急避难所,后来它被纳粹政府征用。1943年起,它多次成为盖世太保处决战俘的场所。由于受到严重的炸弹破坏,茨温格于1945年被砖块封闭,无法进入,自然生命在其中茁壮成长。甚至在40年后的1980年代,茨温格酒店里面仍然隐藏了一片未受破坏的荒野。《反转演唱会》是一种“干预式舞台表演”,讲述着废墟的历史,为观众提供额外的视角。它的概念外延可以被自由扩展,又为参与其中的公众提供了独特的个人体验。

▲《仰望,阅读文字……》伊利亚·卡巴科夫 (Ilya Kabakov) 1997

伊利亚·卡巴科夫 的作品《仰望,阅读文字……》在 Aa 湖的北岸,与唐纳德·贾德1977年的同心混凝土环形成呼应。就像贾德一样,卡巴科夫也谈到了天空和地球之间的关系。该装置垂直向天空升起,就像一个发射机桅杆。仔细观察,可以在触角之间的空间中发现金银丝刻字,对于仰卧着的观看者,可以稍微费力地破译以下文字:“我亲爱的!当你躺在草地上,头向后仰,身边没有人,只听见风声,抬头望向开阔的天空——那里,上面,是蓝天,云朵飘过——也许这是你一生中做过或见过的最好的事情。”

带有天线的发射机桅杆是我们技术文明的象征。这项工作涉及信息过载和技术为交流提供的机会,“其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而且众所周知,这增加了所有人类潜力的总和”。该消息由直接传输的简单文本组成,被卡巴科夫本人视为对逐渐增长的信息经济的讽刺性抗议。

▲《无标题》伊萨·根茨肯 (Isa Genzken) 2007

伊萨·根茨肯在公共空间中的作品,总是与它们被开发的场所或所在的地点的特定方面有关。艺术家的雕塑往往反映了空间背景、城市规划结构和建筑环境。她经常将重点放在建筑特色或材料上,以突出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往往带有微妙的幽默感。

在她两度参与明斯特雕塑计划之后,2007年Genzken为 Überwasserkirche 教堂的前院创造了一个雕塑系列。她沿着教堂的南立面安装了一系列易碎的物品,乍一看让人想起孩子们的消遣和田园诗般的假期。但在遮阳伞下儿童椅上的玩偶突出了残酷的方面。这些物品暴露在不断变化的天气中,并被逐出严酷的现实世界,它们很快就变成了当今日益富裕的消费社会所忽视的形象。

2017年的展览正在探索过去十年加速的媒体发展,尤其是数字化对“身体、时间和场地”的影响。面对这一发展,包括公众与公众之间的界限的急剧转变。私人,它侧重于物理维度、互动和即时沟通。除了数字艺术、多媒体装置和电影之外,它还设想了广泛的表演实践,包括解释和呈现(场景布置)、创作过程,或邀请公众体验直接的身体感觉。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角色是颠倒的,后者是“直接行动”的对象。雕塑有不同的面孔:“活雕塑”走在街上,而另一些则以机器人的形式出现,作为人类的辅助。艺术家们利用建筑工地和废弃的工业用地和室内空间——一家出售亚洲产品的老商店、一个舞厅、一个旧溜冰场和一家大银行的门厅。虽然与明斯特环境有明显的联系,但这些干预措施旨在通过作品调和本地和全球的关系。但它们反之亦然,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相对化。它们充当时代与地点、时间与空间、有形与虚拟事物、公共与私人事物之间的接口。他们通过在两个国家之间挖掘隧道,在两个河岸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或者通过举办研讨会来试验不同血统的人之间“同居的可能性”,从而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通过展示“数字时代的生存指南”,该展览也是揭开技术神秘面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许多具有明确政治意图且并不总是具有说服力意图的展览相比,明斯特展览令人愉悦且易于理解。即使它没有直接展示任何政治论点,但这并不能阻止它具有政治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明斯特雕塑计划自1977年以来一直在公众和公众中运作,独立于政治和经济利益,以提供免费空间并呼吁艺术家、城市和公众之间富有成效的相遇。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展览,这一户外盛会依然是一个里程碑,一艘船在时间的潮流中沉着前行。

03

书籍简介

作为一本“展览书”,《明斯特雕塑计划2017》特色鲜明,它如纸上展览,介绍着第五届“明斯特雕塑计划”的方方面面。

全书由项目图像索引、目录、前言、项目介绍、卫星项目、文章和公众收藏六个部分组成。

在图像索引部分,项目图片对应艺术家名字的排序呈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按照索引跳到相应的介绍详情部分。

目录向我们展示了其书籍结构。

前言由七位展览相关的重要人士撰写,其中包括明斯特的市长、赫尔曼艺术与文化博物馆馆长、“明斯特雕塑计划”的艺术总监等。其后还有一篇文章,题目是《破坏和连续性》,讲述的是雕塑计划与其城市的关系,各届活动之间的关系,第五届雕塑计划的信息,以及致谢。

项目介绍也是按艺术家名字排序的。其包括了每个项目的部分图片、简介、材质、尺寸和合作团队等。其中有一些项目于“明斯特雕塑计划”的APP中呈现。

▲“2017明斯特雕塑计划” APP

“卫星项目”展示了主办方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流,以及“交换雕塑”的项目。

文章部分共有七篇撰文,题目分别为:

1. 《谁拥有共同点?》

2. 《身体依然重要》

3. 《模式识别时代下的自由》

4. 《“多功能的”公共空间》

5. 《城市空间中的雕塑:辩证法的终结》

6. 《我已经在这!公共艺术与公共时代》

7. 《注意角落》

最后,公民收藏向我们展示了自1977年以来明斯特雕塑展所保存下来的永久性项目。

-

与明斯特的再一次对话

Another dialogue with Münster

明斯特于2017年6月10日至10月1日再次举办“明斯特雕塑计划”,将整个城市变成一个为期100天的巨大“展厅”。每到这个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热情游客都会涌入这个大都会,被这一活动独特的气氛所陶醉。四十年过去了,策展团队一直都在重新审视雕塑、城市和公共领域的关系。

“明斯特雕塑计划”的特色之一,即展览的概念方向不遵循任何固定的标准,而是通过邀请艺术家去发展其作品连贯的主题。如今的艺术家对什么感兴趣?他们如何解释“现在”?他们如何看待明斯特?这些问题都是展览的核心。明斯特邀请每个人到这个城市中进行一场激动人心的探索,寻找自己的答案。

以下这件作品来自伊斯坦布尔的艺术家Ayse Erkmen。在第五届“明斯特雕塑计划”中,她选择将明斯特繁忙的北码头作为展场。一个连接两岸,可供人行走的运河河堤被安置在接近水面的位置,在水上行走的人们就变成了运河舞台上的演员。此外,艺术家还指出了社会学和城市规划性质上的问题:如何在城市地图上绘制社会文化?因此,她创造了一条不会成为明斯特城市结构的路径。

▲《在水上》

On  Water

在政治地图中,河流往往作为划定边界的角色出现。因此,艺术家想通过打破文明进程中的限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昔日河流作为运输船的航道,如今成为明斯特居民和游客的入口,Erkmen通过场地的干预让我们注意到了那些被忽视的公共空间,呈现出那些被隐藏的公共领域。她干扰了原本的城市结构,改变了运河的功能,揭示了一些不寻常的视角。

自2007年第四届“明斯特雕塑计划”以来,世界的发展造就了许多新生事物。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服务对我们的视觉、沟通和行动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事情的发生出人意料,许多在2007年看上去还很稳固的东西如今摇摇欲坠。城市中固定的空间关系在我们理解公共领域的概念时扮演了什么角色?因此,第五届雕塑计划期望能够引发公众和明斯特的公共空间、城市生活的对话。国际艺术家在对空间进行探索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自己的个人叙述。

-

破坏和连续性

Disruption and Continuity

在法国艺术家Nicole Eisenman的《喷泉草图》中,五个比真人还大的青铜或石膏人物随意地聚集在一个水池的周围。这场景就像画家所画的画一样,时间似乎静止不动,但人物又有其动态。

▲《喷泉草图》 

Sketch for a Fountain

左滑查看更多

通过此喷泉的设计,这位艺术家正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着最古老的公共艺术形式。在古代,喷泉被用作宗教仪式的集会场所。时至今日,大量的纪念碑式喷泉仍在为城市的公园和广场增色,而Eisenman的喷泉其中只有笨拙的、卡通般的人物,表现出对美学或社会规则的漠不关心。

四十年前,“明斯特雕塑计划”的所有迹象都指向了对于传统的放弃:雕塑离开了博物馆空间,进入了日常生活。四十年间,这项计划作为一个大规模的实验,探索着雕塑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展方式。如今,“雕塑”的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但又有着传统意义上的连续性。

-

城间合作

Cooperation between cities

在二十世纪初期工业化的过程中,马尔镇在德国的领导下发展迅速。凭借当地的煤炭开采和化学工业,马尔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德经济的奇迹。当时,这座城市是德国最富有的城市之一。然而,二战后的城市发展并不只是简单地发展经济,艺术在这一转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与雕塑展”是目前马尔和明斯特合作的重要项目,旨在在两个相邻的城市间交换雕塑,大多数情况是从明斯特现有的公共雕塑作品中挑选,并在展览期间带去马尔。在这种背景下,Ludger Gerdes的装置作品《Angst》被放置到博物馆的露天空间,而在此之前,它一在室内展示。

这个项目得以让明斯特重新审视他们的雕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许多作品与他们的位置不可分割,这些作品被禁止转移到马尔,而且雕塑的美感总是受到它所处环境的影响。另外,许多雕塑转移到马尔后会产生了新的解释,激发出新的关系。

▲《Angst》 1989

如今,马尔和明斯特的城间合作仍在继续,展览《热风》记录了城市环境和公共空间艺术等历史。在过去几十年里,马尔有大约100个雕塑被永久地安装在户外,公众也广泛参与到两个城市的艺术合作中。那么,这种城间合作是否会将雕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这值得我们探讨。

04

书籍简评

明斯特雕塑计划为明斯特及其周边地区打造了一场又一场独特的文化活动。从这个已经有了40年历史的文化盛事的反馈来看,艺术有助于创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环境——无论是在当地生活和工作的人,还是对于参加活动的游客来说。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国际公共艺术展览的参考点,明斯特在全球的聚光灯下与艺术家、与世界产生着对话并作出艺术上的贡献。事实上,艺术和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对公众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明斯特雕塑计划给予了艺术家和公众一个思考和表达的平台,让城市成为一个公众得以表达的公共空间。反观中国,许多城市空间对于公众而言是缺乏在地活力的。对于城市来说,公共空间需要艺术家的参与和激活,并尝试引导公众对于公共空间的思考和表达。明斯特雕塑计划所运用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一、通过邀请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参与城市语境的生产与创造,并让艺术家表达对城市的认知。

二、通过讲座和活动的方式向公众表达艺术家对城市空间的看法。

三、通过“明斯特雕塑计划”这一连续性的策展方式,引起旅客对城市在地空间的注意,并且能引起观众对城市空间的思考和表达。

四、通过与其他城市间的合作向公共空间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

明斯特雕塑计划对于明斯特的影响是持久且深远的,中国的城市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如何改善自身与公众的对话方式?并在不久的将来,让公共艺术将成为其中双赢的方式呢?

策划:卢远良/叙述空间

编译:聂林坤

评论:聂林坤

审校:卢远良、刘国栋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  END  —


欢迎垂询

版权声明

本文系叙述空间原创内容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