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此生留给你的遗产是什么?——观《家有遗产》话剧有感

发布于 2021-09-07 11:42

文馨物语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

命运把我装定得极为拙劣。

很多年,我不曾看过话剧了,对于话剧的印象,我还停留在大学青春洋溢的舞台上。在这个漆黑飘雨的夜,我们五个人坐在偌大的剧院,观看了整整2个半小时。
《家有遗产》,改编的是青岛本土作家连谏的同名小说——《家有遗产》,这部剧从全国参评的125台剧目中脱颖而出,目前在全国演出有70多场,被业内专家誉为“有温度、有质感、有前景”的文艺佳作,也是2020年山东省唯一一部入选的大型剧目……
揣着满心的期待端坐在剧院,剧场的人很多,大家屏住了呼吸,聚焦灯照在舞台:昏黄微弱的灯光下,几个年轻人正手忙脚乱、翻箱倒柜地找着什么。“爸爸的工资卡藏在哪儿了?”“是不是你私藏了?快交出来!”互相指责声、吆喝声、二楼木地板的颤抖声、书架上一本本书的砸落声、噼里啪啦的各种声音……而他们的老父亲,也才刚刚去世。
他们的脸上,没有悲伤,没有疲惫,没有思念,反而是一张张被金钱绑架的焦虑和猜忌:爸的工资卡,到底藏在哪儿?

 



老父亲像影子,是“隐形人”,见证着一家人的跌宕起伏

据说,人死后,灵魂会脱离身体,回到亲人身边,会看到亲人悲痛欲绝的场景……而老父亲此刻就静静地站在二楼,看着这一切。在这个家里,有两对人:一对是憨厚忠诚的大哥郑家浩,他沉默寡言、胆小懦弱,另一个是勇敢担当、吃苦耐劳的大嫂马青梅;还有一对是娇惯任性、懒散自私的小妹郑美黎,还有一个狡猾贪婪、毫无底线的女婿何志宏。是的,这两家人在吵架,在互相指责、质疑,在为老父亲的遗产争吵。
从银行卡,一路吵到了父亲的老房子。小妹愤愤不平地指责大嫂:“怪不得你宁愿辞职,这几年都愿赖在老房子伺候爸,我算看明白了,就是为了这个钱啊、房子啊!”大嫂一脸委屈地回:“银行卡,我们真不知道。我这有个账本,每笔开支都在上面,我们自己还搭了很多小钱都没算,今天我们把账算算……”“账准吗?小钱不记,大钱又记了多少?揣在兜里的钱,账上记了吗?”双方都含了炮药,火力四射。
接着,又开始翻腾地找,妹夫质疑是不是藏在墙上的扁里,想拼命地拽下来,而大哥却死命地护着,那铿锵有力地写着“忠厚传家”的大扁,在撕扯中,摔碎了一地,那血浓于水、骨肉相连的亲情,也瞬间被扯碎了……
这一刻,舞台上静了,只有时钟的滴答声在疯狂奔跑……
后来,银行卡找到了,但只有老父亲的当月工资,那存款呢,被谁独吞了?


与这条情节线平行的,是老父亲(郑工)的亲家,高级技工马良躬(马青梅的父亲)父子的窘境:这位生活节俭一辈子的老人,眼下同样是一文不名,不能帮儿子马大海交上购房首付,间接激怒了暴发户亲家;而这富婆丈母娘就奚落和讥讽穷酸女婿,上演着种种荒诞的闹剧。
所有这些,老父亲一直都在隐形地旁观着,他老人家顿足捶胸,深深地绝望,低声地呜咽……夜色浓了,月牙孤寂,一家人的爱却淡了!
父母不在了,难道家就散了吗?

图片源自网络


残酷的现实,生存的压力,击垮中年人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

在剧中,哥哥郑家浩,是我既同情又觉得可气的一个人。他本忠厚老实,这正是人性最可贵的,也是大嫂当初嫁给他的本质。可他太老实了,而少了支撑一家顶梁柱的力量,很多次敢怒不敢言,他只想维系着这个家,可太难了。后来,他失业了,不敢告诉在家操劳的妻子,儿子马上面临高考上大学,他一个坐在路边的木椅上,孤独的中年男人狠狠地吸着烟,这一幕,我是心疼的。
我记起几年前的一个场景,当时,我在老火车站等同事出差。在台阶上,一位农民工兄弟,顶着寒风,冒着大雪,坐在冰冷的老虎车等生意。他脸色蜡黄,直流鼻涕,不时还喀拉喀拉咳嗽,想来是感冒了。可能他的业务并不好,太冷了,又太饿了,他取出藏在兜里的蛋糕,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吃着吃着,他突然红了眼睛,然后低下头,无声地哭泣起来。车站人来人往,很多人忙着拍雪景、堆雪人,没有谁留意这个埋头哭泣的男人。

图片源自网络
还有一次,在路口,我开车右拐弯,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吃力地推着小车过马路,车上隐约是水果和菜,可越着急越出乱,一个筐子掉了下来,橘子撒了一地,老太太慌忙去捡。后面的汽车,狠狠地摁着喇叭,此起彼伏,很刺耳,我的车却丝毫不动。等老太太终于过了马路,站在马路牙上,她朝我鞠了深深地一个躬,像夜幕下一个大大的问号!后来,在街道办事,我再次碰到这位老太太,原来她儿子是智障,四十多岁的人了,呆呆地歪着头,小心翼翼地拽着她的衣角,而老太太在领低保金……
在台风里,那个用自己的身体奋力挡住货车不被掀翻的中年人,他难道不怕死亡?可他只能用命挡;那个拔掉输液管,拼命挤上地铁,只为不迟到不扣钱的工薪阶层;那个在医院里,面临巨额医疗费,只能默默拔掉母亲的“生命线”,大声痛哭的中年人……是的,贫穷最悲哀的地方,是总觉得什么事情,只能拿命挡,命比纸还贱。

图片源自网络
在这部剧,我看到了太多社会现实的无奈,比如中年失业;比如为了老人、孩子,中国女性的包容与牺牲;比如结婚被逼着买房,还要买160平米海景房,一个工薪阶层,不吃不喝50年都不一定能买上;比如父辈们的坚持,老父亲和马良躬为了研发“可替代进口产品的超级螺栓”,花了一辈子的心血,并不惜把所有身家投入,还借了很多外债,可惜工厂试产失败,老父亲郑工又突然去世,债主们纷纷上门,而马良躬也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医院……
所谓人生,不过是从一个坑,掉进另一个坑。
张爱玲曾说过:“人到中年,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而他们这些人,就是来自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小家,就是你我身边最真实、最平凡的人,就这样隐忍着、压抑着、努力着、坚持着,用小心翼翼地微笑掩藏住所有心酸,用故作洒脱的姿态来逼迫自己坚强,当命运的车轮无情地碾压时,依旧倔强、温情而充满韧性地活着!
想起范雨素的那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可我,还是要努力翻阅。

图片源自网络


今天,父母留给你的遗产到底是什么?

老父亲郑工是剧中的旁观“影子”,他时时地叹息着说:“我一直想把这件事交代给孩子们,可是我太忙了,忙着工作,想等有时间了再说,可现在有时间了,我却永远都不能开口了……”他后悔莫及,对家人、孩子是亏欠的!
在这个剧里,没有巨额存款,反而是两位老父亲为了科研的执着追求,留给孩子们的一堆欠款。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母亲去世时,是2018年的冬天,从查出病情到去世,也仅2个多月的时间,我到处求情、托人,夜夜徘徊在凌晨医院的走廊,与无数个死神擦肩而过,我觉得我的世界塌了。那个冬天很冷,冷得像尘封在了冰冻,雪一片一片,白茫茫的人生。

图片源自网络
我依然记得母亲在病床上,她那大片大片黑青血瘀、皲裂而干瘪的手,握着我的手,叹息地说:“闺女啊,我这辈子很无能,没能给你们姐弟三人留下什么,但我一个愿意,不要再为我花钱了,我不想你们为我背着债,我希望你们都能好好的,诚实、善良、踏实着,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这辈子太短了,来不及回头,有很多遗憾,但你们一定要看准自己的心,努力地活着,活得更好……”很多年后,午夜梦回,母亲的话还会回荡在我的耳畔,她饱含着泪水的双眼,清晰地印在我的眼帘。
母亲害怕花钱,一天2000块的治疗病是要了她的命的,那么好强的母亲,她最不想拖累谁,就这样,她毅然决然地结束了她59岁的生命。每每想起,我泪流满面。
母亲留给我的,没有负债,没有财产,而是人这一辈子最可贵的品质——诚实、善良、踏实、努力。还有,读书。我的母亲高中毕业,她很爱看书,她看书的身影,深深地影响了我。
而在这个剧中,在层层推进后,在无数次几个人的争吵、反思、悔悟、和解、找回人心后,最终,继承人一个个郑重地在承诺书上签字并当众宣誓,很有仪式感,人物精神在此升华了,观众的心灵也被洗礼了!
这份遗产是忠厚传家,是责任、诚信、家国情怀,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而这正是此剧的中心主题!
此时,剧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也含着泪花,一次次用力地鼓掌!

是的,一家人握手言和,亲情回归,兄弟姐妹拧成一股绳,共患难,共担当……话剧是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给了所有观众一个最圆满的答案。
可是现实中,在金钱至上的利益、自私贪婪的人性面前,我们会有圆满的答案吗?我想,这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雕琢自我,普惠他人。我是文馨,第一职场网联合创始人。我以文字与你倾心相遇,看遍世界的辽阔。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