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真的是滋阴派吗?被你误解的一代宗师朱丹溪与他的《格致余论》1
发布于 2021-09-08 00:56
朱丹溪为临床大家,辨寒热,辨阴阳,相火论,茹素论,针对现代人躁动不安,驰竞浮华可谓对症下药。薄薄一本《格致余论》胜过千本万本,气血痰瘀理论极有临床价值,陈皮,苍术,党参等更是临床善用,不可冠以滋阴派。
01-朱丹溪治未病学术特色
作者-牛黄工作室 庄爱文
朱丹溪对治未病的发挥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论”中提出预防为主的观点:“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火,则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其以取类比象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可谓论述精辟,类比生动。同时强调“法于阴阳”、“调于四气”、“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可以说是“治未病”画龙点睛之处,集中而又深刻地反映朱丹溪“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这与《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阐述的内容相一致。丹溪认为,“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问之书,未曾不以摄养为先”,“谆谆然以养身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寥寥数语,对《内经》预防医学的思想作了很好的发挥,也为现代预防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丹溪心法》云:“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朱丹溪认为“既病防变”是医家的治疗之法,“未病先防”才是圣人预防之道,反复告诫人们摄养预防是《内经》治未病的本义。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术。”所以治未病之病者为上医也,其不仅要具有卓越的施医救人技术,更有高尚的医德。
朱丹溪是继承和弘扬《内经》“治未病”这一预防思想的名家,其“治未病”学术思想在其论著中均有充分体现,如“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慈幼论”、“养老论”、“茹淡论”、“倒仓论”等,并提出诸多将养方法,影响深远。
阳有余阴不足论
朱丹溪明确指出“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从而倡导“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新说。对于人体衰老,朱丹溪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将衰老的原因归于肾阴之亏,精血俱耗,认为“人身之阴,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其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论述了人身“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指出“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同时指出,在生命的生长壮老已过程中,阴气难成易亏,40岁以后,“阴气过半”,而“人之情欲无涯”,又往往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种种物欲的刺激,人心往往难以克制而妄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据此,朱丹溪强调,“阳有余阴不足”是生理之必然,病理之转归,保养大法在于收心养心,宜避一年之虚、一月之虚、一日之虚,以及病后之虚,保全天和。
相火论
“相火论”是朱丹溪的主旨性的学术观点之一,其与“阳有余阴不足论”紧密相连、互为补充。朱丹溪在《相火论》中对内生火热的发病机理有创造性地论述:相火寄于肝肾,源于精血,火易亢盛妄动,火妄动为贼邪,必伤耗阴精,阴伤会变生各种病症,“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人之虚在阴,阴之伤在火,火之起在动,其论环环相扣,细致缜密。
对于疾病谱发生变化、精神心理因素日以为烈的今天,朱丹溪之说,于临床施治、于养生保健,其现实意义不可小视。朱丹溪提出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旨在强调人体阴精常不足,相火易妄动,主张养生宜注重保护阴精,避免相关妄动,节制欲望,一扫前人惯用金石丹剂温补阳气之习俗,对养生学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慈幼论
《慈幼论》强调,人16岁以前,血气俱盛,惟阴长不足,肠胃尚弱,要注意养护。如稠粘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木果湿面、烧炙煨炒,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他还重视乳母饮食对小儿的影响。他说:“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慎密。”其理,乳子之母,饮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动中,乳脉便应,病气到乳,汁必凝滞。儿得此乳,疾病立至,或生热,或吐泻,或疮疾,为口糜,为惊搐,为夜啼,为腹痛,种种不一。他强调要细察小儿病证表现,调节好母亲饮食,母安则子亦安,病证消弭。
养老论
朱丹溪在《养老论》指出,“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阴气亏虚,而致它证丛生,“目昏目眵,肌痒溺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运,肠燥面垢,发脱眼花,久坐兀睡(打瞌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但是老境,无不有此”,十分生动地描述了人体衰老的病态表现,也充分说明精血亏虚是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如果善于摄养保存阴气精血,就可以延缓衰老,故丹溪极为重视阴精的摄养之法和延缓衰老的作用,提出慎色欲以保其精、健脾胃以养其阴等法。
朱丹溪还特别针对老年人指出:“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因此,宜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入补阴之功”。这与丹溪“阳有余阴常不足论”中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相一致,并由此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这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茹淡论
《格致余论·茹淡论》云,“味有出于天赋者,有成于人为者。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之补阴之功”,“人之所为者,皆烹饪调和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朱丹溪指出,茹淡饮食是天所赋的自然冲和之味,最有养阴之功,以补人体之阴精,而助人长寿。他说,“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入补阴之功,此《内经》所谓味也”,至于“大麦与栗之咸,粳米、山药之甘,葱、薤之辛之类,皆味也”。其中粳米最有补阴之功,“彼粳米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属阴最补者也”。强调茹淡,节制饮食,以自然五味补养阴精。
倒仓论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倒仓论”,并以此法治愈其师许谦罹患多年的痞证。《格致余论·倒仓论》记载:“肠胃为市,以其无物不有,而谷为最多,故谓之仓,若积谷之室也。倒者,倾去积旧而涤濯,使之洁净也……其方出于西域之异人,人于中年后亦行一二次,亦却疾养寿之一助也。”
现代认为“倒仓”,又称为“清肠”、“清仓”,是通过清理胃肠道积滞而预防、治疗疾病的方法。人体的肠胃就像一个粮仓,在贮存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有害物质,若不及时加以清理,有害物质就会越积越多,损害人体健康。因此,所谓“倒仓”,就是及时排除肠道的糟粕浊物,推陈出新,保持胃肠道清洁。
任汉阳认为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便秘可影响整个机体的功能而变生诸病,进而影响寿命,便秘和衰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和预防便秘,加快体内废毒物的排泄,减少有害毒素的吸收,是保健延寿的有效方法。遵循中医以通为补的理论,重视古老“倒仓法”的研究,是中医防病养生、延寿抗衰老的一条新途径。
国医大师何任先生曾谈及“治未病”与养生学说实际上是一回事,但“治未病”多在医学领域作探索,而养生学说则涉及中华文化的其他典籍。学习研究丹溪医学理论时,深感朱丹溪对“节养”二字的重视,故《格致余论》中开篇即列《饮食色欲箴序》,明确指出养生之道在于节饮食、戒色欲。
“传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予每思之,男女之欲,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切,世之沦胥陷溺于其中者,盖不少矣。苟志于道,必先于此究新焉。因作饮食、色欲二箴,以示弟侄,并告诸同志云。”书中分别述有《饮食》、《色欲》二箴,告诫其子侄并诸同道,此二箴不可不慎。
朱丹溪“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他的著作,并体现在其临床实践中,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The End—
编辑:鸣谦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
有术无道,止于术”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