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之死:多尔衮到底对顺治做了什么?让其跑到崇祯墓前哭泣,连喊两声大哥
发布于 2021-09-08 01:34
事实上,努尔哈赤死后,两黄旗虽由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继承,但是,多铎是正黄旗旗主贝勒,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贝勒,多尔衮并没有实际掌握一旗。不久,在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皇太极将汗王才能掌握的两黄旗旗色收回,交换出两白旗,从此,两黄旗由皇太极掌握,阿济格和多铎分别成了两白旗的旗主贝勒。
由于此前李自成为扭转大顺军在山西、河南的颓势,自十月十二日起反攻河南怀庆(今河南沁阳),连克济源、孟县,在柏香镇大败清军,斩杀怀庆总兵金玉和等人。多尔衮闻讯,急命正在南下进攻南明弘光政权的多铎转兵向西,先解怀庆之围,然后由河南渡黄河,与英亲王阿济格形成南北夹攻之势,两路清兵同时进攻大顺军。李自成亲率刘宗敏、刘芳亮等精锐部队北上,准备与阿济格军决战于陕北。十二月十五日,多铎部进攻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在灵宝境内击败大顺军后趋向潼关。李自成闻讯后急忙率兵掉头赶赴潼关。清军为保证此次战役的胜利,增调固山额真阿山、马喇希等部经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北)援助潼关清军,并调来红衣大炮加强装备。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比老公努尔哈赤小31岁,也是个厉害角色,漂亮、有心机、有谋略的不简单女人,且阿巴亥家族亦拥有势力。
多尔衮之死
清朝成宗义皇帝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传奇人生
吴三桂画像(网络图片)
镶白旗(15牛录),由褚英长子杜度掌管。
逮杀豪格后强占他的妻子,是多尔衮引起福临愤怒的一个焦点。顺治元年四月,以往支持豪格的正黄旗头子何洛会,向多尔衮告发豪格图谋不轨,说豪格后悔当初在继位大事上有失谋算。其中有一句侵犯多尔衮的话说:“我豪格恨不得扯撕他们的脖子。”多尔衮以“诸将请杀虎口王(豪格)”为理由,企图谋杀豪格,由于他的同胞弟弟顺治小皇帝哭泣不食,才得以免死。顺治五年,反对毫格的人建议将毫格处死,多尔衮假装说:“如此处分,实在不忍!”便将豪格幽起来,等于判了无期徒刑。数月后,豪格就不明不白地死在狱中。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强迫豪格的福晋(妻子)博尔济锦氏做自己的妃子,又害怕此事贻笑后人,秘密布置大学士刚林在史档中不要留下任何痕迹。
独掌大权以后,多尔衮对于顺治皇权的绝大威胁和挑战,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这里的“太后”,指的就是尚未被尊为“太皇太后”的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其实,自顺治皇帝登基开始,自知谋略与心计不如多尔衮的济尔哈朗已经主动选择了退让,他不仅“自降”地位甘于排在多尔衮之后,更是承认了多尔衮在朝堂上的绝对话语权。可即便是如此,济尔哈朗毕竟是皇太极时期权势和地位仅次于代善的存在,有着很高的势力和威望,遭受多尔衮的打压也就在所难免。
天聪二年三月,即皇太极继承汗位一年半之后,十七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征蒙古有功,被“赐以美号”,曰:“墨勒根戴青”,是汉文“睿智”的意思。多尔衮和硕睿亲王的汉文爵位便是由此而来。显然,皇太极对多尔衮的才智具有清醒的认识。同月二十九日,阿济格违犯制度,擅自为多铎定亲,被皇太极罚银一千两,并罢免了他镶白旗旗主的名位权力,多尔衮这才正式成为镶白旗旗主。后来,皇太极又任命二十岁刚刚出头的多尔衮主管吏部,这是权力很大的一个,号称六部之首。此后,皇太极对多尔衮多次委以重任,使多尔衮有机会建功立业。就这样,皇太极扶持着多尔衮一步步成长起来,从墨勒根戴青贝勒,到睿郡王,再到睿亲王。直至有能力摆平战功显赫的皇长子豪格,先成为辅政王,再成为摄政王。
从此以后,多尔衮本人却再也没有受到后人的尊敬。
除恺顿旧官之外,多尔衮还注意选用新人。他自称:“别的聪明我不能.这知人一事,我也颇用功夫,”所以自人伊始,便多次下诏各地征聘“山泽遗贤。此外,在顺治元年十月的登基诏书中,还规定了重开科举的制度,并于顺治三年、四年、六年举行了三次会试,共取进士一千一百人,首科之中,出了四位大学士、八位尚书、十五位侍郎、三位督抚,还有都察院副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内院学士等六位高官,如傅以渐、魏裔介、魏象枢、李箭、冯溥等均出自是科。其他人也都充实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机构中,成为新朝治的骨干力量,
利用吴三桂、多尔衮乘机占中华古代名将录之一代枭雄---多尔衮
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生前未立嗣子。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之初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2]。
多尔衮在此所说的,可能大体是事实。几年以后的顺治九年,清算多尔衮时,那些拥戴他的人谈到了当时的情景:多尔衮的哥哥英王阿济格、弟弟豫王多铎和一批王公贝勒、高级将领确曾跪在多尔衮面前,请求他当机立断继承大位。他们分析形势,认为死心塌地拥戴皇子的就是两黄旗那些人,而甚至在两黄旗中,也有重臣拥戴多尔衮。因此,他们直截了当地告诉多尔衮,不必畏惧两黄旗。(《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三,顺治九年三月癸巳。)
多尔衮之死
清朝人最看重的就是祖制,如果乾隆恢复多尔衮的“清成宗”封号那无疑就是在修改祖谱,推翻祖制。这样的改变在清朝是万万不会被允许的,如果乾隆执意这么做只怕是会迎来一片声讨。其实乾隆为多尔衮等人翻案并非看中他们的“丰功伟绩”,这无非是一场政治作秀罢了!
王府没了,东西也都没了按理说也就没得卖了。但是中铨不一般,他发现他的同宗豫王府在卖祖上的棺材,一下子受到启发,自己是坐在金山上要饭啊。
清廷以多尔衮为首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只有占据这个关口才能进而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八月二十日,清朝开始迁都。九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绩,加赐多尔衮册宝、上饰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冠一顶、黑狐裘一袭,金银、马驼等。
努尔哈赤没当过大清的皇帝,始终是可汗,所以清朝的开国皇帝是皇太极
努尔哈赤得知后,随即开始了调查了询问,确定事情属实,并且代善和阿巴亥也都对此是“供认不讳”。
多尔衮简介: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即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治者。
兹以皇上幼冲,众议以济尔哈朗、多尔衮辅政。我等如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漠视兄弟,不从众议,每事行私,以恩警为轻重,天地谴之,令短折而死。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也就是在多尔衮遭到清算后的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开始为多尔衮平反。
皇位主要在豪格和多尔衮之间展开。豪格是皇太极最年长的儿子,履立战功,因此被封为肃亲王,他的支持者主要是两黄旗的大部分和正蓝旗;多尔衮则是皇太极兄弟中功劳最多的,当时位极人臣,权力极大,主要支持者是两白旗还有两黄旗的一部分人。
但是,多尔衮死后不久,其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议了阿济格的罪,然后恢复两黄旗贵族的地位,提升两红旗的满达海、瓦克达、杰书、罗可铎等。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见势头不对,也纷纷倒戈。在这种形势下,先兴罗什等五人狱,然后便正式宣布多尔衮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接着,当权者又接连处罚了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等。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顷刻瓦解。多尔衮死后两个月,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完全是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但是,多尔衮对于清皇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绝不是政治对手们的几条欲加之罪所能掩盖的。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许尔安分别上疏,称颂多尔衮的功勋,几乎句句在理,但被济尔哈朗骂了个狗血喷头,流放宁古塔充军。迟至一百年后,乾隆帝当政时,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如此铁案又再度被翻了过来。到此时,有清一代对多尔衮的评价算有了定论[3]。
如果仅仅从汉族士大夫和中原皇家政治的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此理解成是老皇帝在以名位后事交代继位者。但假如考虑到女真人上述事实上盛行着的多种婚姻制度的话,努尔哈赤的这番话则完全应该被理解成,自己死后,不但允许儿子代善继承自己,还希望他娶养无血缘关系的庶母——大妃。否则,这位大妃的举止怎么会如此荒腔野板,离谱得无法理喻?从她的一生行事判断,假如不是置身于这种多种婚姻文化氛围之中,这位史书记载中“有机变”的大妃,应该断不至于会错意到如此程度才对。
最后,就是多尔衮当时没有太多的外在支持,拥有话语权的几个大臣大多都比较现实,谁的拳头大,实力强就推谁,而这个关键时刻,代善父子和济尔哈朗的支持了皇太极,使得多尔衮与皇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命就是如此的无奈。努尔哈赤究竟想传位给谁,始终是个谜,就当时而言,多尔衮并不合适。所以,多尔衮第一次皇位继承,有点一厢情愿,是根本没戏。
去世
当时在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1943年夏天,盗墓者曾将多尔衮陵墓的正坟挖开,只见地宫中摆放一只三尺多高的蓝花坛子,里面放着两节木炭。当时看管墓地的汪士全向盗墓者解释说:“九王爷身后被论罪,其中的金银圆宝都被掘去,据说坟地遭过九索(挖抄九次)。坛子是骨灰罐,是一个虚惊位(象征性的尸棺)。”彭孙贻笔记中有关焚骨扬灰的说法,当然是可以相信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