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当下应该做点什么(2)

发布于 2021-09-08 11:24

此文计2500字,仔细阅读大约用时15分钟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文:陈明,编辑:傅光平

本文系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属原作者,如侵权请联系

导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万物互联,一日千里,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技术革命浪潮推动社会变革,进而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叠加中美对抗、全球抗疫,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如何适应环境并顽强地活下来,取得逆势成长,在危难中发现机会,布局新业务、新赛道或启动新的增长引擎,转危为机,打开新的局面,迈上新的台阶,这一切都考验着企业家是否具有真功夫。

一、为未来而战,学会放弃

任何企业的管理者、资源、资金、时间等都是有限的,要想发展企业必须有所取舍。这个道理看似浅显,但在实践中却被人屡屡忽略。尤其中小企业,更要学会做减法,其实大企业的发展也得有取舍,选择大于努力。

企业发展之所以选择放弃,因为放弃的本质是把资源释放出来,尤其把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管理者给释放出来。

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有生命周期。一些优秀企业的做法是每年都要对自己的产品/服务做透视和体检,结合产业、市场、客户、友商等方面,判断自己的产品/服务处于什么阶段?哪些需要放弃?哪些需要加大投入?哪些优化投入资源质量(尤其是指人力资源的质量)等。对那些需要放弃的产品,如果不能马上放弃的,需要有一个计划——如何撤退及时止损?

例如,某个做连锁宾馆的企业,投资规则中有一条是及时撤退原则,某个新开的宾馆大概经过多长时间仍不见起色的话(在这个时间段,和业主谈的是比较低的试租金,如果超过这个试租期,租金可以适当上涨一点,尽量控制好经营风险),就要及时组织撤退了

经济学中有个沉没成本概念,是指那些发生在过去无法收回或改变的付出。这些付出,包括且不限于时间、金钱、精力、感情等,无论我们在未来做出何种行动,都不会对沉没成本产生任何影响,无法挽回任何损失。而我们对过去的付出和错误产生的不甘心,让我们继续在沉没成本上不理性地搭上了新的资源投入,这是麻烦。在实践中的操作,一些优秀企业是这样做的:复盘一个产品线或项目时都要问自己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产品或项目要搁在现在还上不上?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就要开始及时止损了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是心灵鸡汤,如果真有营养的话,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在市场大势还没有来临时,得想办法熬下来。这时候的坚持往往是有意义的,这当中关键是时间的节奏。那些成功的坚持者是有运气成分的,因为他熬的时间长短比较合适。如果熬的时间太长,谁都会油尽灯枯,很难坚持下来。比如,马云在1999年创办了阿里巴巴,成功了,皆因阿里巴巴熬到了天亮(市场启动了)的时间比较合适。如果马云要在更早的时间创办阿里巴巴,就不一定能坚持下来了。

张树新在1994年创办了瀛海威公司,没有坚持下来,这当中时间的因素不可小觑。任何一个产业的启动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产业要素来匹配,没有一定的时间积累是不行的,其中的技术进步、成本因素、供应链匹配、人们观念变化、政策因素等都需要用时间来换空间。当然了,我们也不否认成功者本身的杰出,那些没有坚持下来的人其实也是令人敬佩的。

企业一旦活下来之后,需要跨时空配置资源,就是为未来而战,尤其投资更需要为未来而投入。视变化为机遇,积极拥抱变化。很多企业在企业核心价值观中突出变革的重要性,拥抱变革,比如,三星、阿里巴巴等公司在企业文化上都非常突出变革。

很多企业的投资都围别人的屁股后面转,把别人不要的东西接过来,把自己变成一个接盘侠。这些都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理念,除非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也有的企业决策层比较执着,非要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总是执着于过去,为自己的名誉而战,为自己不甘心而战。时过境迁,当初的不甘心放在现在的时间段来说,已经变得毫无意义,风口已经没了,没有多少产业机会了。

微软公司转型堪称经典,当它错过智能手机风口后,很多人对官僚僵化的微软公司不再看好,但纳拉德上任后,积极布局未来,发力云计算等,又一次刷新微软,现已成为全球少数市场超过一万亿美金的公司。

二、评价与激励

评价与激励对企业家精神的孕育具有很大影响。多数企业激励机制设计的背后逻辑是业绩导向,业绩高获取报酬就高。新业务或创新项目一般需要沉寂若干年,有的甚至需要十年冷板凳。此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承担创新责任的团队薪酬如何计算?他们在几年之内几乎没有什么业绩贡献,那他们要发放多少薪酬为好呢?既要吸引一批优秀人员从事创新工作,又要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创新。优秀企业的做法是先要保证承担创新者的工资达到一个平均水平,然后采取追溯制。如果这个创新项目获得市场效益,那么创新团队需要分享一定期限的市场效益。一旦创新项目跑出来的时候,创新项目团队就可以独立成军,开始专门化运作,这个本身也是一种激励。当然也有人比较擅长专门做创新项目,这些人也可以选择专职做创新。

很多企业比较喜欢用人均效率、提成等要素来考核,这就会导致不愿意多招人,因为人招多了,影响指标达标。企业一定要在市场大势来临或自己增速比较快时多招一些人,否则等到机会来时会因为没有人而把握不住机会,内部也会因为人才过于紧绷绷而导致机制弱化。

上市公司为了报表靓丽,追求较高净利润率。在实际运行时往往厉行节约,减少费用投入。而费用的投入都和未来有关,过于节俭会造成企业未来发展后劲不足。尤其遇到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很多企业往往裁撤研发人员或砍掉一些暂时获利无望的产品线,当经济反转时,等到那些产品大卖时,往往手上没牌了。西方跨国企业遵循华尔街体制,高管的薪酬与市值、净资产收益率有关,更会助推这种做法。据说,每次经济危机对华为来说都是机会,他们往往把招聘公司设在竞争对手楼下的咖啡馆里,你裁撤的人我都要,等到经济景气时,原本不赚钱的产品开始大卖时,华为往往都能踩对节奏。竞争对手为了报表的数据把人给裁撤了,把资产剥离了,一来一回就拉开了差距。据统计,经济危机时家族企业往往表现得比职业经理人经营的企业好,也是这个道理。

企业必须时刻重视与未来发展有关的部分。比如人才投入,需要采取单独考核。对创新业务,要选择适合创新特点的管理方法:成熟业务好比老母鸡下蛋,考核老母鸡的产蛋量;如果在孵化阶段,就不能用产蛋来考核正在孵化的老母鸡。

无论是驱赶迷茫,还是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一次真诚对话,破解企业转型升级的困惑

咨询热线:153 0219 3605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