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作为幼儿家长可以做什么?
发布于 2021-09-11 18:17
“双减”政策热度不减,配套措施接踵而至,新政之下,想必家长们有很多小问号:
①不补课,孩子以后是否可以跟得上?
②减负出来的时间该如何利用?
③双减后孩子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过去的很多年,分数几乎就是教育的全部,当“双减”功利教育踩下“刹车”后,我们需要冷静思考:
什么是教育的本来面目?
以下是给幼儿园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们的两个小建议:
双减政策下,孩子的学习靠什么?
威廉·叶芝曾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把火就是“内驱力”,它决定了孩子是否能灵活地学以致用,是否能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长久的乐趣。
很多父母曲解了“内驱力”认为对学习的热情才叫“内驱力”,其实“内驱力”的基础和决定因素,正是多数家长认为的“无用的兴趣”。这种于童年自然生发的兴趣,是孩子 “内驱力”的重要源头。
作家黑柳彻子,从小就是个“不守规矩”的女孩,刚上小学一年级就被学校劝退,在妈妈的帮助下,来到不用循规蹈矩的“巴学园”后,她欣赏有趣的事物,做自己喜欢的事,最终激发出内在自驱力,写下自传名作《窗边的小豆豆》。
有一部纪录片,叫做《小小少年》,之前小斑老师也推荐过-不鸡娃,超治愈,少年的热爱可以发光
讲述了6位拥有“自驱力”的少年,他们当中
有来自云南大山深处的芭蕾舞女孩
有痴迷于机器人和科技的高三学生
有和父母一起探寻自然的“小小昆虫学家”
有深受Beyond影响的音乐少年
……
他们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但都因为兴趣而让人生闪耀着光芒。
他们的父母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却都拥有一个共同点:允许孩子发展“无用的兴趣”,善于激发孩子的潜质,并且帮助TA成为更好的人。
学龄前儿童已经进入了“十万个为什么”的成长阶段,这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探索,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引导孩子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成长,并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不是用一个常规的标准答案堵住孩子喷涌而出的想象力。
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亲密伙伴,不论任何时候,父母的家庭教育都无可取代。
“双减”的目的是让教育回归学校和家庭,将来,家庭教育会成为教育的一个主阵地。
那么,父母在孩子的人生早期应该充当哪些角色呢?
哈佛研究的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总结了父母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应当扮演的8种角色:
早期学习伙伴
3-5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孩子学习与外界建立联系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父母的陪伴就格外的重要,可以帮助孩子去探索和发现,塑造大脑活动。
飞航工程师
如果把孩子比作飞行器,那么父母就需要确保“为孩子工作”的人员和系统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并符合成长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一旦孩子这架飞行器在某个方面出问题了,比如,纪律涣散、作业出错、成绩下降、师生问题紧张等等,父母就要进行干预,解决问题。
救援者
察觉孩子的在校情况,帮助孩子解决一些紧急问题,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或是金钱。
启发者
学习不仅仅是发生在课堂上,因此父母身为启发者的角色也很重要:让孩子接触新思想、新事物,扩展思维,发挥想象力。
更重要的是,启发者要帮助孩子了解他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开始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树立起努力的方向,增强自驱力。
哲学家
与孩子分享自己的世界观,赋予孩子使命感,帮助孩子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榜样
父母通过自己的切身行动,向孩子们进行示范,告诉他们应当追求的品质是什么,并通过影响而非强迫,把这些品质传递给孩子们。
谈判专家
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熟练的决策者、一个独立的行动者,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推销”,并帮助孩子做好独立照顾自己的准备——成为具有同理心,会换位思考,从而预测他人下一步的行动,利人利己的人。
全球定位系统
这是指父母留在孩子记忆当中的忠告和智慧结晶,它们最终将引导孩子走向自己选择的人生目标,这些父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帮助他们在关键时刻作出决定。
教育路漫漫,“双减”政策,也许不能完全彻底地消除焦虑和内卷,但如果能让教育更接近本质,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鲁迅曾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陶先生也曾倡导“解放孩子”
教育的本质从来就不是成绩的筛选,而是在培养知识能力的同时,让孩子追寻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
可以肯定的是“双减”不是让家长和孩子双双躺平,而是拥抱新的变化,探寻彼此正确的方向。
往期推荐
英文小课堂丨二十四节气的英文表达~
值得孩子们看的那些英文动画短片,每一部都蕴含生活小哲理
幼升小家长看过来,一份入学准备清单~
@全体家长,幼儿园开学,如何帮助孩子快速适应?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