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进口,带量采购,医疗器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发布于 2021-09-11 18:40
工信部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6%,2019年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国内企业产值国际占比超过10%,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基地。
医械行业仍还处于爬坡阶段
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国产医械
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印发《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能够满足要求的,政府采购项目原则上须采购国产产品,逐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设备配置水平。
《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国外产品如高端X光CT、磁共振诊断仪、纤维内窥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等还占据我国三级医院的主要市场,有些高端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国内还不能生产,需要依赖进口。我国的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医疗器械走入带量采购时代
随着医疗采购改革节奏的加快,大型医疗设备终于走到了带量采购的叉路口。目前,全国多地开展落实具体行动,以量换价,支持国产设备。不久,我国大型医疗设备的市场格局或将进入崭新的一页。
近日,安徽省医保局发布通知,开展2021年度全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随着各地都鼓励采购国产设备,大型设备市场很可能会被改写。
那么医疗器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不仅仅是IVD,高值耗材,普通耗材的带量采购企业最终会接近成本价中标,80%以上的企业和代理商最终会被淘汰出局。
IVD领域引爆的“原子弹”成为了行业近期最热的话题,化学发光竟要在安徽实行带量采购,以前很多大咖分析IVD不会带量采购,即使搞也是三、五年以后的事情,也是从生化开始,但为何现在从化学发光开始,带量采购总是给行业带来意外,同一天在股市,IVD行业市值暴跌1000亿。
在IVD领域的带量采购是最不愿意提及的话题,也是所有IVD人刻意回避的话题,因为2020年3月开始新冠检验试剂的带量采购,从150元被迈克生物打到16.8元,2021年4月15日广东等十一省带量采购金豪制药的单抗检测试剂竟爆出3.33元超低价。
医疗器械未来走向趋势
趋势1:迫使企业实现营销战略的升级
带量采购迫使企业去做国际化,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因为做国内市场是赚不到钱甚至亏本。迫使企业去做品类管理,除了做带量采购品种还要做非带量采购品种,去做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门槛比较高,利润空间比较高的小品类,因为只做带量采购品种很难生存,更谈不上发展;迫使企业去做些非公立医院市场,因为非公立医院市场受行业政策的影响较小。
趋势2:带量采购重塑市场格局
带量采购给细分领域的第五、第六、第七名去超越前三名的一个机会,在没有带量采购的背景下,细分领域的第五、第六、第七名去超越前三名,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在带量采购的影响下,超越变得比较容易,时间也会比较短。
带量采购会使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极度萎缩。比如国家冠脉支架带量采购,支架由100亿的市场规模,立马萎缩到十个亿左右,因为支架的价格减幅达到90%以上。降价80%,市场规模也就相应萎缩80%。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11/4_16313584606006606.jpg)
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最终会以企业接近成本价中标,首先压缩的代理商的利润,代理商会被淘汰出局。同时在政策层面,国家也要推行一票制。
2021年6月4日国家医保局等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医保基金与企业直接结算,验收合格后次月底前必须回款。接着河北,山东等省先后发文执行医用耗材一票制。
医疗器械分为医用耗材和医疗设备,在医用耗材全国大规模的做带量采购以外,乙类大型医疗设备也在执行带量采购,2021年8月安徽省医保局办公室发布文章《我省开展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取得阶段性成效》。
文章称截至6月底,2020年度设备采购总金额达4.44亿元,与医院预算采购价相比,节约近1.8亿元,节资率28.8%。同时设备中标价格不断走低,如1.5T磁共振第2包苏州朗润中标单价297万元,全国集采1.5T磁共振首次跌破300万元;3.0T磁共振第2包GE公司750w中标单价从2018年度的896万元下降至587万元,全国集采3.0T磁共振首次跌破600万元。
带量采购已经推动整个生态医疗器械生态圈的形成,每个医疗器械公司都要在生态圈里找到属于你的位置,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
比如北京没有中标的企业,为了能生存下去,要去联系深圳中标的企业,帮助其贴牌加工。而深圳中标企业为了满足采购量的增长,盲目提高产能,是很危险的,因为低价中标的利润没法支撑建工厂的巨额投入,更要命的是时间,还有招人等一系列的问题,综合考虑深圳中标企业让北京的企业做贴牌加工,不仅节省建工厂的巨额投入,而且也解决时间,招人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让北京的企业供应北方市场,费用也节省了,这就是医疗器械生态圈思维。
带量采购最终企业会已接近成本价中标,给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巨变,每个企业都应该去思考,去重新定位。
技术专家创办的企业通常产品有一定竞争力,但营销稀烂,始终发展不起来,这种企业可以专注做研发,放弃营销。生产能力强,其他方面很弱的企业可以专注做贴牌加工。品牌能力强,销售能力强企业可以去做市场,国药,华润,九通通等大型商业集团公司可专注去做第三方医疗器械物流配送+,服务能力强的机构可以做第三方医疗器械服务平台或服务机构。
//来源综合整理自:赛柏蓝器械 作者:王强、
//编辑整合:IMEDISON
❖ 慎重声明: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