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诊断焦虑抑郁,我不断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发布于 2021-09-12 10:24


这是一个孩子妈妈写给我们的信,她在信中讲述了自己养育孩子的心路历程。我们加入了一些“专家点评”,希望能帮助你读懂孩子的心,陪孩子一起成长。

                                           ——华清心理

我是十岁男孩的妈妈,自从孩子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门诊被诊断焦虑抑郁以来,我不断反思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从备孕开始就看各种营养书籍,育儿知识,希望自己能科学育儿做一个好妈妈。

在怀孕的中后期,发现我的糖耐量异常,为了控制血糖,我每天记录自己饮食和定时监测血糖 ,力求血糖在正常值。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就一直焦虑自己的血糖不合格,担心对孩子影响不好,忽略了自己负面情绪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专家点评

这个孩子的妈妈很早意识到物质营养对胎儿的发育有影响,注重自己的高血糖如何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但没有及时注意到自身的负面情绪对胎儿的心理发育影响。从上述表述中,妈妈按照书本养育孩子,感觉这个妈妈在自己早年成长的过程中,很可能没有很好的被养育过,所以要向书本学习,特别想努力做一个好妈妈。

等到孩子出生两个多月时,我从书上看到说这个月的婴儿会玩自己的手,我的孩子怎么还不会呢?

我心里开始犯嘀咕了,于是一有时间我就逗着他玩,希望他能像书上说的一样会玩自己的手。

每过一个阶段我都对照书本上看看孩子各方面的发育是否达标。按照书本交代的时间,定期喂养孩子。那时孩子的动作和语言发育都特别好,唯独忽略了他的情绪和心理。

专家点评

新生婴儿有两个基本的生命需求,一个是自发性需求,一个是原发创造性需求。

自发性需求体现在喂养方面就是我饿了你才能喂养我,我要启动喂养活动,而不是你启动喂养活动。

生命的意义就是值不值得“过活”日常生活。活着的真实感,是出自我意愿的创造性生活,这些都是一个人自发性的体现,是自由的选择,不是被迫的,也不是一种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这样我感觉生活是值得的。

人类生命的意义最早来自于喂养体验,婴儿的自发性需求要被适应和满足。

婴儿饿了会发出信号,母亲理解了这个信号,以婴儿要求的时间和方式喂养,这时婴儿的精神自体就存在了,生命就有了意义,天就亮了。

如果总是按别人的要求喂我,虽然我也吃饱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没意思,因为吃饱的是我的肉体,我的精神没有创造出来,这个乳房不是我创造出来的,它是一种侵入。

在孩子10个月的时候,我辞职了,投入了一段更加忙碌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经常晚上回来时孩子已经睡着了,早晨还没醒我又出发了。

那段时间我只要出门上班,孩子就哭着不让走,很难安抚,为了赶时间我常饿着肚子在孩子的哭声中走出家门。

后来实在忙不过来,就让姥姥将孩子(15个月月龄)给带回农村老家过了一个月。

专家点评

家长应该注意的是:在孩子早年的成长经历中,母婴分离会造成关系不够安全,家长应该保证孩子跟环境、跟他人关系中有连续感,尤其是一个关系的连续。

孩子的症状是在寻求怎样在他人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我是谁的答案。这个孩子在他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与他人关系过程中,已经经历过无数的关系终止和被抛弃的体验。

两岁半开始我就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的托班,每天都是我抱着他哭着去上幼儿园,整整哭了一年。

三岁半又换了一个新的幼儿园,孩子又哭了一周,这时我心里总算舒了一口气,孩子总算能正常上幼儿园了。

现在回想起来,孩子上幼儿园哭了这么久,分离焦虑已经很严重了,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专家点评

早期与父母分离的经历,不管出于任何理由,都会给儿童带来遭人忽视和遗弃的创伤性心理体验,而且这种体验会极大影响孩子的安全依恋。

幼儿园小班时,老师反映他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我想是不是感统失调呢?

当时虽然有了这种想法,去带孩子训练时没找对地方,后来就不了了之。

那时就没想到去医院看儿童心理科,一直注意孩子的营养、习惯和运动了,又一次错过了孩子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

幼儿园时期,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不愿意玩安静的、有规则的游戏,每天放学都带着他在外面和同学疯玩,没有给他学习的压力,在他的同意下报了钢琴和画画班。

那时就是希望孩子能快乐的玩耍,不想给他太大的压力,我的心态相对来说比较佛系,想着孩子总有一天会开窍学习的,学习不着急。

上了小学之后,孩子依然坐不住,不愿意读书,不想写作业。那时就不明白,这孩子是咋啦?读书写作业不是应该的吗?不读也得读,作业必须写完,从来没有问过他为什么不愿意读书写作业。

放学看着他不开心的样子,我都没有及时疏导她的情绪, 反而责怪他不自律,要他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

二年级时老师经常还反应他上课发呆不知道在想什么,那时我想可能年龄还小,等大点就好啦。仔细一想是不是多动症呢,准备儿童医院检测一下,后来一拖再拖也就没去成,又错过了一次机会。

有时他会告诉我在学校紧张,特别是老师让他回答问题时特别紧张,我回忆自己小时候回答问题也有紧张情绪,现在才知道他的紧张已经超出正常范围,而在当时依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

我每天逼着他按时按点完成作业,按时睡觉,按时上课外班(当时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报了很多辅导班)。

孩子每天都在紧张中度过,很少坐下来听听他内心的想法,每天催着他做各种事情,他倒还算听话都照做,其实是深深地压抑着自己。现在想起来,心里满满的愧疚,心疼孩子啊!

专家点评

权威恐惧来自早年的家庭环境。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有比较高的要求,对孩子的错误过度惩罚,就会导致孩子长大以后“维持”自己被惩罚的状态,表现社交不能、心身不适等。

有一次让他背英语单词,他就是不想背,我想不就这几个单词嘛,哪里有这么难,几分钟的事情,好说歹说就是不背。

我说给你半个小时,我过来检查,必须背过去,半个小时后一看还是没背过去。我的火一下子起来了,他还一直扯着我的袖子说就是不背,我把他按到地上打了两巴掌。

过了一会儿,我自己非常后悔,一边骑车带着他去买冰激凌一边流着泪,既心疼孩子又满心的委屈,工作的压力和我爱人的不理解经常让我焦虑,情绪几近崩溃。

当时对孩子发这么大火,哪里是背几个英语单词引起的,明明是自己的坏情绪被点燃了。

日复一日,孩子的负面情绪不知道如何去应对,紧张焦虑的情绪无处安放。他终于压不住了,在和我的一次长谈中,他想封闭自己,我感觉不对了,孩子生病了,必须带他去医院看病了。

在起初看病过程中,我还希望他能按时去学校,按时完成作业,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后撑不住了,再也去不了学校了,一直在家里,我还是希望他能按时起床和吃饭。

真正的理解孩子是在今年春节后,通过高校一位教授的介绍,我和孩子来到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门诊,在门诊看到刘华清教授,他建议我们住院系统治疗,在病房住院期间,我和孩子朝夕相处,在这个过程中我才知道了孩子的痛苦和自己曾经的无知。

一边写着,一边眼泪不停地涌出,后悔、内疚以及对孩子的心疼交织在一起。

自己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从偏僻的山村来到了北京读书,在这里工作,买房安家,工作还算满意,经济上也没有太大压力,一切都是依靠自己,还扶持了弟弟妹妹读书、生活以及事业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成为父母的好孩子和弟弟妹妹的好姐姐。

孩子是我生命的重要一部分,从一出生就小心呵护,渐渐地从无微不至的照顾变成了控制。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不由自主地定下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时就开始焦虑和更加强劲的控制,却忘记了孩子自有他的生命力,外界过多的干预只会让他远离自己的期待,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自己太注重结果了,忽略了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温情和乐趣。

时至今日,我怀着一颗对生命敬畏的心,想找回初心,陪孩子一起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快乐和对美好事物的体验,一起成长。

 

                          一位患儿的妈妈手记

                          2021年9月

专家点评

大脑在生命早期比成熟时期更易受影响(神经科学家称之为“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意味着幼儿的大脑对学习和丰富影响更加开放。从消极的一面来看,这也意味着如果他们的环境被证明早年分离、特别贫困或缺乏持续的陪伴养育,幼儿的大脑更容易出现发展问题。

动物研究表明,如果每天迫使大鼠母子分离长达15分钟,它们就会出现排泄行为异常、撕咬行为明显增多的现象。

针对人类婴儿的观察性研究表明,仅仅在被送往寄宿中心的9天之后,一个发育良好、情绪健康的婴儿就会形成“弃儿”的自我意象,因为对他来说,那个疼爱他的妈妈就已经逝去了。

一位曾送孩子寄宿的母亲,后来之所以改变主意,就是因为答不出6岁孩子的一句问话:“为什么你们都能每天回家,而我不能?”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妈妈的答案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孩子就只能单方面地认为,“因为我不好”。

12-16岁是青春期的高峰,受生理发育机制的影响,孩子的情绪起伏很大,但这时候也是幼年心理创伤得到自然修复的最后机会。

青春期的少年十分敏感,有时与婴儿无二,尤其需要父母的细心耐心的照料,更需要父母的反思和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

(声明:本文经作者同意公开发表,特此表示感谢。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