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刷题来提分的方法真的对吗?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并不适用国际课程
发布于 2021-09-12 12:48
学生时代老师和家长总是告诉我们,一定要反复的做题,多做多背就会了。其实这就是著名的一万个小时定律,也就是说只要足够努力,为了某项技能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就能成为专家。这个定律最早是由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的口耳相传,得益于成功人士的故事,以及 1993 年由认知心理学家 Anders Ericsson 博士对音乐家的研究。研究发现,能力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家练习了多少小时。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
因此很多家长和学生也坚信,只要做足够多的题,就能够获得更好的的成绩。直至今日,大家也都是用时间堆砌的方法来企图提高学习效果。
那么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练习在学习新技时会有所帮助,但实际上很难确定取得成就需要多少小时。就以音乐家来说,一些顶级音乐家的练习时间其实都不到一万小时。
在2019 年,由美国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的心理学家布鲁克 麦克纳马拉领导,调查了三组小提琴手的练习频率,他们将小提琴手分为“最佳”、“好”、以及“不太成功”。结果发现最好的小提琴家和优秀的小提琴家之间在积累的练习中(直到 18 岁)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
麦克纳马拉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说,要成为某件事的专家,许多因素都会发挥作用。
“这些因素取决于所学的技能:在国际象棋中,可能是智力或工作记忆;在运动中,它可能是一个人使用氧气的效率。更复杂的是,一个因素可以驱动另一个。例如,喜欢拉小提琴的孩子可能会乐于练习并专注于任务,因为他们不认为这是一件苦差事。”
也就是说学生同样学习10个小时,考试时候成绩差异依然很大... ...
那么如何学习才行呢?
1. 重数量,更重质量
以数学为例,学生学完某个知识点以后,一定要赶快做例题,把这个知识点的用法,题型,答题思路记住。理科和积累和文科不太一样,文科可以通过阅读和做笔记来阶段积累,理科则还是通过做题来落实。
学生在积累一定知识以后,需要进行梳理,将知识归纳总结。
这也是最难的部分,很多学生就是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成绩无法提高,只是一味做题,却不会归纳总结,错的下次还错。
对于部分学生是可以通过积累进行归纳,部分学生就做不到的。如果想要提高成绩,就不得不向外界求助,请教同学或者老师。
2. 减少形式上的学习
很多学生喜欢做很漂亮的笔记,比如这种,用很多颜色来标注笔记。
但实际上这样的形式很容易因为这些颜色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个内容上,可能会妨碍学生得出推理和联系的过程。而且如果一但强调了错误的信息就很有害了。如果学生将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会更好地回忆信息。将更多的重点记在心里,而不是笔记上。题做的漂亮,而不是笔记做的漂亮。
3. 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反复刷题,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很多难题。如果学生享受独自解决难题的过程,就自己去研究,如果学生喜欢小组作业,或者求助老师和同学,那么也没有什么问题。
一对一咨询提高
上尚国际教育为国际学校在读学生
提供优质的课程辅导
学员分布全球
近期热门课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