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闲云孤鹤
群星 - 雨果发烧碟3 佛祖继续讲:众生菩萨们,于法而言,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如是布施才有功德,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啊!为什么呢?什么叫不住相布施?就是说,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多数人都戴着有色眼镜、以貌取人、长了一双势利眼,等等,比方说,有些南方人看北方人不顺眼,有些北方人看南方人好欺负,比方说,女孩子谈恋爱,看到这个男的长相很帅,又有钱,开着豪车,出入豪华场所,她就想着去巴结,想着去奉献自己,想把自己的一切付出给对方,然后期待获得对方的一点儿好感。结果,往往都是女孩子受骗,被骗财骗色。过去80年代90年代,还有很多人,很多为人父母者,省吃省喝,省吃俭用,把钱攒起来,为了给儿女找个工作,去走后门儿,送礼给那些当官的。但是,你把钱都送给了当官的,结果事儿还没办成,钱还要不回来。你去要钱吧,好像又得罪了当官的。这叫赔了夫人又折兵。世间有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的,尤其是穷人,穷人总想着去巴结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希望得到有钱有势的人的可怜、同情,从而获得一点儿帮助或好处。其实,这就是奴性在作怪。实际上,众生中许多人从没有把自己当人看,众生往往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总也活不出自性。若活出自性,这个人把自己当个人了,即拥有了平等觉和慈悲心,也就基本成佛了。伄性即人的自性,这个自性,就是你知道自己是谁,你把自己当人,你可怜众生,而不是寻求别人的可怜,那么,你简直就是佛了!当你有分别心,去巴结这个巴结那个,那你就不是佛,就是很普通的人,就是可怜的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以个人的喜好去看待众生,看老张很穷,就嘲笑人家。看老王很脏,就捂着鼻子绕着走。看老孙很土,就鄙视人家。看老李不顺眼,就骂人家。看老赵很有钱,就跑上前去献媚。看老周当官,就常常送礼去巴结。看老杨家闺女长得漂亮,就经常去套近乎……等等,这都属于着相,此等人都不是菩萨,都是成不了佛的凡夫俗子。那么,在布施的时候,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辈子辛辛苦苦省吃俭用,然后把很多钱就白白的拱手送给了那些吃穿不愁、应有尽有的人,包括那些热衷于投资理财的人们,把自己的血汗钱、养老钱拿去做投资理财,最后血本无归,都属于着相布施。这个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即是正等正觉大智慧布施。而常人却总是住色声香味触法、着相布施。比方说,有的人在为人处事、礼尚往来方面,把自己认为很好的东西送给别人,但是在别人眼里,觉得这个东西真是无用之物,根本不屑一顾。人分南北,佛性不分南北。众生平等,但是,众生的审美层次却未必平等。你认为是好东西,别人却认为那就是垃圾。所以说,你要送礼物给别人,你也要考虑别人是否和你有同样的价值观、或者别人是否需要、是否会喜欢你送的东西。世间有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的。在交朋友当中,在恋爱当中,不问别人是否需要是否喜欢,盲目的去送礼。有的人请客吃饭,或者说你觉得很美味的东西,请别人吃,但是别人觉得这个并不是什么美味,令你很扫兴。缺乏智慧的布施,以个人喜好或观念去做一些事情,结果却是出力不讨好。很多人乐意分享那些鸡汤文,你觉得很好,你分享给别人,别人根本不看,立马删除。因为你的见识太短,你的层次太肤浅,你分享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垃圾。在佛教里面也同样有很多善男子善女人,去敬佛礼佛,有的人会买鲜花买水果儿,还有的人直接布施钱财。在佛教里面有一些肉身布施的故事,比如佛祖割肉喂鹰、以身伺虎等,中国儒家文化里的二十四孝的故事,也有类似的故事,比如恣蚊饱血的故事。表达的都是一个道理。因为,万法同宗,异名同谓。就是说,佛家的,道家的,外国的,中国的,所有的法,所有的思想,根本点是一样的,众生生命平等,又不平等。众生互相依赖,又互相侵害。造成这种矛盾规律的,恰恰是因为众生皆没有活出自性。卑微的人仰望崇高的人,贫穷的人供养富贵的人。很多佛教故事并非佛法,佛法并不会教人去做不合乎规律的事情。人之所以自轻自贱,妄自菲薄,是因为人受某些文化的影响而变得无知和迷茫,当人悟道成佛,活出自性,人人都可以像佛祖所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道德经》上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所以说,《金刚经》讲的众生都是这个样子的。因为着相了,所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布施,往往都是做一些无用功,所以说,世间很多人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存有分别心而没有平等觉,一直做一些错事而把自己搞得很穷。因为这个分别心,导致贪心、攀比心、嫉妒心、痴心、妄想心恐惧心、浮躁心、等等!因为这么多个“心”而产生了各种着相,这个着相,比方你看现在很多短视频,有的人天天发曾某强的东西,那个人已经都去世了,你还在发他的东西。这是着相。有的人天天发某演员出车祸意外去世的视频,行话这叫蹭热度。实际上那就叫缺德!关于不住相布施,圣人孔子也说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生成长的路上,或者在修行问道的路上,什么样的布施最好呢?从人的角度来讲,第一就是金钱,第二是食物,第三是鲜花儿,第四是知识,第五是智慧。第一,钱是最重要的,有钱就可以有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人吃饱了,这个是最重要的事情,一旦饿肚子的话,那就会铤而走险。《老子》也讲了,这个人生,为腹而不为目。有钱先要解决肚子问题。第三,填饱肚子之后,还需要有点鲜花和美女,饱暖思淫欲嘛。鲜花美女美酒可以满足各种娱乐欲望。第四,当娱乐也满足不了欲望,他就想去追求知识。所以,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总是倍受尊敬。第五,当知识丰富了之后,觉得还不够,还不够用,就想着开智慧。想做不一般的人,想做掌控人的人,或者想做长生不老的人。但是,在佛的这个境界,布施的顺序是这样的,最重要的布施是智慧的布施,就是法布施。你看《金刚经》里面讲了,哪怕你只是向众生去传播“四句偈”,那也是福德无量啊!那个法布施的福德功德远远超过你用全世界的所有的这个金银珠宝去做的财布施的那个福德功德!第一布施是法布施,其次是财布施,其次是身布施,等等。佛祖又问须菩提长老:东方虚空可思量不?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答:世尊,不也。于是,佛祖告诉须菩提长老:同样的道理,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也是如同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一般不可思量。众生菩萨们应如此去广行布施。佛祖告诉须菩提长老,为什么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还是关于着相的问题。所谓的着相,比如你看到有些寺院里那大法师、大住持,大方丈,穿着金光闪闪的袈裟,你就想要恭敬他膜拜他,你觉得那就是佛,这就是着相了。身披袈裟的未必是佛,他只是一个僧而已。俗世里的善男子善女人芸芸众生,往往是把僧当佛,这是着相。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因为这个身相会随时变化,佛有千相万相种种相,一会儿是富贵相,转身可能变成贫贱相。去年可能是婴孩相,今年可能是老朽相。今天可能是愚钝相,明天可能变成智慧相。众生不能以固定的思维和眼光去追求佛相。辩证地讲,比如说,一个人昨天还是高高在上的地方领导,忽然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比如有个明星艺人小鲜肉,一直倍受万千人追捧,忽然之间被指控曾经强奸少女,一下子身败名裂前途尽毁。也有曾经一时很著名的某寺高僧,因为犯了色戒,而名誉扫地。善男信女们几乎没有人会看见自己就是佛。因为看不见自己是佛,所以总是向外求佛,总是把和尚当佛来恭敬和供养。在无量无边大光明的虚空世界中,众生皆是佛。然而佛也可能堕落成魔。一念可以成佛,一念也可以成魔。所以,诸菩萨不可以身相见真佛。所谓的身相,即表面的光环、荣耀、名气等等。善男子善女人,之所以对那些脑满肠肥的大师顶礼膜拜,多数在乎的都是其表面的光环——这些以身相见如来的人,最终都以失望告终。像伯乐相马那样,不以貌取人,以慧眼识人,则可以得见如来。正如六祖慧能初到东禅寺,被很多人看不起,众生菩萨用肉眼凡胎怎能得见真佛如来?而五祖弘忍却能够不以身相去看待慧能,故能发现慧能为真佛如来,所以传衣钵给慧能。须菩提长老问佛祖:是否众生闻说此《金刚经》皆能相信并以此为实修之指南?佛祖说,那是不可能的,不要妄想了。如来灭后,后500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己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佛祖讲的这番话,就是预言。意思是,后来必然会有那么一个人,在一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组之后,一听这个金刚经,立即开悟,立即成佛,然后因为受持《金刚经》而创造出顿悟法门,随缘广行布施,为众生说法,使众生解脱。这个人就是六祖慧能。前面也讲了,六祖向大众介绍他的求法过程,就说他一听《金刚经》立即开悟,所以说,慧能大师去寻求《金刚经》这个佛法啊,去拜见五祖,这都是注定的事情。真正修行修炼到了一定境界,他是知道自己将往何处去,知道谁会从哪里来,等等。我也亲身经历和见识过,有些不可思议的人或事情,是确实存在的。诸菩萨等大众却不能像慧能大师那样,于此章句,即生信心,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众生菩萨大多数都是着相成习惯,跳不出“色声香味触法”的束缚。比如在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让众弟子写谒参加评选,许多弟子都自动放弃,说反正神秀早已是板上钉钉的继承五祖衣钵的人选,大家写了谒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是着相的众生态度。这般心态,又如何能因为闻法而生信心呢?五祖在东禅寺开坛讲经说法已经多时,那些弟子僧众菩萨如果能生信心,早就开悟领受传承了。很多人都会说读《金刚经》可以增强信心,可以改善命运等等,实际上都是自欺欺人的谎言。实际上,没有多少人会因为《金刚经》而产生很多信心,因为人们根本都没有读懂听懂学懂啊!连《金刚经》核心的要义、根本的思想都没有搞明白,如何能生信心呢?因为顿教法门,所以,大乘佛教到了六祖慧能这里,已经是到顶端了。所以,“一花开五叶”,也是预言。后来人再无可能超越六祖慧能。凡事早已注定。这种顿悟智慧绝非常人都能达到的境界。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了着相,习惯了分别心。你看看当下社会,千家万户这个家庭生态,这个情感环境,你就知道什么叫做“世人难度”。就像儒家信徒们连“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思想的真义都没搞明白,如何能实现“仁”治理想?学佛的人,出家在家的诸菩萨和众生,连《金刚经》的四句谒都解读不明白,又如何能自性真露、如何能成佛呢?唐朝以后,学佛的人便有南派北派之别,佛法思想也有南派北派之别。许多学佛的人学的都是北派神秀一脉的思想,譬如“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等等,这些都是禅宗北派神秀那一脉的思想。在禅宗南派六祖慧能这一脉,佛法思想属于直达人心直指人性的,属于大乘佛教修行的一个顶端的思想境界。而《六祖坛经》里面,慧能大师讲了很多真话,而且他讲了“一真一切真”,真是善之根,善是真之本。不求真,如何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求真,何出自性?不修真,如何成佛?这个一,既代表身,也代表心,身心合一,自性成佛,因为自性是真性,自身是真身,推己及人,因此看众生皆是佛,看众生皆有苦。佛法也不是说一成不变的,如同《老子》讲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是永恒在变化的,每一种变化都有相应的名。所以,道既是道,也是名。名既是名,也是道。宇宙内外,万法同源。佛与道既道是根本,法在道中。学佛想要得道成佛,首先要忘掉法之形、法之相。法无定法,人无完人,不要拘泥于法。比方说,国家有刑法还有民法,有海洋法还有交通法,有国家的法还有地方的法,同样,佛教里面也有很多法,有大乘佛法,有小乘佛法,有文字相传的法也有口传心授的法。但是诸菩萨在学法学佛的时候,往往拘泥于法,他学一个阿弥陀经就只认阿弥陀经,他学法华经就只认法华经。这些都是着相,这叫“固步自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还有很多人认为这叫“不二法门”,这个叫哪门子的“不二法门”啊!你跟着某法师学佛,你眼里认为师傅就是佛,你师傅教你《法华经》,你就认为《法华经》就是一切。这都是着相啊!对人着相,对事着相,对法着相,统统都是着相!人为什么善于着相且乐于着相?还不是因为人修不掉贪嗔痴慢疑等心性,还不是因为人修不掉“色声香味触法”诸情感! 《法华经》讲:“道非经无以寓,法非经无以传。缘经以求法,缘法以悟道,方识是经之旨,清净微妙第一希有。遵之者则身臻康泰,诸种善根圆满具足,如莲华出水不染淤泥,即得五蕴皆空、六根清净,遄跻上善,以成于正觉者不难矣。”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第26品“法身非相”中佛祖说的四句谒言。其中所说的“色”“音声”,都是人的情感产物。人活一生,最难挣脱最难解脱的就是这个“情感”。想学法想得道,就要懂得“忘掉”和“舍弃”,舍就是得,以平等觉平常心看待众生和世界,佛法和佛,不着相,无执念,以真性见人,以真性处人,可以活成不倒翁,也可以开悟成佛。世间法,有很多所谓的佛法都是非法。为什么说会有非法呢?因为,无论什么法,都要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众生价值观,正法一定合乎道,非法则不合乎道。所谓的非法,实则因人而异,很多人学佛信的是人,信的是师傅,因为着相,以至于他信的不是真法也不是正法,所以,很多人跟着一个师傅,迷迷糊糊的,一辈子布施了很多,不惜财产甚至连生命和情感都布施出去了,最终却一无所得一无所成,反而还搞出一身病,也把自己和家人搞的始终脱离不了贫穷。另外,因为佛法源于佛经,而佛经需要有人翻译,而翻译的人(高僧或居士),也可能局限于个人的知识水平或悟性层次,而未能翻译出佛法的真实本来实义,导致佛法有误。所以,在学佛的当中,完全迷信佛经与佛法,必然阻碍开悟成佛之进程。要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无论什么时候,学佛还要去了解历史,佛教佛法传入中国的这个历史,了解这个历史,很有必要。历史上有很多人论证这个佛法,佛教佛法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有很多人认为,佛教是在汉明帝的时候传入中国的。确切地说,佛教得到官方认可,公开地合法地传入中国,是在汉明帝执政时期。传说当时汉明帝因梦而派人去请佛入汉。实际上,当时汉明帝之所以要引入佛教,乃是从治国大局上考虑的。汉明帝是非常有智慧的帝王,治国相当高明。鉴于当时儒家道家等本土文化及宗教的腐朽平庸,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趋势毕竟也是有危机有矛盾,何况之前佛教已经若隐若现地出现在大汉的社会中,汉明帝希望多一种文化力量来参与社会博弈,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天下长治久安。所以,汉明帝技高一筹,顺水推舟,用外来宗教文化稀释本土宗教文化,等等。此处省略文字若干……
宋朝有个叫徐钧的人,曾经写过一首诗。“大学师儒多讲论,东平礼乐正修明,不知佛法缘何入,却向斯时教大行”。佛教佛法传入到中国之后,千年不败,长盛不衰,以至于后来中国人都认同一句话:“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其实,令佛教兴盛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名流上流之辈,包括很多权贵高官、文人墨客等等。若没有精英阶层主流权贵的支持,佛教和佛法不可能发展到现在。所以说,学佛学法参禅悟道,要有辩证法思维。要懂历史,要懂自然规律,才能解读出佛法的真义。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