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先说一个规律:我们总想改变别人,却不愿改变自己。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地下墓地里,有这样一块很有名的墓碑,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随着我的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不能,所以我想改变整个国家;等到我的年龄再大的时候,我发现我没有这个能力改变自己的国家,那我就想我的愿望就是改变我的家庭;等到我年老的时候,我发现我也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家庭,我就想我要改变我自己;等到我行将入土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依然没有改变我自己。这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一开始的愿望就是改变我自己,那么我自己改变了,同样就有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就有可能改变我的国家,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这个墓志铭阐述了一个道理,改变别人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要改变他人,而是要让自己发生改变。开学两三个周了,大家的心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明明是兵荒马乱,都在努力演绎成假装的岁月静好,在梦想的岁月静好里,深深迷失。这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
今天马老师的课走一下文艺路线。因为最近是新一轮周期的开始,每天苦大仇深的研究政策批评个别学校也不好,容易让个别家长以为我是个负能量的人。偶尔文艺一下,还能跟家长共同进步。当然,愿这种进步,尽快能折射到孩子身上去。
很多学校,开学第一周第一天就安排了考试。考试让很多家长马上就进入真相:中考面前,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家长和学校的奋力托举和负重前行。这是一家目标清晰的全日制中考辅导机构的学校,这样的做法、配合上这样的中考政策,怎么可能升学率不高。看看人家的第一天,杀威棒啊,那安排可真是嗷嗷滴——晒圈的,一般都是小学初中,高中的都不怎么晒了,他们中考后倦了,老了,熬白了青丝熬干了心血。
但是,没人比他们更牛,曾经红遍全网。非常过瘾!与上面的压榨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你看看——
幼儿园接娃这块牌子火了:距离高考还有5389天!
“对孩子来说,这是他人生的重要时刻,对我们家长来说,以后责任更大了。孩子还小,不懂这些,我们大人也是出于好玩,想给孩子留个纪念才这么做。”孩子家长说。
“我们接孩子的时候,也听到有家长说,怎么这么早就开始给孩子压力。”孩子妈妈表示,初衷就是想娱乐一下,同时也是纪念一下开学第一天 ,“暂时不会给孩子学习压力,小学之前应该会以学习习惯培养等快乐生活为主”。
——上面这是红遍全网的幼儿园家长送孩子第一天入园的高考倒计时。
各位,一起来吧,我们一起看看世界,顺便认真看看自己。
开学前、疫情后、择校季、中高考、名利场、碎片忙,熙熙攘攘,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上面基本上概括了这两周每天上演的镜头戏。它碎片化,但高度浓缩,集中反应了当下群众最容易聚焦的主题——教育。教育话题的呼唤性,超过我们的想象,常常以几何基数方式爆炸式增长,因为相同的镜头,在不同的家庭反复上演。在教育面前,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孩子天天演戏,家长忙着抢戏。
教育是刚需,是每个人,是人性,是本能,是让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具备灵魂充满生机和意义的价值所在。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这就是内我和外我的焦虑错位,造成的别人眼里的胡言乱语。而明明是我们自己,才是自己这辈子最大的神。所有救赎自己的资源,都隐藏在自己身上、每天随身携带,但熟视无睹。记得前面我讲过一个孩子,去二中时倒数第一,后来在级部前一百。结果没人问这个孩子,也没人问孩子的爸妈是怎么帮孩子做到的。很多人在问,问的我莫名其妙:这是哪个学校毕业生啊?——家长都特别想把孩子送到某个地方,然后某个地方就给复制出一个不一样的孩子。这种对孩子都可以做甩手掌柜的一劳永逸的想法,的确是一种黄粱美梦。是的,我给了他们答案,但我必须说明,孩子在哪个学校真不重要,重要的其实是这个孩子本身,还有这个孩子的父母。比如这孩子前阵子做了一次学校内的决定,回家有点失落。孩子的爸爸在外面从不喝酒,但回家发现这情形后,倒上酒,跟孩子干了一杯,鼓励孩子忘掉这种琐碎,重新开始,人生有很多机会。孩子马上放下包袱、简单释怀,从此一笑而过……生活里面,随处可见、满满都是智慧,我们该反思的,是家庭每天在做什么,父母每天该做什么,是我们每天在自己孩子身上思考什么。而不是期望通过择校和改变环境,就实现一劳永逸。我客观的结论是:这个孩子如果不在这所学校,在其他学校,比如就是一所差不多的公办学校。可能比现在还要优秀。因为在更正常甚至放任的环境下,更容易让孩子不断放大自我的潜能,家庭效能发挥的弹性空间也更大。改变他人,改变环境,甚至致力于改变孩子,都不如改变我们自己来的实在和有用。
各位参考,继续修炼!下课吧。点亮右下角的。愿我们尽快相见。————————————————
相关素材